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培養”課程第四節——自控

絕大多數的愛是為了相伴,唯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終究要走向社會,社會化是他們的必修課,社會化是兒童形成習慣、發展技能、獲得價值觀和動機的過程,使自己變成一個有責任和有價值的社會成員。遵從父母期望可以看做兒童遵循社會標準行為的第一步,社會化依賴於這些標準的內化,完成內化後,兒童不再根據獎懲來決定服從規則和命令,他們有一套自己的社會標準。

“人格培養”課程第四節——自控

貝貝兩歲的時候,他要把手指伸進電源插孔裡。在他的房間插座被蓋起來了,但是現在在奶奶家。當聽到父親喊“不要”時,他縮回了自己的手。當他下一次靠近電源插座時,他開始伸她的手指,猶豫了一下,然後說“不要”。當他記起來自己不應該這樣做的時候,他就不再做這些事情了。他正在開始表現出自我調節(自控),即使當照料者不在場時,也能遵從照料者的要求或期望來控制自己的行為。有的人可能會說,你告訴孩子水燙時,他不去觸碰,是不是也是自控的表現呢?不一樣,開水燙,往往是孩子通過“以身試驗”得到的結果(孩子往往接觸過較熱的水杯),被“懲罰”過而得到的教訓。也就是說孩子通過主動行為得到的經驗,並不屬於自控的表現。自控是對社會規範、他人期許內化後的表現。

“人格培養”課程第四節——自控

自控聯結著發展的多有領域,孩子能夠做到自控時,說明他的心理人格發展達到了一定程度,這裡麵包含了生理的、認知的、情感的和社會性。想要抑制自己不把手指伸向插座,只有認知意識並不夠、還需要情感控制、通過讀出父母對自己行為的情緒反應,兒童不斷地吸收信息,知道父母贊成什麼樣的行為、反對什麼樣的行為。當兒童加工、儲存這些信息並按照這些信息來行事時,他們迎合父母的期望,自控時兒童社會化的第一步。

“人格培養”課程第四節——自控

自控有多重要呢?我們曾在前面的文章中講過有關基本歸因錯誤這種偏見對孩童學校生活的影響,自控是社會化的第一步,沒有好的自控將無法良好地適應學校生活。

下面介紹提高自控力的方法:

建設性的衝突解決

研究發現,良好的依戀情感和溫暖的交互回應有助於孩子培養出良好的自控力。特別是針對兒童錯誤行為的建設性衝突,包括交談、辯論和解決問題,能促使兒童理解其他的觀點,從而有助於發展兒童的道德理解。母親對2歲半的兒童清楚地解釋要求、互相讓步或與兒童進行協商,而不是對孩子進行威脅、取笑、催促或運用其他手段使其屈服,到3歲時他們就能夠很好地抵制誘惑(大家應該知道非常著名的“滿足延遲”試驗,能夠抵制誘惑對於孩子意味著什麼)。所以老人們通常採用的“大灰狼”嚇唬法並不是好的選擇。

“人格培養”課程第四節——自控

有效的訓練

有時父母通過懲罰來阻止孩子做出他們不希望見到的行為,實際上兒童通常會從被強化的好的行為中學到更多。外部強化,可以是有形的(糖塊、錢、玩具、小紅花),也可以是無形的(一個微笑、一句表揚、一個擁抱、額外的注意或某種特權)。無論是哪種強化,都必須被兒童視為獎勵的物品,並且在父母希望的行為出現後立即呈現。最終這種行為本身能夠內化為內部獎勵:一種快樂或滿足感。

有時懲罰是必要的。例如隔離或拒絕某些特權,懲罰要及時、並明確地與行為相聯繫,懲罰要在私下平靜地實施,因為懲罰旨在讓兒童服從而不是羞辱他。伴隨著簡單的解釋,效果會最佳。

不管什麼情況都不提倡體罰。體罰可能對當時是最有效的,但是有嚴重的消極後果。嚴厲、頻繁的懲罰會使兒童難以解釋他人的言行,他們可能歪曲地揣測別人的敵意。年幼的兒童會表現出攻擊性,哪怕你打他就是因為他打人,只能是越打越打。如果父母的情緒失控,兒童就會變得驚恐,並且試圖迴避嚴厲的父母,最終導致父母對兒童行為的影響逐漸減弱。心理攻擊,是另一種惡劣的方式,指的是可能導致心理傷害的言語攻擊,例如大聲尖叫、詛咒、辱罵、威脅捱揍或被趕出家門。

“人格培養”課程第四節——自控

總結,父母訓練的有效性取決於兒童理解和接受父母所傳達信息的程度,既有認知上的,也有情緒上的。只有認識到這些信息是適當的,兒童才會接受信息。因此,父母需要做到公正、正確,並且他們的期望要明確一致。他們必須根據過失行為、兒童的氣質類型以及兒童的認知和情緒水平來選擇訓練方法。如果父母通常很溫和,且能積極響應孩子,兒童就會受到鼓勵去接受父母傳遞的信息。

青少年階段,提升自控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體育鍛煉。

“人格培養”課程第四節——自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