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摇晃晃两亿年,长大只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说的就是它

蜉蝣

自从这个名词诞生起

在人类的认知领域

就成为了微小生命的代名词

与蜉蝣有关的诗歌

也充满了悲情

比如:

浮生一日,蜉蝣一世

朝生而暮死,与蜉蝣同寿

蜉蝣缘何与人世间的关联如此之近

人类通过蜉蝣获得了什么

关于生命的认知

大幕悄悄拉开

摇摇晃晃两亿年

蜉蝣,是蜉蝣目的通称,具有古老而特殊的形状,也是极具原始魅力的昆虫,最早可追溯到石炭纪,推算而来,摇摇晃晃也至少有2亿年以上的历史。

证据表明,蜉蝣是现存最古老的有翅昆虫,与蜻蜓同样是最早会飞的动物。迄今为止,世界已知有2250多种蜉蝣,仅在我国有明确记载的就有250余种。

摇摇晃晃两亿年,长大只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说的就是它

蜉蝣的翅不能折叠,体形细长柔软,但通常也不过就3-27mm。在那细长但是又极其渺小的身体上,有着健全的器官。

蜉蝣触角短,复眼发达,中胸较大,前翅发达,但后翅退化严重,稚虫水生。

成长到了成虫的蜉蝣不进食,它们的消化道内充满了空气:最后一次蜕皮之前,中肠鱼端愈合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腊肠状的气球,里面全是是空气,使得幼虫能轻易浮到水面上来。

“成人”只有一两天

蜉蝣的一生要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四个阶段,这4个时期,它们在水中生活1-3年时间。

蜉蝣的幼虫会生活在水里,会选择生活在温暖的浅底静水湖泊近岸处,并且保持着庞大的数量,因为鱼群会以蜉蝣幼虫为食。

摇摇晃晃两亿年,长大只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说的就是它

蜉蝣幼虫生活重心大部分就是进食,主要食物为藻类与腐叶的碎屑。它们会利用数星期至1年的时间,进行10到50次的蜕皮,然后才能进入蜉蝣特有的陆生、有翅、亚成虫阶段。

当蜉蝣的幼虫生长到半成熟期时,胸部背面会长翅芽,但此时,它们的足、尾须等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因此,被称为亚成虫。亚成虫只需经过几小时到两天的时间,就可以蜕皮变为成虫。

摇摇晃晃两亿年,长大只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说的就是它

而蜉蝣经历了前三个阶段后,终于长成的成虫,才是那个长着大翅膀,可以自由飞行的形态,而这时候才真正意义上是我们通常称之为“朝生暮死”的蜉蝣——成虫不进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成虫一般在飞行中度过,生命极短,几乎用尽了所有的时间去交配。这也是为什么成虫蜉蝣会进化出在消化系统中存在一个大气泡、不进食的原因。

小身躯、大用途

一生只有几小时……蜉蝣成虫后短暂的逆旅被古人发现后,于是成为了微小生命的代名词。

它与人类的关系从此拉开序幕。人生,因历历的苦楚,和无法预料的磨难,也往往成了“蜉”生。

蜉蝣除了赋予“人类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外,也是自然界环境领域的度量衡。

摇摇晃晃两亿年,长大只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说的就是它

由于很多种蜉蝣对缺氧和酸性环境非常敏感,因此一个地区的蜉蝣数量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地区环境污染的标尺。北美和欧洲多地的酸雨曾杀死了蜉蝣栖息地的幼虫,使当地鱼群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因为蜉蝣幼虫是鱼群的主要食物。

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简·旺麦丹对一种蜉蝣做了详尽的描述,当时这种蜉蝣在荷兰的数量很丰富,但是现在,整个西欧都找不着这种蜉蝣的踪迹了,原因就是蜉的幼虫对环境污染的极端敏感。因此,蜉蝣的存在可以作为鉴定水体质量的重要标准。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古人时长感叹蜉蝣的命数太短,借此抒情的表达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以便可以实现更多的抱负,但是也要知道,人生终究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文|小然

策划|申志民

出品|融爱传媒 网护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