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四大“譴責小說”,為什麼是封建統治走向滅亡的前夜

中國的新潮小說盛行在清末民國初,二十世紀初被公認為近代小說中的四大“譴責小說”。是《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狀》、《老殘遊記》、《孽海花》。

“新潮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這一時期正值中國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方面慘遭世界列強的欺凌,簽訂了眾多的不平等條約,老百姓生靈塗炭,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另一方面清政府的腐敗,已面臨內外交困的地步。民眾愛國熱情高漲,聲討賣國賊,取消不平等條約,廢除帝制,要求民主的浪潮風起雲湧,加速了封建統治走向滅亡。

民國時期的四大“譴責小說”,為什麼是封建統治走向滅亡的前夜

清朝二百多年來閉關鎖國使中國走向衰退,清末一大批有思想,有見解的人士,紛紛提出政治改良,但是晚清政府極力維持封建的統治,企圖把新思想消滅在萌芽之中,“維新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卻喚醒醞釀了中國革命的到來。

二十世紀初“新潮小說”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正如《儒林外史》、《紅樓夢》等為晚清先導小說一樣。這種將題材、對象、筆墨作為作家表現主觀心情意欲的工具,是對那個時代社會的一種自覺與不自覺的對抗和宣洩,表現出一定的進步者的聲音。新潮小說的作者都是出生於晚清時期,親身經歷和感受到滿清政府的腐敗和老百姓的疾苦,對官場的貪官汙吏深惡痛絕,四大“譴責小說”成書時間集中在於二十世紀初期,是當時眾多官場小說中的代表作。魯迅先生把這四部小說及其同類作品稱之為”因為其“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與時政,嚴加糾彈”, 稱為“譴責小說。”這四部書都是以批判性為內容,對社會、官場、民眾、文化的探討和思考。這種批判現實主義的文學思潮,不是一個或偶然的現象,而有其深刻的思想和內在邏輯。它們的共同點是反射出封建時代已經走向沒落,對自由個性、解放的美好憧憬。

民國時期的四大“譴責小說”,為什麼是封建統治走向滅亡的前夜

晚清 “譴責小說”的出現,是滿清封建統治走向滅亡的前夜

封建統治走向衰亡是這一時期小說的主題思想,文人墨客對人生感到虛幻、無望,對現實感到厭倦和傷感,表現出一種痛苦和憂愁、煩悶和百無聊賴的心情,進而通過作品表現出的反抗思潮。例如《官場現形記》的作者李寶嘉,幼年時由堂伯父收養,堂伯父歷任黃縣知縣、膠州知府、山東候補道。官場的腐敗,使李寶嘉在童年時代就耳濡目染,後來他在《指南針》任編輯,創辦《遊戲報》、《世界繁華報》、中寫發表的文章,就對封建統治下的官場深惡痛絕,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在主編近代四大小說之一《繡像小說》時,進一步揭露了滿清統治的腐敗。《二十年目睹之怪狀》的作者吳沃堯,同樣有這樣的經歷,他祖上曾做過巡撫,但家到中落,他父親在浙江當了一個候補巡檢的小官,不久病死。為了生活,他去上海在江南製造局做抄寫工作,後來創辦小報,先後在《字林滬報》、《採風報》、《寓言報》、《漢江日報》等。

民國時期的四大“譴責小說”,為什麼是封建統治走向滅亡的前夜

因此《官場現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狀》、《老殘遊記》、《孽海花》為代表的市民文學也成為當時的新潮小說,受到追捧。這些作者對封建下的腐朽社會作了多方面、廣泛的描繪。通過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人物百態展現出清朝末年一幅生動的原始生活畫卷,這些各色人物的心理無不在生活間流露出一種貪婪,對升官發財的渴望與追求,對人情世俗的津津玩味,表現出十分庸俗、低級,淺薄與無聊的一面。這四部書在構思、情節的安排、設計矛盾的焦點上,都著重把生活中的矛盾與人物的心理衝突特徵相融合,使之達到具有戲劇性的效果,作者追求的是故事情節的合理和生動逼真、使之更加引人入勝。而不是追求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正是這些市井文學奠定了“新潮小說”的風格和藝術特點。

《二十年目睹之怪狀》的作者吳沃堯,1866年生於廣東佛山,祖上曾做過巡撫,但家到中落,他父親在浙江當了一個候補巡檢的小官,不久病死。為了生活,他去上海在江南製造局做抄寫工作,後來創辦小報,先後在《字林滬報》、《採風報》、《寓言報》、《漢江日報》等

民國時期的四大“譴責小說”,為什麼是封建統治走向滅亡的前夜

新潮小說是承前啟後的“中國由舊到新的一個大轉關”

中國近代文學的歷史,是以否定封建政治體制和陳腐的文化觀念為發展標誌的,清朝末期,內憂外患,社會正醞釀著重大的變化,作家生活在社會變革、暴風驟雨的前夜,逐步認識到社會民主改革的重要性。以這四部小說為代表的文學作品,從文體到內容,從題材到主題;從反映生活的深廣度和文學語言上,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這種人生空幻由於有了巨大而實在的社會內容,而具有其內在深刻的價值。

晚清時期,國勢日頹,政治腐敗,這些作家對時局都有敏銳的思考,對國家,對民族都有著一顆愛國之心,但現實生存環境的悲哀和痛苦,使他們的理想化為泡影,在百無聊賴中用文字來抒發內心的激憤和感情的發洩,這些早期的作家沒有階級覺悟,但作為知識分子是渴望國強民富和真善美的和諧社會的。例如《老殘遊記》作者劉鄂,青年時拜師學藝,學習算學、醫學和治黃等知識,他熱心於用外資開礦築路,興辦實業,但受到官場的排擠;《孽海花》作者曾撲,先後學習過法文、日文,研究法國文學,後來還擔任過兩江總督府財政文案,先後出任過江蘇省財政廳長、政務廳長等職。

民國時期的四大“譴責小說”,為什麼是封建統治走向滅亡的前夜

曾撲在《孽海花》中概括的比較準確,他說:“這是中國由舊到新的一個大轉關,三十年舊事,寫來都是血痕;四百兆同胞,願爾早登覺岸!”

四部小說把舊文化的衝突提高到國家民族的利益上,愛國主義的理想和情懷成為創作的內在力量和動力,這批作家在作品中批判官場的腐敗是鋒芒而且十分尖銳的,直指清政府統治者,在描寫官場的黑暗,都是採用“虛實”的極端性結合,在閱讀《官場現形記》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狀》使人覺得悲觀主義思想濃厚,但全書中的基調並不是以揭露、鞭撻汙濁的社會黑暗面為主要目的,而是懷有救國之心。在《老殘遊記》和《孽海花》中,這種愛國主義思想表達的救國思想表現得更強烈一些。

作為新潮小說的代表者 “近代四大名著”是二十世紀小說的源頭和開拓者,它衝破了舊文學的傳統模式,提倡民主與科學,推動了新文學的繁榮與發展,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民國時期的四大“譴責小說”,為什麼是封建統治走向滅亡的前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