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三個角色,三段人生,父母該如何正確“看見”孩子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阿德勒

《陽光普照》:三個角色,三段人生,父母該如何正確“看見”孩子

《陽光普照》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四口之家,父親阿文是一個駕校教練,母親琴姐在酒店裡幫人做造型,大兒子阿豪是品學兼優的高材生,因為沒有考上第一志願的醫學院,選擇了復讀,而小兒子阿和比較頭疼,從小不喜歡讀書,到了國中成天打架,從校內打到校外。

故事就從小兒子的一次鬧事開始,因為被人欺負,他叫來了好友菜頭幫忙出頭,結果菜頭直接砍斷了別人的手,同時也砍斷了他們的前途。

在阿和進去的期間,哥哥阿豪跳樓自殺了,至於原因我們待會分析,劇情也由此開始轉變,阿和本來很討厭哥哥的完美,但是在聽說哥哥去世後,內心卻是無盡的懊悔和憤慨。

後來他因表現良好,提前放出來了。通過自己不斷地努力,終於找到了上夜班的工作。本來生活可以慢慢走上正軌,但是隨著菜頭的出獄,一切似乎又要回到那無盡的黑暗旋渦中。

菜頭威逼利誘地讓阿和一次又一次的做著違法的事情,朝著立法委開槍,或者是讓他幫忙運毒,每一次都保證是最後一次,可是誰信呢,阿和沒有辦法反抗,也沒有辦法逃脫,似乎身邊這顆炸彈隨時會爆炸,直到他聽到了菜頭的死訊。

01 三位少年的不同人生

在這部戲中,三位少年或死或傷。片名雖叫《陽光普照》,但是卻似一把鋒利的刀,剖開了普通家庭裡深藏的悲劇因素。

  • 1、阿豪 ——看似乖巧懂事的孩子,卻以自殺告終
《陽光普照》:三個角色,三段人生,父母該如何正確“看見”孩子

一個品學兼優的高材生,本應帶著家人的期許,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卻跳樓自殺了。

阿豪從小就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並沒有因為爸媽的偏愛就恃寵而驕。反而帶著這份期許更加努力,可是這份期許的壓力太大,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根據一項對某市初一到高三3000名學生家長進行的調查中發現,有57.8%的家長要求孩子“樣樣爭第一”。家長、老師對孩子期望過高,超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而逐漸使其形成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兒童感到太多壓力而又無法迴避時,就會產生心情不好、煩躁、自卑甚至絕望的情緒體驗,並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

阿豪在父母的期望中長大,父母的偏愛像一把枷鎖,讓他不敢犯錯,讓他不能任性。當他在看到弟弟因惹事被拘之後,他的壓力更大了,似乎全家的希望就完全落在了他的身上。

父親雖然從小偏愛他,但是從未真正去了解過他,直到他跳樓自殺,父親也不曾明白,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想要過怎樣的人生。

  • 2、阿和 ——從小叛逆的孩子,卻是極度渴望著肯定
《陽光普照》:三個角色,三段人生,父母該如何正確“看見”孩子

一般來說,小兒子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愛護。可惜阿和的情況恰好相反,哥哥太優秀,他反而成為最不起眼的存在。

小的時候因為被忽視而有點自卑內向,反倒讓他遭遇更多的漠視與嘲笑,形成了惡性循環。小學的時候就不太愛學習,也沒法跟家人溝通他內心的想法。因為父親常年的奚落,結果真的長成了父親口中糟糕的樣子。

喬尼絲·韋布和克里斯蒂娜·穆塞洛所寫的《被忽視的孩子》提到,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視,會長期損害你的自尊、情感和對生活的熱愛。


長期的被忽視,讓阿和早就放棄了向上的努力。當他因為傷人進了輔育院之後,糟糕的人生還在繼續,直到哥哥的自殺才讓他在混沌中驚醒。

出獄之後,想要努力生活,卻又擺脫不了過去生活對他的牽絆,一次次地被菜頭逼迫做違法的事情。如果不是父親暗中撞死了菜頭,也許他還會像小時候那樣,在別人的牽扯和操控下度過黯淡的一生。

  • 3、菜頭 ——與奶奶相依為命,卻因替人出頭入獄,最後慘遭殺害
《陽光普照》:三個角色,三段人生,父母該如何正確“看見”孩子

菜頭一出場就砍斷了別人的手,看似很兇悍,實則是一個內心很虛弱,極度渴望溫暖的人。

他從小跟著奶奶長大,傷人之後也沒見他的父母出現,對於法院的判決只能通過賣掉唯一的房子來抵押。

可見在他的成長環境中,他的社會支持系統是極少的。年邁的奶奶能給他的不多,他之所以在外人面前表現的極其兇悍、冷酷,是因為他覺得只有這樣才能保護自己不受傷。

著名的心理學家克萊因提出的客體關係理論指出:因幼兒時沒有受到妥當的照料,缺乏穩定的客體關係,會讓孩子停留在偏執分裂位。

這樣長大的孩子無法整合好的客體和壞的客體,就是一個人好就是全好,壞就是全壞。在成長的過程中,很容易偏執於自己的想法,而忽視外在真實的世界。

在面對自己兄弟被人欺負時,他想到的就是不顧一切去教訓別人。當他在法庭上,意識到這傷人的罪責要落在自己身上時,他覺得十分委屈,當初的兄弟就是不是兄弟,而是陷害他的仇人。尤其是唯一的房子被拿去抵押賠款,奶奶也被趕去養老院,他的心中充滿不甘和憤慨。

這就是為什麼他出獄之後,一直糾纏著阿和,他的心裡有一種聲音,“我的人生因你而毀,你不能這麼輕易地就過上美好的人生。”其實我們可以想象,像菜頭這樣性格的人,即使沒有阿和的那次求助,他也可能因為別的事情毀掉自己的人生。



看到這裡,我們也許明白了,父母的不恰當對待,會毀掉孩子的一生。因為沒有父母正確的引導,孩子很難形成正確的邊界感,很難去獨自處理社會關係。那麼父母該如何去看見並正確引導孩子呢?

02 父母該如何“看見”孩子

第一: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我們的“依附”,我們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不當事事做主的“皇帝”

尊重孩子的意願,只有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才是最有力的獎賞。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取得自己的成績。

著名的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正面強化理論:當人們採取某種行為時,能從他人那裡得到某種令其感到愉快的結果,這種結果反過來又成為推進人們趨向或重複此種行為的力量。

正面強化與懲罰不同,比如你讓孩子好好吃飯,是在他吃完飯的時候,給一個糖果以資鼓勵,而不是威脅他,再不吃完就不許看電視。懲罰或許會在短時間內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會遺留很多負面的影響。

《陽光普照》:三個角色,三段人生,父母該如何正確“看見”孩子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陶虹飾演的英子媽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意願,總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英子喜歡航天模型,她非但不支持,還親手將它砸碎。別說正向引導了,連最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母女關係幾近決裂。後來當母親放下執念,真正“看到”孩子的渴望,兩人解開心結,最終孩子也考上了重點大學。

所以,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一味地“獨裁”,尤其是加以懲罰式的教育,只會適得其反,把孩子逼入絕境。

第二:不同改的孩子有不同的“個性”,我們要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通過個性的“定製培養”,來增強孩子多面發展的“能力”

在劇中,阿和的父母如果能發現他身上不同於他人的優點,也許他就不會再繼續沉淪下去,以致鑄成大錯。

孔子曾在《論語》中說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認識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視“知”學生,認真分析學生個性,甚至只用一個字即可準確地概括,足見其備學生之細緻認真。

由於子路“好勇過我”,遇事魯莽,故孔子就給他潑點冷水,告誡他凡事要謹慎考慮,多聽他人的意見再行動;由於冉有膽小怕事,遇事退縮無主見,故孔子就給他加油打氣,鼓勵他更加果敢大膽地行動。

阿和因為不喜歡讀書,在國中就加入了拳擊隊,如果父母當時能正確引導,而不是以一概的標準要求他去讀書,說不定他能才成一名優秀的運動員,從此開啟另外的美好人生。

第三:表達自己的情緒是孩子必須學會的“生存技能”,通過情緒表達“三部曲”,來培養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本領”

情緒的表達對我們每個人的身心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受到中國文化及價值觀的影響,相對於西方而言,我們的情緒表達會更含蓄甚至壓抑,長此以往會給身心帶來一定的傷害。

劇中的阿豪如果能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也不會在壓抑了那麼多年後選擇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那麼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呢?正如《兒童情緒心理學》提到的三種途徑:

(1)培養孩子的表達情緒的能力

當孩子出現情緒時,家長要幫助他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樣以後孩子才能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為他進一步的情緒發育和情感認知奠定基礎。

(2)為孩子營造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

和諧美滿的家庭關係是培養孩子積極情感的重要因素,如果家長在外面受了氣,回家後千萬不要把“無名火”撒在家人身上,尤其是孩子。

(3)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積極情感

現在的孩子成長環境雖然越來越優越,但是內心的承受能力卻越來越差,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大發脾氣,或者就此沉淪。這樣下去孩子會形成不良的情緒反應習慣,因此家長要鼓勵孩子積極尋找解決辦法,培養他積極的心理反應模式。

《陽光普照》:三個角色,三段人生,父母該如何正確“看見”孩子

我們都知道《爸爸去哪兒》中,黃磊和女兒多多的互動模式堪稱家庭教育的典範。黃磊說,多多小時候也是個很暴躁的小孩,但是在黃磊的耐心引導和教育下,慢慢地學會去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才有了節目中高情商的各種表現。

家庭幸福美滿,無疑也是讓多多能夠幸福成長的基石。她乖巧懂事,又多才多藝,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她總是能積極地去面對,並且能夠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與父母交流,這與家長對她情緒表達能力的培養不無關係。

03 總結

正如《被忽視的孩子》裡所說,確保孩子不僅知道你愛他,還要能感覺到你愛他,這才是至關重要的。

有多少的父母,以愛之名綁架著孩子,做出多少傷害孩子的事情。作為父母,首先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願,瞭解孩子真正想要什麼。其次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去發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要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參考文獻:

《被忽視的孩子》,喬尼絲·韋布和克里斯蒂娜·穆塞洛所寫

《兒童情緒心理學》,李群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