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不想大喊大叫,但是卻控制不住?這回好了,辦法來了


明明不想大喊大叫,但是卻控制不住?這回好了,辦法來了

之前,演員李誠儒在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中靠著自己的毒舌又火了一把。不過,這並不是他第一次毒舌,就在之前他把他的毒舌,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了自己的兒子身上。

之前,李誠儒的兒子李大海參加了一檔節目,參加這檔節目的都是星二代,其他人都有自己的明星父母陪著,唯獨李大海是一個人參加,直到他走入決賽,李誠儒才終於現身。

結果,李誠儒不僅沒有誇獎自己的兒子,反而說了句,“你有什麼可讓我誇的呀?除了看上去人模狗樣的”。

而李大海聽到父親這樣的評價,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異樣,估計早就已經習慣了。但是,聽到自己的父親在公開場合如此評價自己,我想,誰的心裡應該都不會很舒服。

明明不想大喊大叫,但是卻控制不住?這回好了,辦法來了

但是,在生活中,類似李誠儒這樣的父親其實有很多很多,他們“不會說話”,信奉“打擊教育”,覺得這樣孩子就不會飄,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孩子不僅不會飄,可能連站起來的能力都沒有。當父親看到孩子不成器的時候,就會更加嚴厲地訓斥,久而久之,也就進入了惡性循環。

看到這裡,很多父母都會說,“對啊,我就是這樣。我也看過很多育兒書,知道要對孩子溫柔、寬容和理解,可是一看到他們的某些行為,我就完全控制不了自己,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都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在還沒有生孩子之前,很多人都說,“等孩子生下來,我肯定什麼都不管,讓他自由快樂地成長。”可是,等孩子真的生出來了,看著別人家孩子乖巧懂事兒,自己家孩子卻雞飛狗跳,父母就控制不了心中的怒火,上來就是一頓訓斥,嚴重的時候,恨不得拳打腳踢一頓。

明明不想大喊大叫,但是卻控制不住?這回好了,辦法來了

可是,等看到孩子小臉上的眼淚時,又開始後悔自責,說好的自由快樂成長呢?

很多時候,我們明明都想好了,但是一遇到孩子不聽話,就控制不住自己,這到底是咋回事兒呢?

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都說父母可怕的地方在於,沒有任何崗前培訓,就可以直接上崗。我們帶著自己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帶著對人生的困惑,甚至帶著偏激的觀點來面對一個嶄新的生命。

但是,更可怕的是,我們還會延續自己父母的問題來面對自己的孩子。當初,父母對我們做的那些錯事,讓我們備感委屈,我們發誓,等自己有了孩子,一定要避免這些問題。但是,我們低估了原生家庭的力量。

明明不想大喊大叫,但是卻控制不住?這回好了,辦法來了

父母千萬次地在我們面前重複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中我們就習得了這些行為,然後將它變成我們自己的行為方式。我記得小時候,我媽總是喜歡不停地提醒我看書要注意距離,保護眼睛。那個時候,煩的都不行了,發誓以後孩子可是不管了。可是,等我真的有了孩子,只要孩子看書、看電視,我就會提醒他要注意眼睛,彷彿被我媽“附體”了一樣。

而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明明不想喊叫,卻控制不了的原因。畢竟,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親子相處的方式,難免就會用這種方式來對待我們的孩子。

想要做好父母,最重要的是角色轉變

《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告訴我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很多時候,我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喊大叫、拳腳相向,也許並不是我們本意,而是曾經的童年經歷在操控著我們。

明明不想大喊大叫,但是卻控制不住?這回好了,辦法來了

既然如此,我們就永遠不會對孩子好好說話了嗎?僅僅是因為我爸和我說話就是這個樣子?當然不是!

《給大壯的信》的作者苗煒曾經說過,“育兒不是把孩子拉扯大,育兒就是學會做父母”。

當我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就是一個好的開始,意味著我們已經可以開始解決問題了。

想要做一個好父母,我們首先要去做的事情,就是回顧自己的童年,想想曾經的過往給自己的成長帶來了哪些改變,而這些變化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好的部分,我們可以延續下去,不好的地方,我們可以想辦法調整,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和作答,給自己的孩子帶來更好的教育。

明明不想大喊大叫,但是卻控制不住?這回好了,辦法來了

如何做到不喊不叫,與孩子和平交流呢?

除此以外,想要與孩子“和平共處”,我們還應該做到以下三件事兒:

第一件事情,慢慢來,不要急於下結論。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有一次,帶孩子去超市,他看到一個粉絲的hello Kitty玩具,非吵著鬧著要買。我本來就不同意,覺得一個男孩子買這麼“娘”的玩具,實在是說不過去。可是,他死活都不走,非要買。我一看,這個玩具還超級貴,我就更不願意了,怎麼勸說都沒有用。我就生氣了,對著孩子一通教育。

結果,孩子號啕大哭,哭了一會兒,極其委屈地告訴我,“我就是看是粉色的,是小公主喜歡的,我想買給媽媽做禮物”。

明明不想大喊大叫,但是卻控制不住?這回好了,辦法來了

聽完這句話,真的是恨不得抽自己一個嘴巴。怎麼開口之前,就不能耐心地問問孩子買玩具的理由呢?

生活中,類似的事情有很多,遇到問題,我們就習慣在自己的腦子裡去想一個自己覺得合理的理由,“是因為他不聽話,不懂事兒”,但是,卻忘了問一問,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等到出現誤會了,傷害孩子了,又開始懊惱。

所以,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一定要慢一點兒,給孩子開口說話的機會,而不是著急給孩子下定論。

第二件事情,給孩子機會,讓孩子自己去承擔後果。

前段時間我寫過一個家長諮詢的案例,家長諮詢的問題是,孩子想要在疫情期間,把自己所有的零花錢全部都捐出去。家長問,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可以?

明明不想大喊大叫,但是卻控制不住?這回好了,辦法來了

我當時給出的建議是,如果孩子真的決定了要把自己所有的零花錢都捐出去,家長可以尊重孩子的想法。但是,有一點要注意,那就是當孩子之後想要去買一些東西,而這些東西就是平時他需要用零花錢去購買的時候,那家長是不要給她買的。

我把這樣的建議也給這位家長髮過去了。家長說,“原來是這樣呀,我本來想告訴他,如果他把他的零花錢都捐出去的話,那之後他想要買的玩具可以由父母為他購買。”

那我為什麼給出這樣的建議呢?就是因為想要捐零花錢是孩子自己的行為,那他做了這樣的行為之後,他就應該明白,當零花錢都沒有了,他的玩具也就不能買了,自己是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這樣他在下一次做什麼選擇的時候,他就會主動去考慮這件事情帶來的後果是什麼,而這個後果是不是自己可以承認的承擔的。

如果家長一手包辦,那麼孩子就會覺得,“我做這個事情也沒關係啊,反正以後會有父母會替我善後”。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了。

明明不想大喊大叫,但是卻控制不住?這回好了,辦法來了

第三件事情,不要隨意發洩情緒到孩子身上

很多時候,我們會打罵或者是訓斥孩子,是因為我們覺得“無規矩不成方圓”“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們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覺得是在幫助孩子修正行為。父母這樣的想法也許是對的,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一定是對的。更何況,我們應該思考,我們是真的想要為孩子好,還是僅僅是為了發洩我們的情緒。

辛苦一天,下班回到家,發現屋子被孩子弄得亂糟糟的。所有的衣服、襪子都在地板上,玩具更是散落在家裡的各個角落。看到這樣的情景,我們總是氣不打一出來。然後,就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搞得孩子哇哇大哭,我們就覺得生活更加混亂了。

明明不想大喊大叫,但是卻控制不住?這回好了,辦法來了

但是,仔細想一想,這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嗎?可能的確不是很有規矩,但是他也是在探索,他想知道這些衣服和襪子的質地是什麼,他想要知道把這個玩具扔出去會帶來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孩子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與這個世界相處,但認知這個世界,可是如果我們僅僅是對孩子吼叫了,那孩子如果今後不再去做那些探索的行為,那對於孩子來講就是一件好事嘛,這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嗎?

更何況,其實這些道理我們都懂,但是我們沒有控制住自己。因為我們在單位受了批評,和朋友吵架了。於是,我們就帶著負面情緒回到家裡,看到孩子做了沒有如我們願的行為,我們就把這些情緒隨意撒在孩子身上。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想,孩子是無辜的,他們只不過是我們情緒的替罪羊。

明明不想大喊大叫,但是卻控制不住?這回好了,辦法來了

作為父母,如果你覺得你今天的情緒不是特別好,可以在回家之前讓自己靜一靜。比如,在車裡坐一坐,或者在小區裡走一走。當我們覺得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再帶著好心情回到家裡。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簽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瞭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