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穆一生亦官亦文,忧愤而死,一首绝交诗流传千古

朱穆,字公叔,一字文元,南阳郡宛人,东汉大臣、文学家。历任郡督邮、侍御史、冀州刺使、尚书等职。朱穆自幼饱读诗书,一生亦官亦文,著述丰富,所作《与刘伯宗绝交诗》千古流传;为官清正刚直,政声颇佳,屡屡上疏请求铲除宦官,不为皇帝所允,优愤而死。

一、大智若愚,郡督邮妙语怼太守

朱穆自幼专心向学,五岁时便以至孝之名闻名遐迩。父母如果身体偶然有恙,不能进食,小朱穆也必定跟着父母不吃饭、不喝水,依偎在父母身旁,表情严肃,直至父母饮食恢复正常,才转而遵行正常的生活节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穆更加专注痴迷于读书学习,如饥似渴,如痴如醉,过目成诵,有时因为注意力过分集中,往往丢了鞋帽衣服依旧浑然不觉。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平日呆头呆脑,竟然数不清马有几只脚,出门走路,往往因为陷入沉思屡屡跌入坑中。

朱穆的父亲非常担心,以为他的过度专注近乎木讷愚笨。还好,岁月的激流渐渐冲刷去了朱穆的呆头呆脑,将当年那个带几分懵懂几分痴迷的天才童稚,化育成一个阳光睿智的翩翩少年。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忧愤而死,一首绝交诗流传千古

元初六年,刚刚20岁的朱穆应召任郡督邮。督邮始置于西汉中期,唐以后废止。虽品级不高,却在《汉官仪》中有“郡之极位”之称,其主要职责是代表郡太守巡视督察县乡,主掌本郡驿站,凡宣谕政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举劾非法、追逃捕亡等,几近无所不管。《三国演义》里索贿不成欲陷害刘备,气得张飞将其缚到树上挥鞭狂抽;《宋书・陶潜传》中逼得陶渊明大呼“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挂冠归去,描写的都是督邮这个角色。

赴任不久的一个夏日,朱穆带领郡府一群官员,顶着烈日在官道路口迎接新到任的太守。迎接到太守,双方各尽礼数。几句寒喧之后,太守竟以冷峻的目光盯着朱穆,出言不善:“你如此年纪轻轻,就当上了督邮,是仗恃族势呢,还是凭借才德?”

这令朱穆猝不及防。朱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与这位上司素昧平生,初次见面,大守便如此咄咄逼人,不由略略一怔,然后平静地缓缓回答道:“郡中吏民盼望大人的到来如同盼望孔老夫子一样,大家都说非颜回不敢以迎孔子。”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忧愤而死,一首绝交诗流传千古

其实,朱穆的“族势”可非同寻常。如果他接过太守的话头顺流直下,来个迎头痛击:“你不是问我的“族势”吗?好,那我就明白告诉你,我曾祖父是光武帝的同窗好友,祖父是尚书令,父亲是陈国国相。这样的族势你觉得怎样呢?”新来乍到的太守只能被噎得翻白眼,还真没撤。

然而,满腹诗书又沉稳内敛的朱穆虽初出茅庐,却聪敏练达,面对太守的非难,不动声色的回答不卑不亢,绵里藏针,又暗含讥讽,别有深意。短短两句话,言简意赅,先是将太守作比孔子,继则以颜回自喻,既表明了对太守的尊敬,给足了面子,又捍卫了自己的尊严,表明自己绝不是属绣花枕头的纨绔子弟,做督邮是凭真才实学,绝非浪得虚位。太守不得不对朱穆刮目相看。自此以后,朱穆更加声名远播。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忧愤而死,一首绝交诗流传千古

二、交绝伯宗,赋《绝交诗》流传干古

孔子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千古流传。朱穆年少之时与刘伯宗相友善,两人志趣相投,友情甚笃。早年,刘伯宗困顿之时,朱穆多方予以关照,后来刘伯宗阿谀谗佞,趋炎附势,当上了官秩2000石的高官,位在朱穆之上,渐渐不再珍惜昔日的情谊,两人的信仰志趣渐行渐远。朱穆激于义愤,断然与其绝交。

朱穆写了《与刘伯宗绝交书》,愤然直呼:“咄!刘伯宗于仁义道何其薄哉!”又赋《与刘伯宗绝交诗》曰:

北山有鸱,不洁其翼。

飞不正向,寝不定息。

饥则木揽,饱则泥伏。

饕餮贪污,臭腐是食。

填肠满嗉,嗜欲无极。

长鸣呼凤,谓凤无德。

风之所趣,与子异域。

永从此诀,各自努力。

将这首诗译为现代汉语,其大意为:北山有恶鸟名鸱,两只翅膀污秽不堪。飞起来歪歪斜斜没个正向,栖息也游弋不定。饿了就攫食树上幼鸟,填饱肚皮就蜷伏在污泥之中。贪婪成性如饕餮,臭腐腥臊依然津津有味。只管吃个肚儿圆,嗜欲永无填满的那一刻。它抬头怒叱凌空翱翔的凤凰,你这无德之鸟休想来分享佳肴。我凤凰要抵达的境域,与你的追求有天壤之别。从此水别吧,咱们各走其路好自为之。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忧愤而死,一首绝交诗流传千古

如果不看题目,这首诗堪称描写惟妙惟肖又富于情趣的咏物诗,一旦在《与刘伯宗绝交诗》的视域下来审视,它的借鸟寓人,或者说以鸟抒怀、名为咏鸟、实为叱人的旨趣便跃然纸上。鸱鸟,俗称鹞鹰。诗人以鸱鸟的污秽、贪食臭腐,直至“填肠满嗉”犹嫌不足,不知天高地厚,对着天空狂嚎“谓凤无德”,借以鞭笞刘伯宗的操行污秽、趋炎附势,指斥他被功名利禄嗜欲的冰水淹没了正义廉耻之心。可谓形神毕肖,入木三分,精妙绝伦。

据《后汉书・朱穆列传》,朱穆一生著述丰富,“所著论、策、奏、教、书、诗、记、嘲,凡二十篇”。但完整流传至今的唯此一篇《与刘伯宗绝交诗》。朱穆常常为当时天下滔滔,社会浇风薄俗盛行而痛心不已,奋笔撰写了《崇厚论》《绝交论》,为矫正时俗,唤醒世人激薄停浇、还淳反朴而厉声疾呼。

同郡人赵康,屡屡拒绝官府征辟,隐居于武当山开馆授徒,传道授业,受到时人尊崇。当时,朱穆已50多岁了,名满天下,依然捧着书向赵康自称弟子。多年后赵康去世,朱穆哀葬他的礼仪像对待老师一样。时人无不为朱穆的尊德重道而频频点赞。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忧愤而死,一首绝交诗流传千古

三、主政翼州,惩宦官获刑引学潮

顺帝末年,江准一带盗贼蜂起,州郡倾力追剿,愈剿愈乱,不能制止,朝野为之震动。有人向大将军梁冀荐举朱穆说:“朱公叔兼资文武,海内奇士,若以为谋主,贼不足平也。”

梁冀也早闻朱穆贤名,于是,将朱穆征召进大将军府,委以主管军事重任,备加信赖。本初元年,八岁的质帝被梁冀毒死,改立15岁的刘志继位,是为桓帝,梁冀的妹妹梁太后临朝听政,位在三公之上的大将军梁冀自然权倾朝野,渐成一手遮天之势。朱穆认为,桓帝年幼,梁冀大权在握,应当尽心竭力,扶持汉室。于是,屡屡劝谏梁冀诛奸佞,进贤能,顺天应人,振兴朝纲。他在写给梁冀的奏记中说:

“愿将军少察愚言,申纳诸儒,而亲其忠正,绝其姑息,专心公朝,割除私欲,广求贤能,斥远佞恶。夫人君不可不学,当以天地顺道渐渍其心。宜为皇帝选置师傅及侍讲者,得小心忠笃敦礼之士,将军与之俱入,参劝讲授,师贤法古,此犹倚南山坐平原也,谁能倾之!"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忧愤而死,一首绝交诗流传千古

这如同劝豺狼弃恶从善、劝虎豹俯首耕耘一样,其结果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梁冀对朱穆并不反感,对朱穆推荐的秉性正直的种诇、栾巴,都赋予了相应的职务,还奏请朝廷擢升朱穆为侍御史。

永兴元年,黄河泛滥成灾,冀州数十万户流离失所,哀鸿遍野、饥民塞途。当地盗匪乘灾荒纷乱之机,啸聚山林,烧杀抢惊,作恶为虐、祸乱迭起,使得百姓生活更加雪上加霜。朝延紧急任命朱穆为冀州刺史,前往赈济灾民,戡平祸乱。

有三个冀州籍宦官在朝中任中常侍,自以为终日混迹于天子身边,蒙受恩宠,地位高,面子大,听说朱穆将赴任冀州刺使,便联名给朱穆写信,晓谕朱穆要来见见他。朱穆素对宦官憎恶至极,断然予以拒绝。冀州官员及所属各县县令、县长,听说朱穆将渡河赴任,有40多人惧怕旧日劣迹遭清算,在朱穆到任之前自动解下印绶,仓皇亡走天涯。朱穆走马上任,赈灾抚民,秉公执法,铁腕治乱,“奏劾诸郡,至有自杀者。以威略权宜,尽诛贼渠帅。举劾权贵,或乃死狱中”。时间不长,冀州大治。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忧愤而死,一首绝交诗流传千古

宦官赵忠的父亲去世,回故乡冀州安平郡安葬。赵忠恃宠骄纵,目无法度,僭越礼制,擅自制作玙璠、玉匣、陶俑、木偶等器物随葬。有人将此事报告了朱穆,朱穆勃然大怒,立即派员前往安平调查验证。安平郡官员畏惧朱穆的威严,遂挖开赵忠父亲的坟墓,劈棺抛尸,将随葬之物悉数取出,并且逮捕羁押了赵忠的亲属。

赵忠岂肯罢体,跑到宫中在桓帝面前又是撒泼,又是哭诉。桓帝大为震怒,降诏将朱穆召至廷尉监狱,罚在左校做苦役。闻朱穆被罢官服刑,刘陶等太学生激愤不已,不大的工夫便聚集了数千人,浩浩荡荡前往朝廷上书请愿,为朱穆鸣冤说: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忧愤而死,一首绝交诗流传千古

“伏见施刑徒朱穆,处公忧国,拜州之日,志清奸恶。诚以常侍贵宠,父兄子弟布在州郡,竞为虎狼,噬食小人,故穆张理天网,补缀漏目,罗取残祸,以塞天意。由是内官咸共恚疾,谤諾烦兴,谗隙仍作,极其刑谪,输作左校。天下有识,皆以穆同勤禹、稷而被共、鲧之戾,若死者有知,则唐帝怒于崇山,重华忿于苍墓矣”

最后,刘陶等太学生信旦旦地宣称:“如果不能赦免朱穆,我们情愿接受额上刺字和刑具锁脚的刑罚,代替朱穆去做苦役。”学潮汹汹,声势震天,桓帝不得已,只好下诏赦免了朱穆。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忧愤而死,一首绝交诗流传千古

四、蠲除宦官,屡遭拒疽发含恨而死

朱穆被赦免返回家乡,朝中公卿大夫不断有人向朝廷举荐,几年以后,被征拜为尚书。朱穆向来对宦官痛恨到了极点,到台阁任职以后,一天到晚总同宦官一起共事,心里特别烦闷腻味,暗暗发誓一定要除掉他们。于是,愤然上疏桓帝:

“按照汉朝旧例,中常侍都从士人中量才择优选授,建武以后才全部改由宦官担任,从延平以来,宦官日甚一日地尊贵起来,他们权倾海内,骄纵妄为,其子弟亲属也都窃居要职,荣耀富贵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微臣以为,应当将宦官全部罢免,恢复汉朝旧制,选拔那些品行高洁通晓国家典章制度的士人,来取代他们的职位。这样,陛下就可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大臣就可成为后稷和契那样的贤臣,黎民百姓也就可以蒙受到圣明的教化了”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忧愤而死,一首绝交诗流传千古

桓帝不予采纳。奏疏遭皇上毙掉,朱穆愤愤不已,又不好发作,憋屈得好不难受、后来,朱穆利用觐见桓帝的机会,又旧话重提,上奏说:

“臣闻汉家旧典,置待中、中常待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待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自和嘉太后以女主称制,不接公卿,乃以阉人为常待,小黄门通命两宫。自此以来,权倾人主,穷困天下。宜皆罢遣,博选耆儒宿德,与参政事”

朱穆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奏劾宦官,丝毫不能体察圣意,桓帝不由雷霆震怒。朱穆也不含糊,拜伏于地,冒死请命,横竖不肯起来。桓帝怒形于色,左右官员七嘴八舌地一再催促朱穆赶快离开,朱穆只好起身悻悻而去。从此以后,宦官们屡屡借故假传诏令,打击报复,肆意对朱穆进行污蔑诽谤。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忧愤而死,一首绝交诗流传千古

朱穆生性坚毅刚烈,满怀炽热的报国热情屡屡上疏请求蠲除宦官,频频遭遇碰壁,不由激愤难抑,不久,毒疮爆发,于延熹六年溘然长逝,终年64岁。他“禄仕数十年,蔬食布衣,家无余财。公卿共表穆立节忠清,虔恭机密,守死善道,宜蒙旌宠。策诏褒述,追赠益州太守”

西谚云:“要看清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交什么朋友。”一个人,特别是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人,与什么人交往、怎样交往,实际上是其志趣、境界和追求的“晴雨表”。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降,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告诫人们要努力去结交“益友”一一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绝不要去结交那些“损友”——谄媚逢迎的人、口是心非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一个人的交友之道不完全是个人的私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常与益友相互砥砺,还是每每和损友牵缠厮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忧愤而死,一首绝交诗流传千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与什么人交往、怎样交往,不仅是其志趣、境界和追求的晴雨表,还是其人生走向的“定位器”。读《后汉书·朱穆列传》,重温这位先贤年幼至孝、巧怼太守、交绝刘伯宗、尊慕赵康、主政冀州、冒死打击宦官、数度廷争面折、为官几十年依然一贫如洗等交友为政故事,虽远隔1800多年的遥远时空,我们依然觉得历历在目,宛在眼前,感人至深。读史使人明智。愿更多的人通过展卷捧读,使朱穆和朱穆的故事走出历史的深宫,成为远隔时空的朋友,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对于净化当代人们的心灵,大有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