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食、夜裡常醒,是脾虛導致,醫生:記住3點,跟積食說拜拜

寶寶處於生長髮育最快的時期,身體對營養的渴求很大,但是嬰幼兒的脾胃發育不完善,餵養過程中稍不注意,就會超出孩子的消化水平,損傷脾胃。中醫認為"小兒脾胃不足",也有數據顯示,在我國約有70%的孩子或多或少存在脾胃問題,這已經成為家長們關注的熱點之一。

積食、夜裡常醒,是脾虛導致,醫生:記住3點,跟積食說拜拜

積食與脾胃的關係分解:

脾和胃,都是屬於消化系統的,當食物進到口腔以後,經過咀嚼,與唾液混合以後進入胃,在胃裡邊又一點點開始磨,這樣處理以後的食糜再進入脾,脾徹底把它分解後,就運化到全身,變成了可以滿足人體需要的營養。脾胃不和就是脾胃兩個不能合作了,本來一個管接受的,另一個是幫助吸收的,但是如果能接受不能吸收,不能運化,不能向全身輸動,就是脾胃不和。


如果脾胃不和了,比如說胃強脾弱,胃亢進,胃口特別好,特別能吃,但是吃了不吸收,不能運化——脾弱了,吃了就腹瀉或者吃了以後肚子越來越脹,這就是胃強脾弱。


積食是脾胃虛弱裡的一個類型。積食會引起脾胃虛弱,脾胃虛弱又會引起積食,它們之間是互為因果的。

積食、夜裡常醒,是脾虛導致,醫生:記住3點,跟積食說拜拜

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睡覺和晨起時的表現,6種情況表示寶寶吃的太飽,脾胃動力不足了:

看睡覺時:

1、遲遲不肯睡

食物堆積在腸胃裡不消化,腹部就會不舒服,如果孩子遲遲不肯入睡,比較小的寶寶哭鬧不止,媽媽就要看孩子是不是晚上吃的太飽了,或者損傷脾胃,水谷運化無力。

2、肚子脹脹的

晚上吃的多,吃了寒涼的水果,腸胃應激加速蠕動,產生大量氣體,肚子就好脹脹的,媽媽睡前經常摸一摸,如果寶寶肚子鼓鼓的,敲一敲有咚咚的聲音,可能就是吃的太飽,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

3、趴睡易驚醒

趴著睡的寶寶"很聰明",他們不哭不鬧,是用這種睡姿緩解腸胃的不適,如果你家寶寶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踏實,喜歡"趴著"的睡姿,半夜總驚醒,就要警惕是脾胃虛弱了。


看起床時:

4、疲憊口水多

"五臟化液,脾為涎",小孩子剛開始長牙的時候,唾液分泌增多,口腔淺攔不住導致流口水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大一點還是口水不斷,就要考慮是脾虛陰虧,伴隨著疲憊沒精神,胃口不佳,還容易口腔潰瘍。

5、口腔酸腐味

脾胃虛弱,食物在腸胃中分解不完全,被微生物發酵產生酸腐味,上到口腔中,早上讓寶寶張嘴聞一聞,如果口臭難忍,就要警惕是脾胃虛弱,運化不足了。

6、舌苔厚發黃

帶孩子看病,醫生總會讓先伸出舌頭來看看,舌苔可以反映臟腑情況。如果舌苔增厚黏膩,舌根發黃,就是脾胃不和,腸胃消化無力已久的表現。

積食、夜裡常醒,是脾虛導致,醫生:記住3點,跟積食說拜拜

寶寶消化差,脾胃虛弱,家長做好這三點:


一、飲食剋制

寶寶吃的食物,既要營養均衡,又要易消化,根據孩子的消化水平和需要的營養物質搭配,清淡為主,平時注意補充纖維素和礦物質,少吃生冷、油膩的食物。吃飯定時,少吃零食,最重要的是飲食有節制,七分飽為宜,不要強迫孩子吃飯,不要追著餵飯。

二、脾胃常調

脾胃不好,百病由生,脾胃是發育的動力源泉,調理好脾胃,寶寶才能有一個好體質。增加維生素B1、B2、鉀、碘等關鍵營養素和膳食纖維,促進腸胃蠕動,提高消化能力。如各種粗雜糧(小米、紅豆、綠豆、糙米、紫米、薏米、芡實等)細作,打成米糊或熬成爛粥,可以將猴菇鋅棘加入其中,補充鋅、鈣等營養,化解積食,健脾養胃,同時提高孩子食慾,多給孩子吃些深色蔬菜(如西蘭花、豌豆苗、菠菜、胡蘿蔔等)、海帶、紫菜、蘿蔔、菌菇等,都是這些營養素的良好來源。調理好孩子的脾胃,讓孩子吃得好,睡得好,自然身體免疫力提上來了,這些小病小痛自然就不怕了。

三、推拿協助

小孩很容易積食脾虛,是因為他們比大人們虛弱,生來就是脾胃不足的,需要後天慢養。小兒推拿是通過刺激相應脾胃,疏通臟腑對應的經絡,達到安臟腑、促發育、強體質的目的。寶寶消化不良、脹氣,媽媽可以通過摩腹幫寶寶促進腸胃蠕動,強健脾胃可以經常捏脊、推三關穴、揉足三里、按板門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