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会沦为佃农?近代日本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终于在战后被取消

德川时代,农民虽然遭到"身份统治",但按照幕府的规定,如果事先获得批准,普通百姓可以外出旅行;如果想迁到城市居住也未尝不可。只要按时足额缴纳赋税,还可根据市场需要自行安排农产品生产。农民拥有自己的田地,种什么、怎么种,自主性、积极性很高。

到了幕府末期,农民见德川政权摇摇欲坠,不仅在1864年踊跃参加长州藩高杉晋作的奇兵队,狠狠打击幕府统治,还在1866年举行了上百次起事,助力武士革命一举成功,由此开创了明治新时代。

面对新政府的维新举措,农民自然手舞足蹈,喜不自禁。实行"士农工商"平等之策,这可是广大农民长期梦寐以求的事。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富民政策,这更让农民们拍手称快。

1875年,维新政府对所有土地进行丈量,在确认每一地块所有权后,将其交给广大农户经营,并与其订立契约,以便按期收取田赋。农民拥有自己的田地,当然高兴,对政府的土地政策举双手欢迎。

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在市场经济触动下,众多农民开始将目光投向荒山野岭,他们纷纷借贷,以便将山间田地开发出来,从而通过种植水稻、种桑养蚕发家致富,本来这是利国利己的好事,孰料,计划没有变化快,不少农民反而因此被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

他们为何会沦为佃农?近代日本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终于在战后被取消

政府加大税收,还实行财政紧缩,农民叫苦不迭

就在农民举债开荒,还未见任何收益之际,政府却迫不及待地巧立名目,开征各项税收,迫使农民继续借贷付税。

1881年,大藏卿松方正义走马上任。为控制通货膨胀,松方开始收紧货币供给,停止造币,取消廉价纸币生产,恢复银本位政策。

1883年初夏,市场日元供应量锐减至14%,这样物价得到迅速控制,但与此同时,因国际经济低迷,通货紧缩愈发显著。

次年,市场总体物价跌跌不休,主要农产品稻米及蚕丝的价格暴跌一半,大批农户受损严重,可即便如此,政府也没有减免税收,而是照收不误,这样,农民负债累累,很多米农及蚕农因交不起田赋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相依为命的农田被借贷者没收,自己却沦为一无所有的佃农而叫苦不迭。

据统计,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仅10年时间,日本农村近10%的土地所有权易主,以往从未有过的地主、佃农两大对立阶级开始出现,数百万农民从此灾难深重。

他们被迫组成"借金党"、"困民党"等组织,与债主抗争,东京以西80公里开外的秩父农民甚至爆发6000人的起义,他们烧毁债主房屋,销毁债约,袭击政府部门,以抒发内心强烈不满。诚然,他们的起义遭到政府军的严厉镇压,但农民的反抗精神也得到了有力展示。

维新政府既然鼓励、诱导农民勤劳致富,应该出台扶持政策,而不是趁机增加税项,扩大税收,更不应在采取货币紧缩措施以至于物价暴跌的情况下,一分不少地强行征税,这是将农民逼上绝路,让他们陷入绝境。

遗憾的是,明治政府只会鱼肉百姓,根本不顾农民的死活,眼里只认钱,似乎一点人情味都没有,哪怕农民被逼举行大起义,依然故我采取高压措施,这就暴露了其虚伪性,与所谓明治"新时代"根本不符。

他们为何会沦为佃农?近代日本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终于在战后被取消

佃农饥寒交迫,但他们与地主的斗争始终如一

佃农没了自己的田地,只能靠租种地主土地来维持生计。作家长冢节在1910年出版的小说《土》里写道,"贫穷的农民全心全意埋首于田里工作,希望获取足够的粮食,然而取得收成后,他们却要缴出大部分辛苦所得的粮食。"

尽管交租后所剩无几,为改善生活,一些佃农还会将剩余口粮拿到市场上卖掉。而要是遇到物价上涨,田租跟着水涨船高,那么一年下来佃农所得将更加寥寥无几,他们就只好在饥寒交迫中度过。

很多佃农的房舍阴暗狭小,做饭的厨房肮脏不堪,简单旧木板拼凑而成的房屋四面透风,夏天还好,一到隆冬时节,寒冷的北风只冻得他们瑟瑟发抖,缩作一团。

要问佃农每天吃些什么,单调乏味的小米糊就着腌制的冬瓜便是最好的回答。如果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吃上一顿大米饭,外加时令菜肴,那简直是奢侈,算是最好的牙祭。

他们为何会沦为佃农?近代日本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终于在战后被取消

佃农不仅吃不好,睡不暖,还没有尊严,尽管他们成年累月劳作,是光荣的劳动者,然而"在村中的道路或小径中遇上任何地位比他高的人,他都要闪到一旁让路",这是长期受到地主驱使奴役而感到的谦卑。

但即便如此,佃农也没有任由地主宰割,而是联合起来,对地主进行逐个击破,以迫使其减租。据统计,从1923年到1931年的8年中,佃农为了减免田租,抗议地主的纠纷年均达到了2100起,这让地主们惶惶不可终日。

更有甚者,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恐慌期间,地主由于入不敷出,无法缴纳赋税,意欲收回租地,自己耕作,谁知佃农拒不交回,还在田地四周筑起栏杆,画上界线,甚而不惜与地主上演"全武行",由此狠狠出了一口气。

佃农本来与地主一个身份,大家都是农民,如果不是明治政府失策,怎会有阶级之差?佃农每天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忍受着人世间的不公,他们辛苦劳作,饱受地主的压榨和欺凌。但人穷志不穷,佃农曾经演绎过"秩父事件",他们对地主的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

只要条件允许,佃农一定会翻身,而佃农解放的那一天,就是地主灭亡的开始。"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是的,地主作威作福,不劳而获,迟早将被消灭,地主消亡的那一刻,正是佃农回归到农民本色的开端。

他们为何会沦为佃农?近代日本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终于在战后被取消

战时佃农受到重视,战后佃农收回田地

为鼓励生产,确保战时粮食供应充足,1939年日本农林省开始管制米价,其手段主要以保护佃农为主。

1942年,政府通过了《粮食管理法》,以便完全控制包括稻米在内的粮食买卖。对于实际下田耕作的佃农和小自耕农,政府给予他们"生产者稻米"的价格,而不事生产的地主,只能以"地主稻米"的价格待之。

起初,"生产者稻米"与"地主稻米"价格无异,都是50日元/石,只不过佃农和小自耕农将额外获得5日元/石的补贴。后来,这种补贴价涨幅达到40倍,使得佃农和小自耕农的"生产者稻米"可以卖到每石250日元的高价,而"地主稻米"自始至终价格不变,如此一来,地主的经济基础受到严重削弱,其社会声望随之下降,预示着地主这一食利阶层危机四起,朝不保夕,时刻走向灭亡。

果不其然,随着日本战败投降,"联合国最高司令部"开始对战后日本进行改造。1945年12月,最高司令部要求日本政府实行土改,以使佃农能够买回自己的田地。

他们为何会沦为佃农?近代日本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终于在战后被取消

1946年10月,日本政府出台土地新法律,规定地主除保留家庭限度内土地外,其余田地都必须卖给佃农。尽管当时通货膨胀厉害,事实上地主拿到的钱只跟一条香烟差不多,但也只好忍着,此一时彼一时,地主风光早已一去不返。

种地,从事农业生产,这是作为农民的本质特征。然而,进入明治时代,农民竟然无地可种,为了生存,不得不租种地主土地,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地主利用政府政策上的失误,巧取豪夺,逐步成为拥有大量土地却不劳而获的"寄生虫",他们整日花天酒地,骄奢淫逸,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被逼失去田地的佃农,虽然付出太多的心血,到头来却所得甚少,俨然成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

但地主休要得意忘形,一旦存在的必要性大打折扣,便意味着没落的开始。战时政府设置两种稻米价格,就是有意打击地主经济基础,降低地主社会声望,相反,佃农、小自耕农开始扬眉吐气,他们夺回自己的权益只差一步。

战后,在"最高司令部"的要求下,土地改革势在必行,地主多余土地被强制卖给佃农,不管甘心与否。这样,历经70余年屈辱的佃农,终于拥有自己的田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是时代的进步,标志着地主、佃农这对打着阶级烙印的称谓永远定格在特定时代,沉入历史的星河。

他们为何会沦为佃农?近代日本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终于在战后被取消

结语

明治时代一直为世人所称道,认为这一时代开日本历史之先河,实行维新变革,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使得日本从此走上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事实上,明治维新的确成了日本历史的拐点,让当时的亚洲乃至整个世界刮目相看。不过对农村严重剥削,尤其是农民——佃农受到的不公正对待,俨然成了明治维新的瑕疵。

农民响应国家号召,借贷垦荒,发家致富,何错之有?然而明治政府为了税收,根本不顾农民死活,迫使他们债台高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替地主种地的佃农,饱受压榨和欺凌。

他们不甘心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884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尽管最后失败,但政府和地主也尝到了农民的厉害。

尽管地主数十年来大多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但佃农此起彼伏的抗争运动也令其胆战心惊,惶惶如丧家之犬,他们的好日子终于在战前尝到了艰难,战后更是被彻底打回原形,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幻想不劳而获的人,注定不会长久,而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人,会被人们抬举得很高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