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前辈琴师在伴奏中气与力合 心与腔合 腔与气合

古人云:“唯调气得法,方知其妙趣无穷”。所以琴师在伴奏中要做到气与力合、心与腔合、腔与气合。“气与力合”是将伴奏的自然之“力”和自然之“气”转化为艺术之“力”与艺术之“气”。“心与腔合”是以行腔的绵延迭宕,气韵的蕴藉含蓄为气点命脉,将内心的感受与演唱融为一体。“腔与气合”是唱与伴的气息达到最佳融合。

有人说,京胡是“线”,月琴是“衬”,三弦是“点”。京剧乐队中的几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中阮、大阮)乐器,其伴奏音符是递减的。三弦的音符少于月琴,中阮的音符少于三弦,大阮的音符又少于中阮。而“月琴之音清以越,三弦之韵静而幽,与京胡有疏密相间、刚柔相济之妙”(齐如山《京剧之变迁》)。


感受前辈琴师在伴奏中气与力合 心与腔合 腔与气合


程砚秋琴师 穆铁芬

程派京胡有静、远、淡、逸的伴奏特色,尤其讲究音色的纯净,气息的深沉。注重音色对比、音量对比和速度对比。程派京胡的托腔富于柔润与刚劲、含蓄与强烈的变化。其揉弦、滑音、抹音、打音及将内弦音代替外空弦音等技法,均贯注于内在气息。形成以气为主,以力为辅,气与力髙度融合的伴奏模式;使观众在其悠扬的声调中不禁凝神屏气悄然动容。明代琴家徐上瀛《大还阁琴谱》云:“消除浮躁之气,留下平和纯净的韵味。节奏急而不乱,音调无论多繁,内含深邃的情怀,外发清澈的光辉。其趣如水之兴澜,其体如珠之走盘,其声如哦咏之韵。”凡优秀的程派琴师在伴奏中无不显示出这一艺术魅力。


程砚秋先生生前鼓励弟子,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改变程派艺术某些技术性的东西,使之更加有利于程派的发展。同时他又强调“必须掌握运用他的创造规律和演唱法则,去发展变化。”唐再炘先生当年亲历了程砚秋先生的教诲,忠实地继承“程腔”音乐的创作方法、艺术技巧和艺术形式。他辅佐李世济先生走过了早期“原汁原味”的继承之路。此后数十年,他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创新程派艺术,音乐语言更富内涵,结构处理更加精练,乐队配置更加丰富,“一棵菜”的整体感高度显现,艺术感染力更强,成功实现了他在伴奏模式的再创造。唐先生所创的新型伴奏风格成为程派艺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进一步影响了李世济先生的演唱风格。现在的程派琴师可以说无一不受其浸染。

感受前辈琴师在伴奏中气与力合 心与腔合 腔与气合

唐在炘 李世济 夫妇


凡观看程派名家李世济先生演出的观众,除了盛赞她的表演外,对唐再炘先生乐队“铺金叠彩”的伴奏特色更是倍加赞赏。唐先生非常熟悉文武场各种乐器的性能,尤其重视整体乐队的艺术表现力。他与熊承旭(二胡)、闵兆华(月琴)组成了“三剑客”(程砚秋语)合作数十年,这在京剧界极为少见。唐先生要求弹拨乐器的撮、点、轮等技法要与弓弦乐器珠联璧合。在衬托切分顿挫、同音顿挫、同音重复的程腔中,将本乐器的优势发挥到最佳。唐先生的琴声在乐队中以“线型”贯穿,且如云中之月时隐时现、不过于响亮,然而撑起了整过场面。弹拨乐围绕唐先生拉出的“尺寸”弹奏出“花点子”,关键腔句则随京胡奏出支声旋律。

钟世章先生善用双音加密的手法增强“垫头”的厚度,将唱腔中的停顿、气口等部位做不露痕迹的填补连接。各种连、带弓法修饰切分腔型,使唱腔具有音乐律动感。他强调里弦“3”音的使用频率,以突出程腔的阴柔之美。他将程腔声断意不断、腔断情不断的特点做了惟妙惟肖的补充和延伸,使伴奏具有深沉含蓄,气势绵延的特点。


感受前辈琴师在伴奏中气与力合 心与腔合 腔与气合


何顺信先生


何顺信先生说:“附点在伴奏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可以稳定节奏,变化速度,为曲调增添色彩。”同时他又指出:“所谓快慢速度的适度转换,关键就在于对‘附点’的处理方法。”凡此经验之论很值得琴师思考。何顺信先生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著名琴师,他的伴奏与张派唱腔的附点装饰特型腔、弧形上扬特型腔、断连交织特型腔、回滑急揉特型腔形成了极佳的音色整体,可谓高品味、新格调、大气派。何先生通晓京剧的传统音乐和伴奏规律,对张派艺术有独到的审美见解,又具有大胆创新思想。因而他的伴奏艺术是“守法度至严,出法度至纵。尽变幻于弦中,合情调于指间。”

陈彦衡先生是一位修养极髙的学者型琴师。他的演奏高尚秀雅,不落俗套;风格平正大方,圆健浑脱;格调高韵味醇,神趣盎然。他曾指导过一批青年琴师,包括享有大名的李佩卿(余叔岩的琴师)、高联奎、王少卿(梅兰芳的琴师)、杨宝忠(杨宝森的琴师)、陈鸿寿(王少楼的琴师)等。杨宝忠先生师承陈彦衡先生,琴音坚实洪亮,纯净清晰,优美动听。长短弓的运用以及快慢速度的变化灵巧自然。他创作过不少过门和曲牌,还兼擅小提琴演奏,他对音乐的感觉是出类拔萃的。

张业才先生在他的《余叔岩孟小冬及余派艺术》一文中说到:“每一个第一流角儿必有第一流的琴师相辅。每个第一流的琴师必会配合着他那个角儿的唱法韵味,特创一种相合无间,气味类似的性格,使他们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搭档。譬如,梅雨田之于谭鑫培;徐兰沅、王少卿之于梅兰芳等。是角儿影响了琴师,也是琴师顶住了角儿。总之,他们在唱和拉之间形成了统一的韵律,彼此产生出会意的共鸣。”杨宝忠先生的琴艺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其重要原因,一是他跃出了传统的“官中大路活”,伴奏富有意趣,给人耳目一新。二是他极具音乐造诣,从更广阔的视野拓宽了伴奏音乐的领域。尽管杨先生在舞台上时有突出自我、喧宾夺主之弊,但梨园界对他的评价是肯定的。杨宝忠与名鼓师杭子和先生联手辅佐杨宝森先生,堪称琴、鼓、腔“一台三绝”,对杨宝森先生唱腔流派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转自:(原)ZG京胡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