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困境”:专利很重要,不懂布局等于“零”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人口比例逐渐减小,”机器人换人”渐成趋势。工业机器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以日本的发那科、安川,德国库卡,瑞典ABB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占据了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近60%,中国在机器人领域仍然面临着重重问题,如何突出重围,知识产权软实力说的算!


中国工业机器人“困境”:专利很重要,不懂布局等于“零”

现状:国内与国外技术专利布局存在差距


究其原因,专利布局和产品的关联度不够紧密是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有效保护。


相比而言,优傲、ABB、库卡等国外品牌不仅拥有自己的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而且每家企业在关键零部件方面都有核心技术优势,并进行了知识产权布局。


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全球重要专利申请人中,日本的安川电机公司和发那科公司分别以5823项和4512项专利申请位居全球前两位,ABB、三星、日立、三菱、丰田、爱普生、松下、富士通、本田、东芝、索尼等公司申请专利数量紧随其后。


这些企业全部来自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企业因为起步早,技术先进,市场份额大,牢牢掌握着话语权。而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起步晚,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目前与国外知名厂家的技术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


中国工业机器人“困境”:专利很重要,不懂布局等于“零”

原因:我国缺乏核心关键技术原创性成果


目前国内部分机器人公司如遨博、达明、节卡、新松从2013年开始都进行了专利布局,专利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升。但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以在协作机器人领域最为突出的公司优傲为例,其最早于2006年就进行了专利布局,截至目前已经提交相关专利申请34件,涉及机器人一体化关节结构等众多核心专利技术,专利和产品的匹配度较高。


截至 2017 年 12 月,中国涉及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共计 111306 件。从中国区域专利申请的类型来看,发明申请专利为 56191 件,占总申请量的 50.5%;实用新型专利为 52605 件,占总量的 47.3%;外观设计专利为 2510 件,占比为 2.3%。


可见,发明和实用新型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专利的主要申请类型,而且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数量相差无几。


我国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的原创性成果,尤其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控制器等高可靠性基础功能部件方面的技术差距较大,导致国内企业在核心零部件方面长期依赖进口,而主要从事机器人本机的组装以及为其他行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工业机器人“困境”:专利很重要,不懂布局等于“零”

突破:知识产权软实力需重视


机器人行业想要获得长远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驾护航。只有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创新中的培育、促进作用,以知识产权为创新成果提供激励和必要的法律保护,才能保证机器人行业不断进步。


工业机器人技术产业化应以专利为突破口

每一次技术产业化的时间点都是专利申请量的峰值。专利是产品进入市场的保护伞,专利申请的时间和地域选择与产业化发展方向密切相关。


收购具有技术研发实力的公司是快速提升竞争力的方式

收并购国内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强的研发团队以及领先的市场地位的相关企业也逐渐成为国内企业快速提升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快速完成国际化经营布局的重要途径。


中国工业机器人“困境”:专利很重要,不懂布局等于“零”

万博士(您身边的知识产权专家):


未来所有国产企业最终都会面临两个选择:要么顺应时代、变革自己,要么逐渐被市场淘汰!工业机器人这个领域,"四大家族"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全球专利申请,而我们的知识产权意识落后折射了未来的差距。


知识产权软实力需重视。专利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如果专利没有对产品保护到位,就会降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甚至产生风险。从整个服务机器人产业看,专利保护目前还处于跑马圈地的阶段,国内外企业正在进行全方面的专利布局,为产品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为将来可能产生的诉讼准备弹药。


中国工业机器人“困境”:专利很重要,不懂布局等于“零”

如有知识产权保护相关问题,欢迎咨询泉州市万博知识产权有限公司,万博士将提供最完善的知产发展策略,为您的企业保驾护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