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几道——一个与众不同的官二代

我国在宋朝时期,由于崇文抑武的国策,一方面削弱了国家对外的军事能力,另一方面却大大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晏几道——一个与众不同的官二代


人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极大提高让他们在生活上想出了许多花样,像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就很喜欢玩“赌书泼茶”的游戏,更是在后来成为了夫妻情深、相敬如宾的典故。文化的载体也不仅限于诗歌,更能满足人们娱情需求的词在宋朝大规模地出产,造就了一大批名垂千古的词人。


晏几道——一个与众不同的官二代


宋朝出现的著名词人实在是太多了,柳永、晏殊、苏轼、欧阳修、秦观、李清照、辛弃疾等等,哪一个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词人、大文豪。宋词的温润与滋养早已深深地扎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当我们与亲爱的人面临别离之际,柳永的那首《雨霖铃》不自觉地就会回荡在我们心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当我们为年华逝去而感伤时,亦不禁想到晏殊的那首《浣溪沙》里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几道——一个与众不同的官二代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晏几道比起他的父亲晏殊,传世之作不遑多让,唯一的不同是晏殊的一生大富大贵,从未遇到什么坎坷和磨难,即便从他的诗词中偶尔表现出对万物凋零,年华渐去的感伤与无奈,但他的字里行间始终留存着雍容华贵之态。反观晏几道的词,折射出的却是深情缠绵、人生幻灭的苦象,投入情感的深度达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这样的词比起他的父亲自是更能打动人,艺术成就也更高!


话说晏几道出身在当朝宰相家中,理应不愁吃穿,过着要啥有啥的生活,但历史上真实的他生活过得其实并不如意。要说过了几年富裕的生活倒是没错,不过也是晏殊在世之时,等到晏殊逝世,晏几道的家境便急转直下,一度到了要朋友接济的地步。然而对于出身富贵的晏几道而言,这样的剧变似乎并无对他产生什么心理上的影响。


俗话说的好:人穷志短。一个人在贫困时候,说话的底气自然没有那么足。但晏几道身上却依旧存着文士的傲气。


晏几道的交友并不广泛,据已知文献的记载,黄庭坚该是晏几道的至交无疑,连晏几道流传下来的《小山集》都是黄庭坚给他写的序。


黄庭坚在宋朝的影响力很大,稍微懂些文学史的朋友应该知道,黄庭坚是宋朝最具影响力的诗派——江西诗派的创始人,而且他还是大文豪苏轼的弟子,号称“苏门四学士”之一。


苏轼很想结交晏几道,知道黄庭坚有这门路,便托黄庭坚表达结交之意。当时苏轼的官职很大,朝廷很重视他,又文名在外,天下的有识之士谁不想结交苏轼?更何况苏轼主动提出结交之意?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晏几道拒绝了苏轼的结交之请。按晏几道的说法:“当今朝堂之上有一半的重臣曾经是我晏府的门客,我晏几道都没空理他们,你苏轼算老几?”以人情而言,这样的说法未免有失得当之处,人家苏轼与你晏几道无冤无仇,就算不想见,也没必要这么说。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晏几道才更为真实。黄庭坚在给晏几道写序的时候评价他是“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无疑是对此最好的注解了。


晏几道——一个与众不同的官二代


晏几道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文人们写诗词,表现情感的时候,往往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寄情于天地万物,表现出与天合一,与自然合一的广阔胸怀,突出情感的“广博”,这样的诗词在后世的评价是比较高的,像李白,苏轼等;另外一种是专注于对诗人主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与挖掘,突出情感的“幽深”,像李商隐、柳永等。后者一般不太受学界的认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侧重于“用世”,普遍追求外在联系,像第二条路径是取消外界联系,回归人之内心本质的,自是与第一条背道而驰,而且鉴于文人们的笔力各不相同,绝大部分文人在写“儿女私情”这块会流于轻浮、流于低俗。南朝的宫体诗、五代的花间词就是最好的例子。晏几道是走第二条路的文人,他的词写得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享誉天下了,同样是写儿女私情,小山词(小山是晏几道的字)却不似花间词露骨。在“情”与“欲”的交锋中,花间词被“欲”主导了上风,成为了它被后人所诟病的地方,而小山词能够巧妙地化解“情”与“欲”的矛盾关系,“欲”得到释放的同时“情”也最大化地展现了出来!严格意义上来讲,晏几道并不算是一个风流公子,与他有交集的风尘女子不过是莲、鸿、萍、云四位歌女。相比起更早时候的柳永,邂逅的人数真的就不足挂齿了。晏几道最经典、最出色的词作非《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莫属,而这首词恰恰是写给其中一位叫“萍”的歌女。


晏几道——一个与众不同的官二代


词中洋溢着晏几道对该女子的思念之情,若非刻骨铭心,断然难以书写出这样的文字出来。其实仔细想来,对方不过是一个风尘女子,今日她服侍你,明日就会去服侍别人。寻常人士只当这种互相往来是一种游戏罢了,但晏几道却看得认真,把他们当作了自己最亲的人,当作了知音,所以当她们与自个分离以后,他会伤心垂泪,痛苦不已。黄庭坚评价晏几道有四痴,更偏重的是他在男权社会往来间的表现,并未对其私情作过任何评价,其实他何尝不是个痴情种子,“情痴”亦是他身上该有的标签之一啊!


按说晏几道文采极高,即便家道中落,凭借他的才华与家世,要想在朝廷里混个一官半职完全不是问题。可最后他也只是当了一个不起眼的颍昌府许田镇监而已,黄庭坚说他“论文自有体,而不作一进仕语”并非没有道理。古时候除了科举考试这一门路之外,向当权重臣献诗也是进入仕途的一条门径。孟浩然那首著名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即是如此。如果晏几道为人能够圆滑一些,他就不至于晚年要忍受饥寒之迫了。曾经的官二代混迹到饿肚子的地步,晏几道在生活上无疑是败家的,但他的文学成就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时词坛的风气因为柳永的影响,加之苏轼的宣传已经大兴慢词的创作,他却依旧独守小令的阵营,看似与时代脱节,却还是创造了一首首经典流传于世,这样的勇气与魄力,怎能不为后世的我们所倾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