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什麼洗滌用品洗手?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自覺地養成經常洗手的好習慣。在古代人們是用什麼洗滌用品洗手的呢?

古人用什麼洗滌用品洗手?

古代人不像今天,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有毒有害物質,基本上目之所至,全是純天然的,所以不用像我們今天擔心這不乾淨那不乾淨,摸過這,碰過那,一天洗無數次手還覺得沒有洗乾淨。

雖然古代沒有今天這麼繁雜的洗滌用品,但在生活中還是發明了很多具有清潔功效的東西來幫助洗滌。

古人用什麼洗滌用品洗手?

皂角

魏晉時候用皂角和澡豆來洗衣物,皂角在水中能生成泡沫,有去汙的性能。澡豆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記載,其實就是豬胰子。把豬的胰腺的汙血洗淨,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後,經過自然乾燥便成可作洗滌用途的澡豆。

古人用什麼洗滌用品洗手?

澡豆

古人洗衣服用的“油茶餅”,是一種生長在山上叫“油茶樹”的果實,閩南是“寒露”時採摘的,曬乾後炸油,是南方古代人主要的食用油,炸油剩下的“茶箍”可以用來洗衣服。一些山區農村現在還有人在應用。

根據《禮傳·內則》記載: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澣。也就是說,最早的古人是用草木灰當去汙劑使用,因為含有碳酸鉀,能去掉衣服上的汙垢。另外據《考工記》記載:練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搖之蜃。這句話中的蜃就是貝殼灰,含有氫氧化鈣,與草木灰混在一起,能生成氫氧化鉀,用它浸在水中來洗絲織品時,與絲織品表面附著的油脂產生化學作用生成“鉀肥皂”,能把絲織品洗得乾淨亮麗。

古人用什麼洗滌用品洗手?

漢族人已經知道用天然石鹼洗滌衣物了。金人又在石鹼中加入澱粉、香料,製成錠狀出售。明末,北京開設有專門出售人造香鹼的鋪子,其中“合香樓”、“華漢衝”等一直到解放初年還在銷售盒裝桃形、葫蘆形玫瑰香鹼。

古人用什麼洗滌用品洗手?

西施挽紗

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街市上有一種橘子大小、用皂莢粉做成的圓團團,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載了它的名字:肥皂團。肥皂團放入水中,能發泡去汙。後來,從西方傳入的和它功效相似的洗滌劑,就也叫“肥皂”了。

古人用什麼洗滌用品洗手?

古代的洗手禮儀:沃盥禮

古人用什麼洗滌用品洗手?

盥(ɡuàn)”字你認識嗎?可能有的同學從“盥洗室”的牌子上見到過。“盥”就是洗手,從“盥”的字形我們便可以知道古人是怎樣洗手的:上半部分當中是“水”,兩邊是兩隻手,下半部分是“皿”,代表一隻盤子。三個部件放在一起,用來表示:一個人就著下面的盤子伸出雙手,接澆下來的水洗手。那時洗手的器皿有兩件,是配套的:一件叫“匜(yí)”,用它來往手上澆水;一件是“盤”,用來接洗手時灑下來的水。

沃盥禮是西周時期的。沃盥,澆水洗手的意思。《周禮·春官·鬱人》:“凡祼事沃盥。” 孫詒讓正義:“沃盥者,謂行禮時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澆沃之,而下以槃承其棄水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懷嬴 ﹞奉匜沃盥。” 唐 盧綸《冬日宴郭監林亭》詩:“據梧花罽接,沃盥石泉分。”



七步洗手法:

第一步(內):洗手掌 流水溼潤雙手,塗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揉搓;

第二步(外):洗背側指縫 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揉搓,雙手交換進行;

第三步(夾):洗掌側指縫 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揉搓;

第四步(弓):洗指背 彎曲各手指關節,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雙手交換進行;

第五步(大):洗拇指 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揉搓,雙手交換進行;

第六步(立):洗指尖 彎曲各手指關節,把指尖合攏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揉搓,雙手交換進行;

第七步(腕):洗手腕、手臂 揉搓手腕、手臂,雙手交換進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