謎一樣的文明

謎一樣的文明

是新朋友嗎?記得先點藍字關注我哦~

從文明發展的時間順序上來說,遠東的印度文明產生的時間要晚一些。雖然今天的印度人把恆河當作他們的母親河,但是印度文明的發生地卻在印度河谷,而且,從地理範圍上來說,古代印度大體上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

古代印度從形狀上看,就像是兩個底邊重合的三角形。在地形上,古代印度可以分為四大地區:

① 北部山區。包括興都庫什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是一道天然屏障,但是興都庫什山脈卻有許多山道可供通行,一些遊牧部落就是通過這些通道進入印度,因此造成了印度經常遭外敵入侵的局面。

② 印度河和恆河平原。這一地區是大自然的恩賜,印度文明的幾個最有影響力的中心就坐落在這裡。

③ 德干高原。德干高原位於印度河和恆河平原的南部,也是印度文化的分界線,造成了南北印度文化的巨大差異。

④ 沿海邊緣地區。這是印度次大陸沿海的一圈狹窄的平地,西邊面向阿拉伯海,比較狹窄。東邊面向孟加拉灣,比較寬闊。

謎一樣的文明

古代印度

謎一樣的文明

印度次大陸地形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普遍認為印度文明是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的,但是上世紀20年代的一個重大的考古發現,把印度的文明史提前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從而使它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中華文明並稱為最古老的四大文明。

謎一樣的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代表

在印度西北部,有一處印度河上游的古代遺址哈拉巴,在19世紀中葉,被稱為印度考古學之父的坎寧漢姆就曾經在此進行考古發掘,也發現了一些奇妙的帶有動物浮雕的圖案。在長達20多年的研究後,他得出了一個錯誤的結論:這一處遺址沒有太大的 價值,發現的奇特文章不是印度本土文化,而是舶來,這就使得在以後的半個世紀裡,這一埋藏在地下的印度文明受到了不應該的漠視。

直到1922年,考古學家來到了印度河下游的一處名叫摩亨佐·達羅的山丘,在此發現了被塵土淹沒、沉睡了幾千年之久的古城遺址。通過調查,這座古城的時代為公元前2500年左右,而且發現摩亨佐·達羅遺址和哈拉巴遺址同屬於一個文明系統,由此,哈拉巴遺址才受到了重視。隨著後續考古活動的展開,又發現了許多城市遺址,這些遺址和文物被命名為“哈拉巴文化”,也就是印度河文明,以區別於古印度後來被人們熟知的文明。

謎一樣的文明

哈拉帕遺址

謎一樣的文明

摩亨佐·達羅遺址

印度河文明的年代大約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至公元前1700年。當時沿著印度河河谷,印度人修建了70多座城市,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上面的兩座城址。這兩座城址距離644公里,但令人驚訝的是兩城極其相似。它們的周長都在4.8公里左右,佔地約85萬平方米,人口約35000人,都分為上城和下城兩部分。上城是城堡區,是公共建築所在地,可能包括議事廳、穀倉、祭祀的場所,是政治和宗教中心。下城是住宅區,街道鋪設的方方正正,呈棋盤狀,兩旁有不少的燈柱,晚上已經有路燈照明,這在古代文明中絕無僅有的;街道下有整套的排水系統,如此大規模的排水系統的建造,在古代文明中未曾見過。

埃及文化建築物用的是石頭,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建築物用的是曬乾的磚,而印度河畔的這些城市遺址用的卻是窯燒的磚。整個印度河流域的磚只有兩種模子:11×5.5×2.5和9.2×4.5×2.2,單位都是英寸,可見,各地的度量衡也是統一的。根據印度河流域城市的規劃和形似性,專家們認為,在印度河流域中一定存在著一個強有力的、權力高度集中的政府,城市的建設有著一套嚴格的執行標準。

但是,另一方面,印度文明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大大的問號。在這些城市遺址中,至今沒有發現宮殿和王陵之類的建築,也沒有埃及和兩河流域那些為帝王歌功頌德和樹碑立傳的巨大紀念式建築和陳列品。這些城市裡沒有銘文、沒有石塔、沒有雕像,沒有別的沿河文明中的宮殿或寺廟建築高出其他建築的情況,這又顯示出國家的暴力機器非常薄弱。

這也是印度文明的矛盾之處。如果按照專家的推測,在印度河流域存在著一個高度集中和強有力的統治力量,但是,在遺址中去看不到代表這種力量的建築機構和象徵物。當時的強有力和有效的政府由誰領導?靠什麼來維持統治?這一切都值得進一步解讀。

此外,印度文明中另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是,這一文明在千百年來中較少變化,它在公元前2500年達到了成熟期,在以後的1000多年裡,卻基本處於一種靜止不變的狀態,城市的格局沒有改變,陶器、工具類型和印章都保持一樣,字母也沒有任何變化,這類千年不變的情形在人類文明史上是極其罕見的。有人對這一現象的解讀是,當時存在著一種令人敬畏的精神力量,它造就了一套嚴明 的紀律,從而控制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但是,關於這種力量是什麼卻沒有人知道。

印度河文明存在眾多的城市,但是財富的來源還是農業,城市周圍有大量的耕地,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小麥和大麥,也有高粱和小米。可能是由於經常有天災的緣故,每個城市中都建有巨大的糧倉,用來存儲糧食。印度河谷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棉花的地方,印度人也是最早利用棉花纖維從事紡織的人。城市居民以手工業和貿易為主,有證據顯示,他們早在公元前2300年就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有貿易往來,交換的手工業中包括棉織品、工具、陶器和一些金銀首飾、寶石製品等。

印度河商人在自己的商品和財產上打上印記,因此商人們都有自己家族的印章。在印度河流域已經發現了這樣的印章2000多枚,有的印章在美索不達米亞出土。印章呈正方形或長方形,通常刻牛、獨角獸、犀牛、大象等動物形象。這些印章上保留了很多信息:首先我們可以推測上面的動物形象應該是印度人喜歡的象形,甚至可能是宗教吉祥物;其次,它們的發現也可以表明當時印度河畔的人們的經商範圍;再者,印章上都有一條用圖畫文字書寫的銘文,這表明已經出現了文字。但是因為沒有大量文字的出土,印章上的文字至今沒有釋讀成功。

謎一樣的文明

印章(一)

謎一樣的文明

印章(二)

謎一樣的文明

印章(三)

謎一樣的文明

印章(四)

自公元前19世紀起,印度河文明開始衰落,人們陸續離開城市大約在公元前18世紀,這一文明突然消失。雖然消失了,但是它的一些文化傳統卻被保留下來。比如,他們崇拜的一些形象,如牛,到今天也是印度人眼中的聖物,溼婆也可以在那個時代找到他的起源。再比如,摩亨佐·達羅城的中央有一個大水池,它被認為是進行聖浴的地方,而這種聖浴在今天的印度看到它的身影,比如著名的恆河水浴。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雅利安人原來生活在黑海和裡海地區,後來向西、向南開始入侵。他們對當地以前的文明不屑一顧,任憑原來的城市繼續荒蕪,他們的住房也十分簡陋,只用泥土和木頭,也不從事商業活動,因此,他們的最初的活動沒有留任何有形的廢墟和遺蹟。他們也沒有書面語言,因此,在他們進入印度後的幾個世紀中,我們對他們的活動知之甚少,許多是通過後來成書的宗教經典《吠陀》推測出來的。

這樣就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對印度河文明的瞭解是通過遺址和文物,有文字卻無法釋讀;對雅利安人的瞭解,卻是通過後來的文字,而不是通過遺址和原來的文字。但有一點似乎是共通的,就是這一地區的人們都不重視歷史,因為他們沒有自己書寫的歷史著作問世,這一輕視歷史的傳統成為印度文明重要的特徵。

吠陀一詞的原意是知識,早期的雅利安人並沒有書寫吠陀,而是耳聽心記,直到公元前9世紀至前8世紀,一些商人從西亞帶回來一些字母文字使得印度人受到啟發,經改造成為了印度的字母,有了印度文字,此後又經過幾個世紀的收集和整理才形成今天我們所見的文獻。

謎一樣的文明

《吠陀》

根據《吠陀》的記載,雅利安人身材較高、藍眼睛、膚色白皙,他們知道自己的體貌特徵和他們所征服的土著民族大不相同,稱土著人為“達薩”,即奴隸。

雅利安人在剛到達印度時,還是遊牧民族,主要以蓄牛為生,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下來後,逐漸轉向農業。若干有親屬關係的家庭聚居到一處,形成村莊,若干村莊組成氏族,若干氏族結成部落。部落的首領是國王,但也受到貴族會議的限制,在某些部落,還受到自由民的限制。雅利安人的社會狀態和早期希臘社會極為相似,與後來發展的古典印度教文明有很大的差別。比如,印第安人吃牛肉,喝烈酒,當時已經有階級分化,但不太嚴格,祭司處在貴族之下。

於是,產生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這些雅利安人後來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最可能的解釋是入侵印度的雅利安人受到早期印度文明的影響而印度化了。

大約在公元前10世紀中葉,祭司將宗教教義系統化,形成了婆羅門教,這是雅利安人和當地本土古老宗教的結合產物。在雅利安人宗教變化的過程中,種姓制度逐漸發展起來。

印度的種姓制度包括四大種姓祭司(婆羅門)、武士貴族(剎帝利)、農民(吠舍),前三種姓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職業等級組成,第四種姓留給當地的土著民,即達薩。最初剎帝利最為高貴,後來隨著婆羅門教在印度社會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婆羅門才成為第一種姓。

定型後的種姓制度有四大特徵:

① 嚴格的等級制。②種姓和職業掛鉤。

② 種姓世襲。④種姓之間具有隔離性。

種姓制度使印度社會具有超穩定性,因為職業是固定的,等級是固定的,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是固定的,經濟關係也是穩定的。在印度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改朝換代和外族入侵,都沒能觸動種姓制度。也曾經發生過許多次企圖改造種姓制度的運動,但是最後這些運動要麼消失了,要麼自己成為了特色的種姓,如佛教、耆那教和伊斯蘭教等。

謎一樣的文明

種姓制度示意圖

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印度進入了史詩時代,這一時期是印度從部落聯盟走向城邦國家建立的時期。這一時期,聞名世界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形成。前者反映了當時雅利安人開始建立城邦國家的事實,後者反映了雅利安人國家如何向南擴張的事實。

公元前6世紀,印度進入列國時代。傳說中印度有16大國,在列國時代,印度北部地區,印度北部曾將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約公元前518年時,大流士越過興都庫什山脈,使旁遮普西部成為波斯的轄地。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入侵印度,廢除了西北部的幾個王國,他撤離不久後造成了這一地區的政治真空。

公元前4世紀,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帝國建立,那就是孔雀帝國。公元前321年,一位名叫Chandragupta Maurya的青年冒險家奪取了王位,建立了他自己的王朝,歷史上稱為孔雀帝國(公元前321年-公元前187年)。在以後的幾年裡,他逐步擴大自己的統治,到了他的孫子阿育王(公元前270年—公元前230)年時期,孔雀帝國達到了他的鼎盛時期,包括了除南端以外的整個印度半島。

阿育王被認為是古代印度最偉大的統治者。在即位的前幾年裡,他的統治和前任並沒有什麼不同,也對周邊地區進行了血腥征服。但是,他後來對前期的殺戮作了深刻的反省,表示要痛改前非,渴望建立一個“安全、理智、所有人內心都很平和、溫和”的未來。他將自己的敕令刻在岩石、山洞和專門建造的柱子上,告誡人們發揚佛的美德---樸素、同情、互相寬容和尊重生命。

謎一樣的文明

孔雀王朝

謎一樣的文明

阿育王

阿育王也修建了許多公共事業,如醫院和國家公費醫療,取消了先輩制定的一些嚴酷法律,大赦囚犯。因此,他受到了人們的擁護,在位達41之久。約在公元前230年年,阿育王去世,孔雀帝王隨著他一起衰落。公元前184年,最後一任君主遭到暗殺,帝王從此覆滅。

與中國不同,印度歷史伴隨著短暫的統一和長期的分裂,印度統一的表現在文化上而不是政治上。

公元前2世紀初,伴隨著孔雀帝王覆滅的是長達500年的混亂和黑暗,一系列外國統治者成為了印度的主宰。希臘人、帕提亞人、西徐亞人、貴霜人等等先後踏來。

公元3世紀,貴霜帝國土崩瓦解,為印度歷史上第二個偉大帝國笈多王朝的崛起掃清了道路。

謎一樣的文明

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統治時期被認為是印度歷史特別是文化史上的黃金時期,但是由於缺失充分的歷史文獻,沒有人能搞清楚笈多王朝到底有多少代國王和他們的 繼承關係,只知道公元5世紀末,在匈奴人的衝擊下,笈多王朝日漸衰落,最終分裂成許多的小王國。

就在列國時代向帝國時代過渡的過程中,印度發生了重要的宗教改革運動,產生了兩個新的宗教:耆那教和佛教。

耆那教的思想早在公元前7世紀就開始傳播,到了公元前6世紀,摩訶毗羅即大雄,將其系統完善。耆那教教義深奧,最大特點是對生命的泛愛,強調尊重任何形式生命的重要性。雖然信眾不多,但是耆那教提倡的非暴力主義在印度卻有著非常廣泛的影響。

同時期,佛教產生。在某些方面,佛教受到了婆羅門教的影響,如業力輪迴學說。基本教義就是四諦:苦諦,認為人生一切皆苦。集諦,認為一切苦的根源在於慾望。滅諦,認為必須剋制慾望,從而消滅苦果。道諦,說明要達到涅槃就必須修道。

謎一樣的文明

阿育王修建的石柱

阿育王時期,因為他信奉佛教,佛教在印度盛行一時。他本人奉行宗教寬容的政策,並沒有把佛教設立為國教,強迫他人去信奉,但以他為榜樣,許多人成為了佛教的信徒。他還派人到周邊國家傳教,緬甸、斯里蘭卡、敘利亞、埃及等地都有他派去的傳教士,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約在公元前1世紀,佛教分為兩派,一是小乘佛教,二是大乘佛教。前者維護傳統的佛教信仰,把佛陀簡單地視為教主,把個人的自我解脫作為追求的目標。後者將佛陀視為神,並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宣傳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渡世、建立佛國淨土作為最高目標。

謎一樣的文明

佛教的傳播路線

在印度本土,佛教遭到了婆羅門教的反對,但後來一度盛行,風頭蓋過了婆羅門教。約到公元4世紀、5世紀以後,在印度統治者的扶持下,婆羅門教進行了重建,吸收了耆那教和佛教教義中的精華,並改稱印度教,重新在印度取得者主導地位,佛教逐漸衰落。

不過,佛教卻在傳出去的地方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