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騙術層出,北京銀保監局發金融防詐騙“錦囊”

在全民抗疫期間,有些不法分子卻打起了疫情的主意,實施新型金融詐騙。3月10日,北京銀保監局發文提醒廣大消費者,不法分子針對公眾居家防疫、普遍通過網絡或手機獲取信息的特點,藉助“區塊鏈”概念發行冠狀病毒加密貨幣Coronaviruscoin等虛擬貨幣,宣稱籌集的資金用於在境外建造口罩、防護服工廠,或用於研究生產冠狀病毒疫苗,並許諾高額回報,騙取受害人錢財。


新騙術層出,北京銀保監局發金融防詐騙“錦囊”


在“3·15”消費者權益日來臨之際,北京銀保監局重點提醒消費者注意低息貸款型詐騙、投資理財型詐騙、盜取信息型詐騙、非法集資型詐騙這四類騙局。

“疫情期間,您缺錢嗎?××金融給您授信1萬,申請後馬上到賬。”隨著疫情蔓延,部分老百姓收入減少,資金緊張,一些詐騙團伙開始趁火打劫。北京銀保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冒充各大知名金融平臺,給用戶授信數萬額度。但要拿到這些額度,需要繳納工本費、押金、解凍費等幾百上千元,很多消費者上當受騙,繳納費用後再無音訊。

利用“疫情貸款”詐騙。“您想申請政府疫情專項貸款嗎?”疫情期間,不法分子通過電話、網絡發佈可代理申請“額度高、利息低、無抵押、下款快的政府疫情專項貸款”的虛假信息,誘使有資金需求的公司或個人申請貸款,然後以提前收取中介費、保證金等為由實施詐騙。

“宅在家裡也能理財。”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百姓在疫情期間旺盛的投資需求,通過網絡聊天室、微信群向投資人推薦私募基金、指導買賣股票、期貨等,引誘受害人下載虛假交易軟件並開戶投資。

盜取信息型詐騙中主要包含利用“退改簽”詐騙、利用購買防疫物資詐騙;非法集資型詐騙主要涵蓋不法分子通過虛假網站和微信等社交軟件,冒充慈善機構、民政部門、醫院、愛心人士等向消費者發送“獻愛心”的虛假募捐信息,利用群眾的同情心實施集資詐騙。利用感染者親屬眾籌“醫藥費”詐騙;利用“銷售返利”詐騙等方式。

金融安全知識普及活動也逐步展開。北京銀保監局已印發通知,在全行業動員部署“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週活動,活動內容重點以提升銀行保險機構服務意識、提高消費者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為主題,以教育引導宣傳金融消費者法定權利、倡導依法維權、普及疫情防控期間的各項金融服務政策為主線,提升行業整體形象,凝聚行業力量,強化消費者金融安全意識。

為維護消費者財產安全,北京銀保監局提示消費者,做好四個“應當”,做到四個“拒絕”,避免落入詐騙陷阱。申請貸款應當選擇銀行等合規金融機構,拒絕小廣告、小作坊式的網絡金融產品。正規的金融機構,不會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件聯繫借貸人,溝通辦理借貸業務。在放款前不會巧立名目來收取借貸人任何費用,只要是在網上預先交費的貸款業務,一律不要輕信和辦理。

投資理財應當牢記“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拒絕高息誘惑。收益永遠和風險成正比,面對過高的收益率應保持警惕和理性,切勿存在“天上掉餡餅”的僥倖心理。個人信息應當加強保護,拒絕洩露個人敏感金融信息。在收到“退改簽”類的信息後,應通過相關企業或部門公佈的官方渠道查詢確認,切勿隨意點擊不明鏈接,使用不明來源的無線網絡;遇到索要個人信息、短信驗證碼或銀行卡密碼等情況時,切勿盲目聽信,切勿向他人透露上述個人敏感信息。

愛心捐贈應當認準正規渠道,拒絕不法分子假借疫情非法斂財。為疫區人民捐款捐物獻愛心時,應通過正規官方渠道進行核實,認準正規捐贈渠道。正規募捐均需民政部門登記備案,相關信息可通過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查詢。捐款前需核實對方賬戶名稱與受捐公益組織的名稱是否一致,不輕易將捐贈資金轉入個人賬戶,避免上當受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