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的“以德治國”

周人的“以德治國”

以德治國,也許來自周人的“靈感”。


沒錯,“德”這個字,殷商就有了,是甲骨文,見於卜辭。它的字形,是路口或路上一隻眼睛。意思也有兩個。一個是“視線很直”,所以“德”通“直”,也讀“直”。另一個是“看見了什麼”,所以“德”通“得”,也讀“得”。在卜辭中,它還被借用來表示“失”。有得就有失,有治就有亂。在古文字中,得失治亂,都可以是同一個字。


“德”在卜辭中被借用來表示“失”,見《古文字詁林》第二冊第470頁。

周人的“以德治國”

◎甲骨文的“德”(粹八六四)。羅振玉先生指出,卜辭中的“德”,都可以借用為“失”,可見其本義是“得”。


很好!文化密碼,就在於此。


的確,德,首先是“得失”。周公他們要考慮的,也首先是“得失”,是天命的得到和失去。而且,由於來之不易,由於轉瞬即逝,由於天命無常,由於天不可信,他們必須“有德”。


這就首先要“有心”。


於是,西周青銅器上的“德”,就在眼睛下面加了“心”,意思是“心中所見”,是內心世界的得失和曲直,即“心得”。這就已經非常接近今天所謂“道德”,儘管在周人那裡,道是道,德是德。但德字如作他用(比如人名),則仍是甲骨文字形,有路,有目,無心,德鼎和德方鼎就是。

周人的“以德治國”

◎金文的“德”(何尊)。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表示道德之德的“德”字。“中國”二字的最早文字記載,也在這件青銅器上。

周人的“以德治國”

◎金文的“德”(德鼎)。這裡的“德”,因為是人名,字形仍與甲骨文同,無“心”。


有沒有“心”,很重要。


目前發現的“有心之德”,最早的是在“何尊”,原文是“恭德裕天”。這是成王時期的禮器,記載了周公營建成周(洛陽)的史實。[10]其中還有“宅茲中國”四個字,是“中國”一詞目前發現的最早文字記載。這件出土文物雄辯地證明,周人在平息了武庚和三監的叛亂,有資格“居中國而治天下”時,“以德治國”的觀念就萌芽了。


何尊,1963年陝西寶雞賈村塬出土,現藏寶雞市博物館。

周人的“以德治國”

◎何鼎及銘文拓本。拓本右起第七列前四字即“宅茲中國”。


顯然,以德治國,就是周人的政治思想。這個直到今天還在影響我們民族的觀念,是周文化和周制度的核心,也是他們的一大發明。


不過麻煩也接踵而來。


沒錯,“得失之得”或“曲直之直”加上“心”,就成了“道德之德”。但道德既然在“心裡”,怎麼治國呢?


唯一的辦法,是把無形之德變成有形之物,讓它“看得見”,也“行得通”。


周人解決了這個問題。


看得見的是“聖人”。聖,甲骨文和金文都有,字形中最醒目的符號是大耳朵。所以,聖(聖)、聲(聲)、聽(聽),在上古是同一個字,都從耳。聖的本義也是“聽覺敏銳”,後來變成“一聽就懂”,再後來變成“無所不通”,最後變成“德高望重”。這就到春秋戰國了。子貢就說老天爺要讓孔子成為聖人,孟子則說聖人是“人倫之至”。從此,被尊為聖人的,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周武、周公、孔子,無不是“道德高標”。

周人的“以德治國”

◎甲骨文的“聖”(乙六五三三)。

周人的“以德治國”

◎金文的“聖”(尹姞鼎)。


這,就是中國獨有的“聖人崇拜”。


聖人崇拜成為風尚,雖然由於後世儒家的鼓吹,但那意思周初就有了。是啊,改朝換代要有依據,以德治國要有榜樣,而榜樣的力量據說是無窮的。文王和武王,豈能不“乃聖乃神,乃武乃文”?就連革除夏命的商湯,也得是。


榜樣,是“看得見的力量”。


但,禹湯文武,只是統治者的榜樣;後來的孔子,也只是讀書人的楷模。教化大眾的“平民聖人”還沒出現,雖然遲早會被打造出來。在此之前,實施以德治國,就主要得靠“行得通的手段”。


那麼,它又是什麼呢?


禮樂。

周人的“以德治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