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張會銀:老樹著春花更紅.


書法家張會銀:老樹著春花更紅.

書法家張會銀先生

書法家張會銀:老樹著春花更紅

文/中國新聞雜誌·趙汗青 圖/天下時報網·劉欣華

觀賞張會銀先生的書法,如同進了百花之園,古色古香的是隸書,流暢自然的是行書,端莊大方的是楷書,鳳舞龍翔的是草書……“書法為時代服務,更應為人民服務。書法神氣骨血肉,這五者或不可缺。”這是張會銀先生對書法的理解,正如他的人,平和雅逸中透露著率真與灑脫。

書法家張會銀:老樹著春花更紅.

已過杖國之年的張會銀先生,自七十年代初工作時起,就開始用毛筆臨摹小楷,從此與書法結緣。由於在行政工作上的才能逐步顯現,先後擔任過安徽省固鎮縣團委書記、縣審計局局長、縣國稅局局長,而與此同時,他政務之暇不費筆硯,書法成為他工作之餘唯一的消遣,如今已相伴五十餘載。

書法家張會銀:老樹著春花更紅.

十年前退休後,張會銀先生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書法上。他先後拜師本縣、蚌埠市、安徽省書協等名家為師。“除了讀書寫字,鑽研字帖,我沒有別的愛好。拿起一本字帖,我能幾天不出門。”他與書法為伴,研習苦練近乎痴迷的程度。

書法家張會銀:老樹著春花更紅.

張會銀先生臨摹書體,但不拘泥於臨摹,他創新,但從不誇張無度。他的書法之可貴,在於選擇了中和之美,他在書法的古與新、巧與拙、收與放之間適當地把握了分寸。這種矜持的高貴,恐怕與他的書法理論功底,與他多年博覽群書,讀詩書,讀哲學,與他的從政經歷都是分不開的。

“筆墨出於手,實植於心;為物之象,為心之跡”。張會銀先生之書法即為其心跡表露。其貴在於始終以平和的心態,坦然去進行書法藝術的學習和探索,書法內涵的集中體現使作品於諢實酣暢中散發出清奇深沉的魅力,且洋溢著生命的活力與內在的氣韻之美。盡現輕鬆、率真、瀟灑、豪放,極具靈氣,神形具佳。

書法家張會銀:老樹著春花更紅.

張會銀先生書寫楷書時,特別注意線條的質感、節奏和墨色的變化。作品已形成溫潤流暢、藏露互用、方圓兼備、古樸典雅、灑脫飄逸的風格。

張會銀先生的行書作品得勢,得力,得氣,得神,在得心應手之間就寫出精神和氣質來。在視覺上就形成了獨特的意蘊美,讓人們感受高雅藝術品味和人生境界。

書法家張會銀:老樹著春花更紅.

在書寫草書時,意境油然而生,讓心意隨著墨跡而行,如桑蠶吐絲,時而疾行如流水行雲,時而回鋒如懸崖勒馬;時而張揚如長鋒出鞘,時而收斂如錐勒石,在那一張一弛、一疾一緩中帶給人一種如醉如痴的心靈感受。

根據潑墨時的手法與特點,他投入到書法的世界裡。張會銀先生經常一寫就是一個通宵,他曾寫過一首《硯邊夜耕》的詩,來描寫自己作書時的情景:“鳥宿林間夜無聲,濃墨時機無人行;一燈相伴不知倦,簾動窗透一光明。”揮毫潑墨,孤燈相伴,不知不覺間已是清晨。

書法家張會銀:老樹著春花更紅.

“時代發展到今天,人們都不用毛筆寫字了。但書法家不能這樣!”張會銀先生對記者說,“這就好比天南海北的人,通常都會帶有家鄉的口音。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沒什麼;但對於播音員來說,肯定不行,因為你是專業的!所以,書法家應該回到書寫狀態中去,讓書法生活化。”

書法家張會銀:老樹著春花更紅.

讓我們來欣賞一下張會銀先生的作品吧!運筆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作品形神意備,濃淡配比相得益障,令人驚歎。突顯大氣磅礴之勢,不僅蘊含了深厚的藝術底蘊,還具有鮮活的時代氣息和較高的審美價值。

書法家張會銀:老樹著春花更紅.

張會銀先生現為安徽省書協會員,其書法作品先後在2010年獲“橘子洲杯”全國書畫展金獎、“光輝旅程杯”金獎、“星光杯“”金獎,2012年入展安徽省書協十一屆新人展、書協書法臨創展,2013年入展安徽省第三屆老年書畫展優秀獎,2014年入展安徽省書協第三屆書法大展,2015年國家稅務總局書畫大賽一等獎、2016年“青花杯” 最高成就獎,2016年入展第八屆“觀音山”、“大軍杯”生態文明全國書法大展。2017、2018、2019連續三年入展全國書法大展。

書法家張會銀:老樹著春花更紅.


趙汗青,名先傑,男、漢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資深媒體人、旅美作家、文史學者,博士。《中國新聞雜誌》執行總編。

劉欣華;女,漢族,安徽蚌埠人,祖籍河南溫縣,英文翻譯、作家、學者、博士、《天下時報》網總編,麓鹿書畫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