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本文共計6420字,“利用暗時間成長”。

這是智遠的第070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真正拉開人與人距離的

往往就是對暗時間的利用。

每個人的時間看來都是一樣的,一天24小時,但是經歷了相同的時間長度之後,為什麼每個人的進步和成長是不相同的呢?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兩個人同時是一個時間出生,經歷的家庭條件也是相同,但過了20年後,一個考上了重點大學的本科,而另一個只考上了一所平凡的二本。

又比如一個在社會里面自由成長摸爬滾打15年的人,與一個在一門專業建造裡面生活15年的人想比,誰的心智以及智慧會更成熟一些呢?

其實這中間就涉及到了一個本質的問題:“思維”,“思考方式”。

所謂的思維時間,就是大腦在思考問題的時間,就好比同時的兩個人,一個人無憂無慮,整天安逸的生活著,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經歷一點時間,你認為他在進步嗎?

而另一個人在不斷的利用大腦思考,充實自己,可能每天大腦投入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本質他是在進步的。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不同,就是每個人所利用的思維時間的不同。而市面上所謂的時間管理相關的書籍,就是在告訴我們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思維時間的長度。

有些人走路,上廁所,吃飯的時間可能都在不斷的思考問題,這就是他們所延長的思維時間,也就是這些思維時間,他們所思考的問題比尋常人多,比尋常人深入。

所以有效利用時間的方法之一就是想法設法利用自己的暗時間,提升自己的思維時間長度,做到比尋常人長,用這多出來的思維時間去思考在學習以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

變相的提高自己生命的長度。


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01.關於暗時間

所謂的暗時間,就是我們在利用閒暇時間進行思考過程中“有效的推理”,並且推理,能夠深入理解事物,或者理解某項事件核心的原因與規律。

它不會因為我們在做別的事情而停止,而是同步可以進行,佔據我們人一生中很大的比例。

比如,你可能在看短視頻,走路,或者洗手,買菜,坐公交,逛街,吃飯,睡覺等等,這些場景下,所做動作的同時,還不忘思考別的事情,而這些時間都可以成為暗時間。

如果我們能夠加以充分利用大腦進行思考,反覆咀嚼消化平時看和讀的東西,讓自己的認識能夠脫離照本宣科的層面,本質就是一種大腦的成長。

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在白話一點解釋:

暗時間簡單來說就是思維的時間,也就是沒有產生直接成果的時間,一個人在同一份時間內,在顯性動作的同時對一件事物進行主觀能動深入思考,這部分花掉的時間就是暗時間。

其實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時間,日積月累起來能夠形成巨大的累積效應。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平時看起來毫不努力,關鍵時刻,總能毫不費力的完成某件事的核心原因,因為本質他們都在利用“暗時間”。

智遠認為,對於碎片化的時間,以前我們的做法基本上是掏出手機,刷信息流,短視頻,或者看會書。

可是你會發現,自己在排隊,甚至於等車的幾分鐘,根本看不了幾頁書,這些行為是讓我們記不住多少有效的東西。

或者剛開始看,進入狀態,就等到了自己上車的時候了,我之前也是這種情況,出門包裡裝一本書,

最後翻來翻去都膩歪了,也沒有最終看完,就丟在角落裡面的。

暗時間可以包括碎片化時間,碎片化時間則不是按時間。

碎片化時間形容多半是工作與生活閒暇出來的時間,而暗時間是“大腦思維思考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鏈接的時間”。

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背誦英語的故事:

在上初中的時候,我一直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早自習的時間我非常奮發圖強的去背誦英語單詞,可是到最終考試的時候,我的成績依然很爛。

而坐在我後排的一個男同學,我看他早自習經常趴在那裡睡覺,但是每次課堂上老師提問,考試成績總比我優秀,我非常的不解,最後是父母告訴我了這個道理。

聰明的人學習,首先是鍛鍊自己的“理解能力”,其次善於運用自己的“暗時間”。

就是人的大腦記憶存儲速度是不同的,有的人早起記憶力更好,有的人則是晚上記憶力更好。

而我的這位同學,在早自習雖然偷偷睡覺,本質是在補充腦力。而私下別人休息的時候,他在利用自己的暗時間,大腦反覆的思考記憶,這就是不同之處。

本質我們都是在學習,而我卻停留在“低勤奮的時間效率上”,並他卻停留在“高質量的思考”和自己的暗時間分配上。

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暗時間有效的利用:

首先我們要明白,如果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沒有頭緒之後就放在一邊,隔兩天在重新開始,那麼我們對之前的思考會有一個熟悉和重新梳理的過程,那麼這個過程除了會造成原本問題存在的信息的損耗以外,還會浪費更多的時間。

如果利用好暗時間,那麼就可以保持思考的持續性。

比如我們在做一件事情,因為其他事情的需要,暫時抽離了出來,那麼在抽離的這段時間,仍然保持這個問題在頭腦中,會大幅度增加我們的效率。

一方面,之前已經獲得的知識不會隨著時間的流失大幅衰減,另一方面,在暗時間裡,我們的大腦也在潛在地幫我們處理信息。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時,會讓大腦陷入問題的侷限中,但是聽聽歌,散散心,轉移一下注意力之後,突然就會有靈感閃現在頭腦中,猛然間幫助我們找到想要的答案。

智遠寫作的時候就是這樣,一直陷入“選題”,“內容”的思考中,我就會無法自拔,腦子空洞,而突然做幾個俯臥撐,跑一圈,回來發現效率很高,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這件事情看起來很神奇,但是跟我們潛在的大腦思考有息息相關的連接性,所以其實我們很多時候說的靈感,也是更多地建立在自己已經獲取的知識裡面,有過深入思考後產生的。

把問題和某些事,在大腦中做好鏈接性,潛移默化的利用好“暗時間”,更容易讓我們快速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在暗時間裡思考的前提,是已經積累夠了用來思考的素材。


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02.暗時間背後的“進度條”

智遠認為簡單的理解進度條的意思:進度條是讓我們為實現某一個目標或者事物,更有效的時間管理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清晰瞭解到事物到了哪個狀態,還有哪些未完成,可量化的一種工具。

下載文件的案例:

進度條的設計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我們要在電腦上下載一個1024M的文件”。

同樣的耗時,如果A先生下載不給任何進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後才彈出一個完成消息,中間沒有任何的動態變化,那麼整個過程我想A先生肯定就會非常的焦急,導致最後乾脆就給關了。

假如B先生也是在下載這個文件,同樣在完成過程中,會出現一個進度條時刻的提醒他,已經完成多,未完成多少,

這樣就能解決B先生在下載東西的時候焦躁的心情。

如果有進度不斷更新,那麼對整個過程耗時的心理感受就會遠低於實際值,我們作為用戶也不會鬱悶到把程序或者下載給關掉。

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這裡的原因在於,沒有進度條提示的話,我們無法判斷這個等待什麼時候才是個盡頭。

如果有不斷增長的進度條,那麼我們對於什麼時候會達到100%就會有一個粗略的估計,這個估計就是以一個定心丸,讓我們知道這事情總會並且會在不久的將來完成。

我們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知道自己走到哪一步了,離目標還有多遠的距離,便會比較容易堅持,大多數半途而廢的事情,本質正是因為不知道自己到哪裡了,才會中途放棄。

如果知道自己離達到目標只有一步之遙,估計拼命也會想法設法達到目的地。

在日常,如果我們將進度條引入到“暗時間”的學習思考裡面,就可以設定精確的目標,再將目標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類似於小進度條。

隨著一個一個小目標的達成,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的進度條在一步一步的往前推進了,這樣才有堅持的動力。

暗時間本身就是“思維裡面擠出思考的時間做事物連貫性的處理”,所以適當的給事情設定進度條,也是輔助大腦思考量化進度最有效的工具。


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03.“暗時間進度條落地”

設置進度條,可以優先預知道結果進度,會減少焦慮和促進完成的動力,如何製作暗時間裡面的進度條,智遠認為有幾個方面:

1.製作to do list—大任務切分—gtd—時間鼓勵

2.避免任務只是“完成”和“未完成”,要有進度。

3.不要過早退出。

4.只需要在一個領域“某個事情”專注下去。

  • 製作清單,任務切分,舉例說明:

比如在智遠每天的任務清單裡面,有一項內容就是“寫作一篇6000字的文章”。

這個任務相對來說,是非常巨大的,如果直接去想要寫6000字,一氣呵成可能會比較難,那麼我通常去做拆分處理。

我的大任務就是“無論平時工作再忙,24小時-48小時要完成這篇文章”,在GTD時間管理上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什麼時候寫”。

白天有工作,“什麼時候寫”可能只能“運用碎片化時間+暗時間(大腦思維)的管理鏈接”。

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如何拆分:

一篇文章的構成分為:主題,核心思想,主架構,分支架構,總結,觀點引用,這6個部分。

以這篇文章為例,主題的選擇,我通常利用晚上睡覺前,早起乘坐地鐵前,以及吃早餐的時候刷信息流,朋友圈去尋找自己認為

“可以做觀點的”主題。

那麼這樣,第一個主題的問題,一部分碎片化的時間,我就可以解決了。

當主題有了之後,核心思想想要表達的內容主幹也就有了,比如這篇“暗時間”,主要寫的就是對“暗時間”的管理。

分支架構當中的觀點和案例,都是在“工作靈感當中,生活小事當中去發現的”。

比如本文開始,有了主幹,分支就是魚骨:介紹什麼是暗時間,暗時間的進度條,怎麼做CPU的協同等,相對應都有案例。

當我在桌面上製作了一個清單,大腦中形成一個“暗時間進度條”。

那麼休息的時候,隨時都可以思考關於這篇文章要闡述的每個不同版塊的內容了,想到後,碎片化的時間寫一寫,最後做組成,修改,就成形了。

時間鼓勵方面,智遠個人有強迫傾向,一般不需要時間勉勵。

如果您有拖延症,個人建議,可以設定時間鼓勵,比如上午完成哪個階段,獎勵什麼,下午完成什麼,獎勵什麼等。

這就是整個“暗時間”的運用,本質看似碎片化,其實是建立在“進度條”和“大腦整體思維”管理的下進行的。

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關於避免任務的完成與未完成:

智遠認為,沒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來還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達到目的地,就會有心生怯意,不能進一步讓自己投入碎片化時間和資源,最後結果保守不動,花了時間仍一事無成。

  • 不要過早的退出:

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切都是失敗的根源,退出便意味著投入的時間和經歷都白費了,當中可能困難很大,但是克服卻有很多不確定性。

就像我寫的一篇關於覆盤的思考,開始的時候總覺得很難,不知道如何下筆,如何開展,但是我還是把“硬骨頭”給啃了,得到的結果是頭條號上的10萬+閱讀量,千元級別的獎勵。

要記住,興趣到處都是,專注和持之以恆才是當下互聯網時代真正稀缺的力量,在急功近利面前,智遠更喜歡慢慢來。

  • 只需要在一個領域專注下去:

智遠認為,選擇一個不算太靠譜的方向,然後專注研究下去,必能成為其中的高手。

因為大部分靠譜的都讓別人選擇了,與其在糾結中浪費時間,不如在1和2之間選一個,專注下去,徘徊最可怕,不要做“餓死在乾草堆之間的驢子”。

設定一個清晰的目標,並把它分割成一個個可完成的小目標,我覺得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而所謂的規劃,其實就是針對於這種心理弱點的做事方法。

如果自己對整個目標的幾個大步驟有清晰的界定,能夠對每個步驟的耗時做出靠譜的時間估計,自己就不會被不確定的未來,不確定的時間投入感到恐懼,就不會被這種壓迫到過早退出而難受。


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04.“寫和教”是做好的“學”

以前我有一個不好的學習習慣,就是不喜歡做筆記,只喜歡閱讀和思考,後來我發現,這基本上帶不來最大化的成長。

而最大化的成長來自於哪裡,

答案只有兩個:“寫”和“教”。

把觀點,遇到的問題寫出來,有利於自己去總結和思考,如果自己一旦寫不出來,那隻能說自己的“邏輯是亂的”,要記住,每個人都會用嘴說,但是未必就能寫出來的。

後來我養成了記筆記的習慣,階段性又發現,寫了之後,自己從來不去回顧和閱讀。

所以有時候不經意之間回顧以往的筆記,突然發現那個時候的自己,其實也曾學習了不少東西,只不過時過境遷,現在對那些學過的東西已經不太記得了。

這一方面是因為沒有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另一方面其實是因為沒有回顧筆記的習慣。

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一.手電筒效應:

手電筒效應核心原理在於人的注意力就像是手電筒一樣,照到哪裡哪裡亮,

沒照到的地方就暗下去了。我們在看書的時候,關注到一個點的時候,心裡想這個太有趣了,這個觀點我認同。

但是隨著繼續往前閱讀,剛才我們還在認同的觀點便會記得不是太清楚了,因為前面有更有趣更有深度的觀點出現,我們的注意力便會轉移了。

等這本書閱讀完,我們只記得這本書比較有意思,很多有趣的東西,但是具體是什麼呢?卻想不起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將每一個關鍵點都記錄下來,以減輕大腦在當時的記憶負擔,留出更多的緩存給後面的新知識,當然如果只是記下來,寫出來,可能只能做到加深,如果不去回顧,其實跟不記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所謂的記下來,其實是需要後面花大量時間去思考,整理,歸類,最好能夠形成思維導圖或者體系。

這樣只要留下一點點線索,就能夠把所學的知識點從記憶裡面拉出來。

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二.儘可能培養專注力,避免多任務切換

要知道,人的大腦就好比是電腦的CPU,一下是處理不了太多的程序進程的,但是工作中,可能受到業務的影響,需要跨部門協助等,大腦的“暗時間”也是不夠用的。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儘量避免任務的切換呢?在智遠認為,避免任務切換的最好辦法就是“列計劃,把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列出來,每天都做最重要的事情,就可以讓自己的注意力集了。

當然,還有另一個重點:是否能夠專注,還要看我們對這件事情是否有足夠的興趣和熱情的投入了。

我小時候沒有別的愛好,就是愛看小說,無論幹什麼心裡總是惦記著裡面的情節,可以說是非常關注了。

因為小說看多了,腦子裡面便有了很多故事情節,在只有幾歲的時候,就喜歡講給身邊的表弟表妹們聽。

即使在睡夢中,也能編出來一個完成的故事,我想如果在這方面堅持下去,必然也不會太差,但是當時學習不允許哈哈,這其實是由興趣愛好而產生的專注,由專注而產生的累積。

所謂的靈光乍現的瞬間,其實不過是前面長時間的專注之下所產生的結果而已。

  • 三.教是最好的“學”

我們每個人並非聖賢,正是因為單個人的想法總會存在漏洞,所以才值得拿出來交流,這也就是為什麼工作中需要團隊作戰的核心原因了。

當把自己學習到的東西通過社群,組織去分析出去,被別人指出問題,正是改進的空間,藏著掖著的想法永遠不可能變的更成熟。

同時在交流的時候,更是一種二次覆盤,就好比拆書寫作是一樣的,讀完是一種感覺,寫出來是二層感覺,當分享出去,

別人看完他們的讀後感,自己又是一種收穫。

有效的思考,在於“暗時間”的運用

  • 四.從寫作開始“鍛鍊自己的暗時間”

你可能還會遇到這樣的疑問,比如擔心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沒有價值,事實上,你面臨的問題,別人也經過了。只有自己獨立思考了,別人沒有,你的文章對他們就會有價值。

你想通了之後會覺得這個其實很簡單,於是不願意或者不好意思寫了,但你要知道,問題在想通之後總是最簡單的。

問題的難度程度不在於想通了之後還覺得有多難,而是在於從你覺得它難到自己覺得它簡單,需要耗費多少的思維體力而已。自己耗費的時間越長,就說明有越多的人最終還是沒有想明白。

生活當中很多人不寫作的原因是因為覺得沒有什麼可寫的,其實這是一個怪圈,你越是不開始寫作,總是拿著有限的思維緩存問題,就越沒有內容可寫。

如果自己倒逼自己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寫出來,看看自己寫的內容試著進一步拓展他們,甚至聯合業務一併進行,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遠很遠。

在說到暗時間,為什麼有些人能利用好暗時間,也不見得是因為他們有多麼自律,而是因為他們有自己感興趣的點,於是便在潛意識當中關注著這些點,時間一長,便在某個方面有所積累。

或者是他們非常清晰的懂得大腦當中CPU的“多進程如何切換”,而隨意切換這些檔位和操作,就像使用方法論一樣。

如果我們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不妨採用上面四種方式:培養專注力,從寫作開始,教是最好的學。


寫在最後:

很多人白天時間都用不完,別說“暗時間”了。

適當的給自己的CPU切除一下後臺應用程序,避免太多“多進程運行”,建立幾個核心重點目標,這樣也能夠給目標留下“緩存”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