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周代時期森嚴的食禮可能會讓你連飯都不懂得吃

如果哪天你眼睛一閉一睜,突然發現自己置身於周朝,又恰好是個士大夫,又適時逢上了周王室或者某位國君的宴禮,那如果你沒提前知道這個時代繁冗複雜的飲食習俗的話,可能吃頓飯連官職都得丟了。

還好比鴻門宴好一點,鴻門宴會丟命,這只是丟官而已,但也是不是很委屈?吃頓飯都會丟官,不吃還不行,不吃就是蔑視統治者的權威。這吃頓飯真是吃得心驚膽戰。

不知道周代時期森嚴的食禮可能會讓你連飯都不懂得吃

《中華飲食文化史》指出,在“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中,對天子、諸侯、大夫、士在進餐舉宴時,該吃什麼東西,用幾道菜,放什麼調味品,使用什麼食具,有什麼規矩,奏什麼樂,唱什麼歌等都有極其苛細繁瑣的規定。這些規定表現出森嚴的等級制度,維護了統治者的權威和利益。

眾所周知,整個周代對後世封建王朝影響最深的就是“周禮”的誕生,它貫穿著古代中國兩千多年的思想,至今還影響著我國的一些傳統文化。

禮以俗為基礎,俗寓於禮之中,飲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可以說,最早的禮俗是從人們的飲食生活產生的。《禮記·禮運篇》:“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那以飲食習俗為基礎而誕生的食禮到底是怎樣的一套制度,它的繁瑣複雜程度是怎樣的,這些都有在《禮記·曲裡》

中指出。

不知道周代時期森嚴的食禮可能會讓你連飯都不懂得吃

禮記·曲裡》是這麼規定的,陳設菜餚的時候,帶骨的菜餚須放在左邊,切的純肉放在右邊。飲食靠著人的左手方,羹湯放在右手方。細切和燒烤的肉類放遠點,醋和醬類放在近處。蔥等伴料放在旁邊。酒和漿湯放在同一方向。如果要另陳設乾肉、幹脯等物,則彎曲的在左,直的在右。如上魚餚時,如果是燒魚,則以魚尾向著賓客;冬天要將魚肚向著賓客的右方,夏天魚脊向著賓客的右方。凡是用無味調和的菜餚,上菜時用右手握持,而託捧與左手上。

可見光在菜餚擺設方面,周代的食禮就已經制定了相當全面的制度,不僅僅是擺設菜餚,就連用食也要有一番周旋之禮。

不知道周代時期森嚴的食禮可能會讓你連飯都不懂得吃

《禮記·玉藻》載:“先飯辯嘗羞,飲而俟(sì,等待)。若有嘗羞者,則俟君之食,然後食,飯飲而俟。君命之羞,羞近者,命之品嚐之,然後唯所欲。凡嘗遠食,必順近食。”

“君未覆手,不敢飧(sūn)。君既食,又飯飧,飯飧者,三飯也。”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飯食上來以後,侍食的臣子代膳宰(試毒的人員)嚐遍各味,然後停下來喝飲料,等國君開始吃了,臣子才能吃;如果之前有膳宰代嘗過了,那就得等國君開吃了才能吃。請用菜時,要先吃近處的菜,請品嚐菜餚時,就一一嘗一點,然後再依自己喜愛挑選食物。凡是想吃遠的,必須先由近處開始。

國君沒吃飽,侍食的臣子不敢先飽。國君吃飽了以後,臣下還要對國君勸食,但也只以三次為度。

其他的比如還有不要落得滿桌是飯,要小口地吃,快點地吞下,咀嚼要快,不要把飯留在頰間咀嚼

不知道周代時期森嚴的食禮可能會讓你連飯都不懂得吃

是不是很繁冗複雜?是不是看了之後,覺得要是置身於那個朝代的話,自己不會吃飯了?其實這個食禮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們“尊讓契敬”的精神,要求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們都得遵守禮規定的秩序從事飲食活動,從而達到

“貴賤不相逾”的政治目的。

但是周代的這套飲食禮制並沒有持續多久,周禮誕生於西周,西周時期還是個奴隸性社會,統治階層為了區別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才會在制定這些規則來維護統治的權威性。雖然也有提倡溫文爾雅、約束過度飲食、制止舉止失儀等積極意義,但大多情況下,只會加劇上層社會與下層人民的矛盾。

直到東周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各家學說提出了自有的飲食禮俗,禮制才有所鬆弛,但真正在食禮方面迎來大變革的卻是在漢武帝時期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