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力做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疫情面前,各地纷纷延迟开学,各中小学也开始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开展远程教育,使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接受教育的形式都发生了改变。面对这一变局,学生、家长、学校如何因时而动,才能更好地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

疫情期间,家延长假期的学生们也同样需要重视心理防护吗?

答:良好的心态可以改善人的气血循环,而焦虑紧张、恐惧担忧的心态会让我们机体局部气血不畅,反而会使得疾病加重。无论得病与否,保持良好的心态都极其重要。因此,我们既需要重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严峻性,在行为上严肃对待,做好自我防护,同时也要主动调适自己的心态,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让阳光心态来为自己保驾护航。儿童、学生群体尽管相对成年人压力较小,但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等原因,他们纠正负面情绪能力也同样较弱。同样,幼时接受到的负面情绪影响如果不能在当时缓解的话,也可能压抑在潜意识里,或形成负性思维,也可以说,如一些儿童或较小的学生甚至一些胆怯性格的学生,小时候受到惊吓,长大后遇到挫折会潜移默化地惊慌、不知所措,形成神经质的个性。导致遇事不果断,甚至强迫现象等。所以,同样需要重视他们的心理防护。

那针对学生这样的特殊群体,疫情可能带来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呢?主要有哪些具体体现?

答:在新冠肺炎防疫居家这一特殊时期,孩子们的正常生活被打乱,精心策划的家庭旅行没有了,春节的各种聚会取消了,不能约上三五小伙伴一起玩乐,并且还要经常被逼着洗手、戴口罩,学校推迟了开学……这种长时间在疫情阴影下、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与外人隔绝的居家生活,确实会给人们带来紧张、恐慌的心理。尤其是他们对现实事物的判断理解能力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能力,在一些传言下对于疫情的关注加之生活空间的缩小会让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人际交往和躯体方面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包括:在认知上,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下降,可能因为过多摄入疫情相关新闻和真假难辩的消息而无法对疫情作出科学的判断,甚至会出现灾难化的想法;在情绪上,会出现焦虑、恐慌、担心自己及家人患病,过度紧张、害怕,因学校开学日期延后和无法出门产生不安、憋屈、消沉、抑郁、易怒、恐惧等情绪;在行为上,易冲动、烦躁、压抑,会无所事事,懒于学习、不思读书或沉迷手机游戏网络电视,安全感降低;在人际交往上,会产生人际交往范围极窄(缺少同伴交往)、交往能力和欲望都下降、易与家人争吵等问题;在躯体化反应方面,可能会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疼痛问题、消化系统问题、饮食问题和睡眠问题,也可能因为对疫情的担忧出现过度关心自己的身体症状或出现反复洗手、消毒等身心障碍。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学生,他们是不是可以自己调适应激反应,您能不能给他们一些建议?

答:是的。大一些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但是对医学知识还有所欠掌握,尤其还没有对新冠肺炎及传染病知识掌握,他们虽然掌握到一定的调适应激能力,但是在居家或未能恢复正常上课的情况下,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会出现一些困惑。面对这些困惑,在学习疫情知识的前提下也可以学会以下方法来适应现状。

第一,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在疫情期间遵照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的原则,主动隔离,保持个人和居家的清洁卫生。要保持作息规律,而不是整天看手机玩游戏,保证睡眠时间,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

第二,坦然面对情绪变化,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在疫情压力下,同学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愤怒和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是人面对应激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体现,越是压抑和否认,就越是容易被情绪支配。面对负面情绪,同学们不必过于敏感和紧张,也无需否定自己的感受,积极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负面情绪的接纳很重要,越是抵抗焦虑情绪越明显,坦诚地接纳才能更好地调节。

第三,科学看待疫情防控,适度关注疫情。通过官方渠道了解防疫信息、有关科学知识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自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多也很快捷,造成很多人反复去关注病毒、疫情的有关信息,这样会加剧人们对于疫情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对此,我们要适度了解有关信息,相信科学地防控,疫情一定能战胜,因此只有我们做好这些身体及心理防护措施,避免过度担心,才能缓解不良情绪。

第四,开展室内锻炼活动,保持良好身体状态。目前的居家状况,不适应户外运动,但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生活条件自主选择活动方式,每天开展的室内有氧活动,当然也可以一天两次,如进行垫上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还可以跳健身操、转呼啦圈、踢毽子等。这些活动每天1小时左右,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提高大脑中的血氧含量,并且能够促进大脑活动,也能促进身心健康。

第五,密切亲友互动交流,做到隔离不隔心。在家里可以利用电话、短信、微信等线上沟通平台与同学交流、与亲友保持联系。每一个人在孤僻时与在团队一起时情绪会不同,在团队里,当然这个团队可以是一个家庭也可以是同学同事或好友,一起相互鼓励与支持不仅能够减轻孤独感,也能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并增进彼此的情谊。

第六,学习典型人物和事迹,增强心理正能量。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有无数各行业的工作者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的守护着大家的安全。正面形象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影响很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能量。同学们要学习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疫情的伟大精神,不断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更加珍惜美好生活。

为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家长应如何进行正确引导?

答:首先,家长要让孩子有规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找回正常的生活节奏。其次,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坚持体育锻炼,适当的运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再其次,家长要给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生活,学习、娱乐、健身、劳动、休息各种活动穿插交替进行,特别要利用这次特别长的假期,让孩子做一些原来没有可能做的孩子又感兴趣的事情,如烹饪、做手工、绘画、阅读、养植物、学乐器等这些可以在家里做的事,右脑智力的锻炼在此时能够得到加强,不但让孩子的生活充满乐趣、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让家庭更温馨,增进亲子感情。最后,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疾病很重要,家长作为孩子的家庭老师,可以跟孩子讨论在抗疫过程中的感人故事,让孩子了解目前这种虽不自由但相对安全的生活是众多抗疫勇士负重前行得来的,当孩子理解了目前居家生活的意义,就能更好地安定自己的内心和情绪,同时也能够从书本、网络获得知识,投入到学习当中。

学校在没有面对面沟通的情况下,应该怎样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身心状况?

答: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可采用“科普工作和专业辅导相结合、个人辅导和家庭辅导相结合、各种服务平台和网络通信手段相结合”的思路和方式,通过电话、QQ、微信等网络手段提供在线心理辅导服务。学校可以为学生和家长编写疫情期间心理调适的在线读本,可以通过网络建立班级群或更小的学生群开展在线心理课堂。当然,还要为学生建立心理危机服务热线和平台,各地和学校可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各级教育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的热线提供给学生和家长,让他们随时拨打。当然,在提供心理服务的过程中,要遵守伦理,流程专业规范,按心理咨询原则进行,避免对受助者的二次伤害。

出现哪些症状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答:他们可能会因为疫情的影响出现恐慌、怀疑自己被感染、烦躁、易怒、失眠、食欲不振的情况,很多学生都有可能会出现这些情况,但如果这些负面情绪或身体表现已经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工作或社交,通过电话咨询而无法摆脱时,就要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别犹豫,要明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及时求助是勇敢的表现。儿童、青少年只能通过不断的克服这方面或那方面的心理挫折,心理发育才能趋于成熟,人格才能趋于健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