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好就收,你能成为生活的智者。而更难的是见“坏”就收

做到见好就收,你必然是生活的智者;

能做到见“坏”就收,那么你将是一位圣人。

见好就收,你能成为生活的智者。而更难的是见“坏”就收

见好就收,是“戒贪”的浅层次表现。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工作时,我们总会想要“好上加好”。这当然是一种追求更好生活、更好工作表现想要达到的希望。

可不见得世间的所有事,都应该无止境地追求“好上加好”。

见好就收的原出处,是在余华的《活着》这本书里提到的:“赌场无赢家,我是见好就收,免得日后也落到你这种地步。”

可见,在充满了烟火气息的日常生活中,“见好就收”是一种极好的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而实际上,无论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还是在工作的时候,总会被要求“更好”。

不是有句至理名言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什么是更好?不就是“好上加好”吗?

人们对于“好”的向往,其实是没有止境的。于是,大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好,就会表现出“不知足”的情况。

现如今的社会中大量存在的所谓“焦虑症”、“忧虑症”患者,大部分都是因为想要追求更好而产生的负面情绪。

简单理解就是:欲望和能力的不匹配。

而见好就收,就是在告诫人们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不可贪心。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见好就收”其实就是一种“戒贪”的行为。

而我为什么要说这种戒贪其实是浅层次的呢?因为这其中的根本问题在于一个“好”字。

人在追求某个目标时的动力,一般而言分为两种:快乐和痛苦

追求快乐,也就可以理解为追求“好”或者“更好”。

而逃避痛苦,则是在规避“坏”或者“更坏”。

然而事实上,人们在追求快乐而不得时,会非常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于是大家就给出了“见好就收”的说辞,让自己不至于被人诟病说是因为不上进而放弃的。

与此同时,当人们在逃避痛苦的时候,因为这种痛苦更多是外在因素造成的,所以更加有“借口”放弃了。

举个有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在工作的时候,当一个销售员做得还不错,然后要求他做得更好而他能力其实已经无法再突破时,他一般会说:“做人,不要太贪心。见好就收,给自己留点余地。”

而如果一个销售员业绩很差,要求他做出更好业绩时,他一般都会给你找到很多理由来解释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原因。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见好就收”更多的是借口而已。

但对于很多人而言,对于“好”的控制欲望,可能会随着自己的能力不足而越来越强。由此可见,更多的所谓的“见好就收”无非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戒贪”。

有些人能够洞悉物质的本质现象,能够把自己的欲望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真正意义上做到“见好就收”,那么这些人就能够享受到“知足”的乐趣所在。

此前看到过这么一种说法,幸福是什么?其实幸福就是当你的欲望小于你的能力时,你可以在能力范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那么你就会感觉到幸福。

这就是“见好就收”的根本核心。能够做到把欲望控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人,往往都是生活中的智者。

见好就收,你能成为生活的智者。而更难的是见“坏”就收

见“坏”就收,才是最难的。

如果相对于“见好就收”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欲望来说,那么见“坏”就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合理判断什么是“坏”?

打个比方,如果让大家来判断“钱”是好是坏,你们会怎么看呢?

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实际上钱本身是不分好坏的,真正的好坏来自于使用钱的人或者目的。

就像我们经常看的武侠小说里,会有一些功夫总是被列为“禁忌秘籍”或者“邪门歪道”一样的道理。武功本身是不分好坏的,好人学了“魔功”用来打坏人,那么这门功法就是“好”的。而坏人学了正派武学,用来干坏事,那么到底是武功“坏”,还是人“坏”呢?

所以,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见“坏”就收的人,必然是极其明辨是非的人,甚至而言称之为“圣人”都不夸张。

因为常人眼里,哪能那么清晰的明辨是非呢?

我们还是用“钱”来做比方,那些贪腐之人,收到的不义之财,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就是一个“坏”事。但对于当事人而言,分为两种情况。

收不义之财的贪腐之人,是被金钱或者贪婪蒙蔽了双眼,因而就看不到“坏”的一面,在他眼里这些钱就是好的。

而送钱的人,是对这件事情背后能够带来的更大利益所诱惑,也无法明辨是非了,所以在他们眼里这背后的利益也是好的。

由此可见,真正的“坏”背后所代表的“贪”才是更加具有蒙蔽性或者诱惑性的。

纵观古今中外,不少清廉之士在面对这类诱惑时,总能做到洁身自好、临财不苟。而往往这些人我们都把他们称之为“圣人”。

圣人之所以高洁清廉,就是因为他们能够真正做到“见坏就收”。

贪腐之辈,是见“坏”就收(下);清廉之士,则是见坏就收。

见好就收,你能成为生活的智者。而更难的是见“坏”就收

见好就收还容易做到,见坏就收才是考验

在生活中也好,在职场上也罢,见好就收我们其实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多体验生活,多享受当下,甚至来说多品读圣贤佳士。我们都可以调整自己心态来减少自己对物质或其他方面的欲望,从而真正让自己达到知足而常乐的生活状态。

但在面对“坏”的考验时,往往我们很多时候都无法做到身不由己。

根本原因是,“见好就收”是一种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控制,而“见坏”能不能收,则是外在因素对于自身的考验。

举个例子,假如说我们一个人的抵抗诱惑的指数满分是100分。那么在“见好就收”的问题上,我们基本上可以控制在100分以内,于是只要自己稍微控制一下,就能够达到。

而在面临“坏”的考验时,往往这些诱惑会远远超出100分,达到200分甚至更多时,自己因为抵抗诱惑的能力不足,最后就只能在“坏”的面前败下阵来。

在《人民的名义》电视剧的第一集,那个贪官被查到别墅里藏着大量不义之财时,说过这么一句话:“自己从小穷怕了。”

其实就是“坏”的诱惑远超了他的抵抗能力所造成的结果。

包括我们众所周知的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在《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剧中,也常常在收了下属的“孝敬”之财后自己打自己的手。一边说着“怎么就控制不住”,一边又看着金银财宝两眼发光。

现实中,我们身边有很多职场人士,原本好好工作,奋发上进的人,最后因为没能抵抗得住诱惑而干了不义之事,被公司开除。

这就是为何“见好就收”还容易做到,而“见坏就收”却很难的原因所在。

见好就收,你能成为生活的智者。而更难的是见“坏”就收

所以,人生活在这个世上,不仅要做到“见好就收”让自己不再焦虑,减少烦恼,洞悉生活的本质,成为生活的智者。

我们更加需要做到“见坏就收”,成为一个能够抵挡诱惑、真正戒贪戒躁的圣人。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