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穆一生亦官亦文,憂憤而死,一首絕交詩流傳千古

朱穆,字公叔,一字文元,南陽郡宛人,東漢大臣、文學家。歷任郡督郵、侍御史、冀州刺使、尚書等職。朱穆自幼飽讀詩書,一生亦官亦文,著述豐富,所作《與劉伯宗絕交詩》千古流傳;為官清正剛直,政聲頗佳,屢屢上疏請求剷除宦官,不為皇帝所允,優憤而死。

一、大智若愚,郡督郵妙語懟太守

朱穆自幼專心向學,五歲時便以至孝之名聞名遐邇。父母如果身體偶然有恙,不能進食,小朱穆也必定跟著父母不吃飯、不喝水,依偎在父母身旁,表情嚴肅,直至父母飲食恢復正常,才轉而遵行正常的生活節律。

隨著年齡的增長,朱穆更加專注痴迷於讀書學習,如飢似渴,如痴如醉,過目成誦,有時因為注意力過分集中,往往丟了鞋帽衣服依舊渾然不覺。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平日呆頭呆腦,竟然數不清馬有幾隻腳,出門走路,往往因為陷入沉思屢屢跌入坑中。

朱穆的父親非常擔心,以為他的過度專注近乎木訥愚笨。還好,歲月的激流漸漸沖刷去了朱穆的呆頭呆腦,將當年那個帶幾分懵懂幾分痴迷的天才童稚,化育成一個陽光睿智的翩翩少年。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憂憤而死,一首絕交詩流傳千古

元初六年,剛剛20歲的朱穆應召任郡督郵。督郵始置於西漢中期,唐以後廢止。雖品級不高,卻在《漢官儀》中有“郡之極位”之稱,其主要職責是代表郡太守巡視督察縣鄉,主掌本郡驛站,凡宣諭政令、督察屬吏、案驗刑獄、舉劾非法、追逃捕亡等,幾近無所不管。《三國演義》裡索賄不成欲陷害劉備,氣得張飛將其縛到樹上揮鞭狂抽;《宋書・陶潛傳》中逼得陶淵明大呼“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毅然掛冠歸去,描寫的都是督郵這個角色。

赴任不久的一個夏日,朱穆帶領郡府一群官員,頂著烈日在官道路口迎接新到任的太守。迎接到太守,雙方各盡禮數。幾句寒喧之後,太守竟以冷峻的目光盯著朱穆,出言不善:“你如此年紀輕輕,就當上了督郵,是仗恃族勢呢,還是憑藉才德?”

這令朱穆猝不及防。朱穆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與這位上司素昧平生,初次見面,大守便如此咄咄逼人,不由略略一怔,然後平靜地緩緩回答道:“郡中吏民盼望大人的到來如同盼望孔老夫子一樣,大家都說非顏回不敢以迎孔子。”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憂憤而死,一首絕交詩流傳千古

其實,朱穆的“族勢”可非同尋常。如果他接過太守的話頭順流直下,來個迎頭痛擊:“你不是問我的“族勢”嗎?好,那我就明白告訴你,我曾祖父是光武帝的同窗好友,祖父是尚書令,父親是陳國國相。這樣的族勢你覺得怎樣呢?”新來乍到的太守只能被噎得翻白眼,還真沒撤。

然而,滿腹詩書又沉穩內斂的朱穆雖初出茅廬,卻聰敏練達,面對太守的非難,不動聲色的回答不卑不亢,綿裡藏針,又暗含譏諷,別有深意。短短兩句話,言簡意賅,先是將太守作比孔子,繼則以顏回自喻,既表明了對太守的尊敬,給足了面子,又捍衛了自己的尊嚴,表明自己絕不是屬繡花枕頭的紈絝子弟,做督郵是憑真才實學,絕非浪得虛位。太守不得不對朱穆刮目相看。自此以後,朱穆更加聲名遠播。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憂憤而死,一首絕交詩流傳千古

二、交絕伯宗,賦《絕交詩》流傳幹古

孔子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千古流傳。朱穆年少之時與劉伯宗相友善,兩人志趣相投,友情甚篤。早年,劉伯宗困頓之時,朱穆多方予以關照,後來劉伯宗阿諛讒佞,趨炎附勢,當上了官秩2000石的高官,位在朱穆之上,漸漸不再珍惜昔日的情誼,兩人的信仰志趣漸行漸遠。朱穆激於義憤,斷然與其絕交。

朱穆寫了《與劉伯宗絕交書》,憤然直呼:“咄!劉伯宗於仁義道何其薄哉!”又賦《與劉伯宗絕交詩》曰:

北山有鴟,不潔其翼。

飛不正向,寢不定息。

飢則木攬,飽則泥伏。

饕餮貪汙,臭腐是食。

填腸滿嗉,嗜慾無極。

長鳴呼鳳,謂鳳無德。

風之所趣,與子異域。

永從此訣,各自努力。

將這首詩譯為現代漢語,其大意為:北山有惡鳥名鴟,兩隻翅膀汙穢不堪。飛起來歪歪斜斜沒個正向,棲息也遊弋不定。餓了就攫食樹上幼鳥,填飽肚皮就蜷伏在汙泥之中。貪婪成性如饕餮,臭腐腥臊依然津津有味。只管吃個肚兒圓,嗜慾永無填滿的那一刻。它抬頭怒叱凌空翱翔的鳳凰,你這無德之鳥休想來分享佳餚。我鳳凰要抵達的境域,與你的追求有天壤之別。從此水別吧,咱們各走其路好自為之。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憂憤而死,一首絕交詩流傳千古

如果不看題目,這首詩堪稱描寫惟妙惟肖又富於情趣的詠物詩,一旦在《與劉伯宗絕交詩》的視域下來審視,它的借鳥寓人,或者說以鳥抒懷、名為詠鳥、實為叱人的旨趣便躍然紙上。鴟鳥,俗稱鷂鷹。詩人以鴟鳥的汙穢、貪食臭腐,直至“填腸滿嗉”猶嫌不足,不知天高地厚,對著天空狂嚎“謂鳳無德”,藉以鞭笞劉伯宗的操行汙穢、趨炎附勢,指斥他被功名利祿嗜慾的冰水淹沒了正義廉恥之心。可謂形神畢肖,入木三分,精妙絕倫。

據《後漢書・朱穆列傳》,朱穆一生著述豐富,“所著論、策、奏、教、書、詩、記、嘲,凡二十篇”。但完整流傳至今的唯此一篇《與劉伯宗絕交詩》。朱穆常常為當時天下滔滔,社會澆風薄俗盛行而痛心不已,奮筆撰寫了《崇厚論》《絕交論》,為矯正時俗,喚醒世人激薄停澆、還淳反樸而厲聲疾呼。

同郡人趙康,屢屢拒絕官府徵辟,隱居於武當山開館授徒,傳道授業,受到時人尊崇。當時,朱穆已50多歲了,名滿天下,依然捧著書向趙康自稱弟子。多年後趙康去世,朱穆哀葬他的禮儀像對待老師一樣。時人無不為朱穆的尊德重道而頻頻點贊。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憂憤而死,一首絕交詩流傳千古

三、主政翼州,懲宦官獲刑引學潮

順帝末年,江準一帶盜賊蜂起,州郡傾力追剿,愈剿愈亂,不能制止,朝野為之震動。有人向大將軍梁冀薦舉朱穆說:“朱公叔兼資文武,海內奇士,若以為謀主,賊不足平也。”

梁冀也早聞朱穆賢名,於是,將朱穆徵召進大將軍府,委以主管軍事重任,備加信賴。本初元年,八歲的質帝被梁冀毒死,改立15歲的劉志繼位,是為桓帝,梁冀的妹妹梁太后臨朝聽政,位在三公之上的大將軍梁冀自然權傾朝野,漸成一手遮天之勢。朱穆認為,桓帝年幼,梁冀大權在握,應當盡心竭力,扶持漢室。於是,屢屢勸諫梁冀誅奸佞,進賢能,順天應人,振興朝綱。他在寫給梁冀的奏記中說:

“願將軍少察愚言,申納諸儒,而親其忠正,絕其姑息,專心公朝,割除私慾,廣求賢能,斥遠佞惡。夫人君不可不學,當以天地順道漸漬其心。宜為皇帝選置師傅及侍講者,得小心忠篤敦禮之士,將軍與之俱入,參勸講授,師賢法古,此猶倚南山坐平原也,誰能傾之!"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憂憤而死,一首絕交詩流傳千古

這如同勸豺狼棄惡從善、勸虎豹俯首耕耘一樣,其結果可想而知。儘管如此,梁冀對朱穆並不反感,對朱穆推薦的秉性正直的種詗、欒巴,都賦予了相應的職務,還奏請朝廷擢升朱穆為侍御史。

永興元年,黃河氾濫成災,冀州數十萬戶流離失所,哀鴻遍野、饑民塞途。當地盜匪乘災荒紛亂之機,嘯聚山林,燒殺搶驚,作惡為虐、禍亂迭起,使得百姓生活更加雪上加霜。朝延緊急任命朱穆為冀州刺史,前往賑濟災民,戡平禍亂。

有三個冀州籍宦官在朝中任中常侍,自以為終日混跡於天子身邊,蒙受恩寵,地位高,面子大,聽說朱穆將赴任冀州刺使,便聯名給朱穆寫信,曉諭朱穆要來見見他。朱穆素對宦官憎惡至極,斷然予以拒絕。冀州官員及所屬各縣縣令、縣長,聽說朱穆將渡河赴任,有40多人懼怕舊日劣跡遭清算,在朱穆到任之前自動解下印綬,倉皇亡走天涯。朱穆走馬上任,賑災撫民,秉公執法,鐵腕治亂,“奏劾諸郡,至有自殺者。以威略權宜,盡誅賊渠帥。舉劾權貴,或乃死獄中”。時間不長,冀州大治。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憂憤而死,一首絕交詩流傳千古

宦官趙忠的父親去世,回故鄉冀州安平郡安葬。趙忠恃寵驕縱,目無法度,僭越禮制,擅自制作璵璠、玉匣、陶俑、木偶等器物隨葬。有人將此事報告了朱穆,朱穆勃然大怒,立即派員前往安平調查驗證。安平郡官員畏懼朱穆的威嚴,遂挖開趙忠父親的墳墓,劈棺拋屍,將隨葬之物悉數取出,並且逮捕羈押了趙忠的親屬。

趙忠豈肯罷體,跑到宮中在桓帝面前又是撒潑,又是哭訴。桓帝大為震怒,降詔將朱穆召至廷尉監獄,罰在左校做苦役。聞朱穆被罷官服刑,劉陶等太學生激憤不已,不大的工夫便聚集了數千人,浩浩蕩蕩前往朝廷上書請願,為朱穆鳴冤說: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憂憤而死,一首絕交詩流傳千古

“伏見施刑徒朱穆,處公憂國,拜州之日,志清奸惡。誠以常侍貴寵,父兄子弟布在州郡,競為虎狼,噬食小人,故穆張理天網,補綴漏目,羅取殘禍,以塞天意。由是內官鹹共恚疾,謗諾煩興,讒隙仍作,極其刑謫,輸作左校。天下有識,皆以穆同勤禹、稷而被共、鯀之戾,若死者有知,則唐帝怒於崇山,重華忿於蒼墓矣”

最後,劉陶等太學生信旦旦地宣稱:“如果不能赦免朱穆,我們情願接受額上刺字和刑具鎖腳的刑罰,代替朱穆去做苦役。”學潮洶洶,聲勢震天,桓帝不得已,只好下詔赦免了朱穆。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憂憤而死,一首絕交詩流傳千古

四、蠲除宦官,屢遭拒疽發含恨而死

朱穆被赦免返回家鄉,朝中公卿大夫不斷有人向朝廷舉薦,幾年以後,被徵拜為尚書。朱穆向來對宦官痛恨到了極點,到臺閣任職以後,一天到晚總同宦官一起共事,心裡特別煩悶膩味,暗暗發誓一定要除掉他們。於是,憤然上疏桓帝:

“按照漢朝舊例,中常侍都從士人中量才擇優選授,建武以後才全部改由宦官擔任,從延平以來,宦官日甚一日地尊貴起來,他們權傾海內,驕縱妄為,其子弟親屬也都竊居要職,榮耀富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微臣以為,應當將宦官全部罷免,恢復漢朝舊制,選拔那些品行高潔通曉國家典章制度的士人,來取代他們的職位。這樣,陛下就可成為堯舜那樣的明君,大臣就可成為后稷和契那樣的賢臣,黎民百姓也就可以蒙受到聖明的教化了”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憂憤而死,一首絕交詩流傳千古

桓帝不予採納。奏疏遭皇上斃掉,朱穆憤憤不已,又不好發作,憋屈得好不難受、後來,朱穆利用覲見桓帝的機會,又舊話重提,上奏說:

“臣聞漢家舊典,置待中、中常待各一人,省尚書事,黃門待郎一人,傳發書奏,皆用姓族。自和嘉太后以女主稱制,不接公卿,乃以閹人為常待,小黃門通命兩宮。自此以來,權傾人主,窮困天下。宜皆罷遣,博選耆儒宿德,與參政事”

朱穆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奏劾宦官,絲毫不能體察聖意,桓帝不由雷霆震怒。朱穆也不含糊,拜伏於地,冒死請命,橫豎不肯起來。桓帝怒形於色,左右官員七嘴八舌地一再催促朱穆趕快離開,朱穆只好起身悻悻而去。從此以後,宦官們屢屢藉故假傳詔令,打擊報復,肆意對朱穆進行汙衊誹謗。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憂憤而死,一首絕交詩流傳千古

朱穆生性堅毅剛烈,滿懷熾熱的報國熱情屢屢上疏請求蠲除宦官,頻頻遭遇碰壁,不由激憤難抑,不久,毒瘡爆發,於延熹六年溘然長逝,終年64歲。他“祿仕數十年,蔬食布衣,家無餘財。公卿共表穆立節忠清,虔恭機密,守死善道,宜蒙旌寵。策詔褒述,追贈益州太守”

西諺雲:“要看清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交什麼朋友。”一個人,特別是擔負一定領導職務的人,與什麼人交往、怎樣交往,實際上是其志趣、境界和追求的“晴雨表”。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降,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告誡人們要努力去結交“益友”一一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絕不要去結交那些“損友”——諂媚逢迎的人、口是心非背後誹謗人的人、善於花言巧語的人。一個人的交友之道不完全是個人的私事,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常與益友相互砥礪,還是每每和損友牽纏廝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人生走向。

朱穆一生亦官亦文,憂憤而死,一首絕交詩流傳千古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個人與什麼人交往、怎樣交往,不僅是其志趣、境界和追求的晴雨表,還是其人生走向的“定位器”。讀《後漢書·朱穆列傳》,重溫這位先賢年幼至孝、巧懟太守、交絕劉伯宗、尊慕趙康、主政冀州、冒死打擊宦官、數度廷爭面折、為官幾十年依然一貧如洗等交友為政故事,雖遠隔1800多年的遙遠時空,我們依然覺得歷歷在目,宛在眼前,感人至深。讀史使人明智。願更多的人通過展卷捧讀,使朱穆和朱穆的故事走出歷史的深宮,成為遠隔時空的朋友,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這對於淨化當代人們的心靈,大有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