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出土的“鸚鵡杯”,傳說千杯不盡?專家用X光成功揭開其奧祕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若論寫酒,李白當屬第一,李白斗酒詩百篇,酒大概是除了錢以外,最招人喜歡的,高興時喝酒、不高興時也喝酒、沒靈感時還喝酒。

古墓出土的“鸚鵡杯”,傳說千杯不盡?專家用X光成功揭開其奧秘

文人雅士中的神奇之杯

酒是中國文化,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古人愛喝酒,喝酒也是一件極講究的事,一罈好酒必須有一個好的器皿與之相配,才算不辜負了美酒。如白酒要配犀角杯,葡萄酒要配夜光杯。中國人在研究酒的同時,也研究出了許多盛酒的器皿。

如青銅器時期的爵,可飲酒可溫酒,一般都是典禮時才用;如新石器時期的尊,如形狀像壺的罍。而其中,有一種酒器,被稱為酒杯之神,倒千杯不盡,喝也喝不完,名叫鸚鵡杯。這個杯子曾經是上層風流人物飲酒首選,許多詩人都曾以它為題進行題詩作對。

古墓出土的“鸚鵡杯”,傳說千杯不盡?專家用X光成功揭開其奧秘

李白形容它:“鸕鷀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嘆其盛酒之多,喝酒之能。駱賓王的《蕩子從軍賦》:鳳凰樓上罷吹簫,鸚鵡杯中休勸酒。關於鸚鵡杯,有許多文人都在作品中提到,從兩晉、到唐、再到宋,文人雅士都對此杯樂此不疲。然而,這個神奇的杯子,一直沒有真品流傳於世,這也令人們懷疑,此杯再奇,也不過是傳說之物。

鸚鵡杯出土,見證明魏晉風流

1965年,考古專家在南京象山發現了一處東晉時期的墓葬群,根據出土的墓誌銘,專家判斷這是東晉名家王興之的墓,即”舊時王謝堂前燕“裡的那個王家。

魏晉時期,名士們熱衷飲酒與吃藥,而在這個墓中出土了傳說中的”五石散“,還有一種類似海螺形狀的東西,這隻海螺長約14釐米,高10釐米,鎏金的銅口。經過海洋專家鑑定,這是一隻4億年前的古生物,名為“鸚鵡螺”。

古墓出土的“鸚鵡杯”,傳說千杯不盡?專家用X光成功揭開其奧秘

難道它就是傳說中的鸚鵡杯,據《格古要論》中記載:“鸚鵡杯即海螺盞,出廣海,土人琢磨,或用銀或用金鑲足。”這種鸚鵡螺可以不加雕琢,直接用於飲酒。唐劉恂曾在《嶺表錄異》中說:“這種鸚鵡螺製成的酒杯,可容二升許的酒,大約有4斤左右。

這隻出土的鸚鵡杯,螺口向下,螺口和螺層交接的位置上方有黑色延伸到螺口內,螺口為弧形,正好就可以把黑色切割成如金剛硬物的喙,鸚鵡螺螺旋生長,螺殼中間有一個圓點,如同鸚鵡的眼睛。而且全身遍佈棕黃色的橫紋,與鸚鵡身上的毛色相似,因此被人們稱做鸚鵡螺。

鸚鵡杯的神奇之處

為了印證鸚鵡杯是否真如傳說中那般神奇,可倒千杯,為了弄清其內部結構,專家通過X光透視了這隻海螺。原來這隻海螺的內部是由一格一格 空腔構成,各腔室之間由大小不一的小孔相連。

古墓出土的“鸚鵡杯”,傳說千杯不盡?專家用X光成功揭開其奧秘

當倒酒時,酒在壓力的作用下由一個一個的小孔向下滲透,所以酒流的速度會非常慢,形成一種延時滿足。再加上這海螺的容量有4斤之多,可以喝很長時間,給人一種永遠也倒不完的感覺。

為了體會這種永遠也喝不完的感覺,專家利用樹脂材料按比例複製了一個鸚鵡杯,灌滿酒後,發現真的可以連續倒幾小時。而且倒酒的過程中,水流動的聲音就像海螺發出的聲音,極其美妙,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焦遂倒酒所用的杯子,就是鸚鵡杯,所以能用得起這種杯子的人都非富即貴。

除了象山墓以外,河南省偃師市杏園村的一座唐墓,也出土過一個鸚鵡杯,高2.5釐米、口徑12.5—4.7釐米,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