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地圖,岷江從都江堰後就消失了,直到彭山江口鎮才重新出現。這岷江到哪去了?

方秉彝


從地圖上看,岷江在成都境內憑空消失?

很明顯,岷江水系當然不可能在成都境內憑空消失,而且還造就了一項了不起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岷江也因此成為成都平原上流淌著的最重要的水資源。

從秦昭王末年開始修建的都江堰,寶瓶口、飛沙堰和水魚嘴都是其最廣為人知的組成部分,距今已灌溉被稱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超過兩千年時間。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灌不僅溉的面積多達千萬畝,更是全世界範圍內工作時間最久、且具有無壩飲水的特里,它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勞的最佳體現,聯合國也在兩千年的時候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其實,古往今來與岷江有關的烏龍說法都不少,包括、但不限於岷江中游流經成都的部分無端消失。比如,古代人錯將長江正源當作是岷江,又或是將從松潘縣岷山南麓的一隻河流當作是岷江正源。但事實上,長江的正源其實是金沙江,而岷江在河源學上的正源則是西支大渡河。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自身對相關水系的認知不夠,另一方面則是世人都會被自己所處的時代所侷限。

岷江如何在成都平原上演變成了蜘蛛網一般的灌溉系統?

所謂的岷江消失,其實是當岷江流經都江堰時被改造,地圖上也不是徹底消失,而是從都都江堰開始出現多個分叉。這是因為都江堰的水魚嘴將岷江劃分為了內江、外江和一系列閘口,修建寶瓶口的意義就是為了控制內江的水量。

而外江指的就是金馬河(正南河),主要功能是排洪,尤其是容易產生暴雨天氣的夏季。金馬河河段的全長在76.1公里左右,其河床寬度由200米組建增加到1200米左右,流經成都的都江堰市、溫江區、武侯區、青羊區、雙流區、崇州市,並最終在新津縣五津鎮納入了南河和西河分支。

而都江堰設置的多個閘口,分別是:蒲陽河、沙溝河、柏條河、江安河、黑石河和走馬河,以及楊柳河這個相對更小的支流。這七個主要的岷江支流,就是為了灌溉成都平原上的數十個縣市區域而存在。都江堰就好是“灌口”一般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如今的都江堰市,其實一開始的名字叫做灌縣,而成都到都江堰的國道則一直被稱為“成灌線”。

雖然,岷江在被劃分為多個支流以後,會有一小部分水資源匯入沱江,但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大部分都匯合在了府河,並最終和金馬河一起在彭山縣江口鎮再次匯合為岷江。岷江演化成的像蜘蛛網一般的灌溉系統,就這樣滋潤著整個成都平原,一點都不誇張的說,岷江就像是成都平原的母親河一樣,所謂天府之國離不開都江堰水利工程對岷江水系的充分利用。

被稱為“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在水系分佈上有什麼特點?

岷江水系對成都平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該平原上同時還流淌著另一個重要的水系,也就是主要有渝江、石亭江和綿遠河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沱江水系。簡單來說,沱江和岷江這兩大水系都是從成都平原的西側進入,並呈現出扇形分流特徵。

在成都平原內,平均距離不超過2.5千米就會有一條河流,這個數字足以體現該平原上的河流之多。成都平原的水系在分佈上主要是渠道密集,而且,目前這些正在流淌的河道大多都是從自然河道改善而來。之所以將成都平原上分佈著的大大小小的河流叫做蜘蛛網,是因為它們在乾渠的基礎上,分佈出了很多支、鬥、農、毛渠,當我們將地圖縮小之後看就像是一張密密麻麻的網。

成都平原的水資源非常豐富,再加上降雨量充沛又本就是成都平原的氣候特徵之一。我們可以從一組具體數據來感知:地下水資源平均每年可達到42.98億立方米,河道、渠系和灌溉補給量共計可達30.88億立方米,而降水補給又能達到12億立方米左右。所以,即便都江堰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水灌田、分洪減災的作用,但依然難以避免成都局部區域連年發生洪災。


悟空科學


被都江堰拆分了,我去實地看過,真是天才的想法,偉大的工程。在市區奔湧的河水在大夏天都冒著涼氣,清澈又洶湧澎湃。當時看到市區都有極其茂盛,我這裡永遠都種不出那種生命力的獼猴桃,還有街上那些銀杏樹,震驚于都江堰的得天獨厚。甚至想在那裡養老。


天一閣圖書管理員


這個問題我在成都待過多年,也曾經有疑問,一直想知道成都的岷江在哪,後來要去映秀鎮,要翻過一座紫坪鋪水庫,到達映秀鎮就看到岷江,岷江就是從映秀匯入紫坪鋪水庫。紫坪鋪的下游就是都江堰。事實上紫坪鋪就是岷江上下游的分界線,紫坪鋪水庫下洩的水大部分來自岷江。下洩的水就來到都江堰,來到成都平原,然後就看到成都平原豐富的水系,岷江水就是通過這樣的水系滋潤著成都平原。

如果仔細看這些水系,源頭分汊的地方就在都江堰,這座兩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通過巧妙的魚嘴設計,把岷江分為外江和內江,外江是岷江的幹流,稱為金馬河。而內江又通過都江堰的寶瓶口控制水量,和一系列閘口分為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等六條河流。這些河都是以灌溉為目的,都江堰就是灌口,所以現在的“都江堰市”原名就是灌縣,內江也統稱為“灌江”。灌縣後來改名“都江堰市”跟旅遊宣傳關係很大,跟安徽徽州改名黃山一個道理。現在213國道成都到都江堰段,還是被稱為成灌線。

但河流總要匯在一起的,滋潤過成都平原的的水又在彭山的江口,與外江金馬河匯成岷江。彭山的江口也是有故事的,例如張獻忠的江口沉銀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裡,早些年這裡經常有尋寶者在尋找傳說的財富,現在這裡有江口沉銀遺址保護區。

所以把岷江稱為成都平原的母親河不為過,成都平原的能成為天府之國也有賴於都江堰的水利樞紐作用。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歡迎評論和關注!


崑崙還東國


看地圖,岷江從都江堰後就消失了,直到彭山江口鎮才重新出現。這岷江到哪去了?

感謝提問!我不知道題主是從哪些地圖上看到岷江在成都市都江堰至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是“消失”的,反正我通過一些主流的地圖能夠清晰的看到岷江在這一段並沒有所謂的消失。

實際上題主之所以有這樣的誤解,這是是與河段的取名有著直接關係,這就像國內的某些路名一樣,稍微好分辨一點的如重慶等地命名的一條道路長江一路、長江二路其實指的就是一條路,只是地段不同,同樣的還有鄭州的中原東路路、中原中路、中原西路等,而同樣是一條路有的地方卻出現三個不同的名字,外地人很容易懵圈,如山東棗莊的德仁路、德聖路、松江路就是這樣。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支流之一,從地圖上來看,岷江的主河道是從成都市的主城區外穿過的,其流經成都市的河道大體呈現出西北-東南走向,如果從岷江下游宜賓逆主河道江段而上,岷江在不同的江段有不同的名稱,宜賓至眉山市江口鎮為岷江、江口鎮至新津縣與南河交匯處為正南江、新津縣至都江堰人字堤景區以下為金馬河,而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流經黑水縣和茂縣的黑水河段又為岷江,黑水河則為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它發源於四川西部的松潘草原。

通過對上文的梳理不難發現,金馬河也好,正南河也好都不是岷江江段的全部,而是主河道,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是與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著直接關係。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直接將岷江河段分成了內江和外江兩個河道,外江成為主河道,而內江則或與下游其他河流相連組成河網,或又匯入外江主河道。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這樣通過水的“分與合”來消除水害等自然災害的。

總之,岷江河道是不可能平白無故“消失”的,畢竟它不是一條斷流河。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岷江經都江堰分流後,變成金馬河,沙溝河,黑石河,江安河,走馬河,柏條河,蒲陽河七大幹流,以及一個小型支流——楊柳河穿城而過。除金馬河作為岷江主河道用於排洪外,另外的七大支流均作灌溉之用。沙,黑兩河用於灌溉河西片區;江,走,柏,蒲,楊五河灌溉河東片區。這八大河流流經之處,基本覆蓋整個成都平原,造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國”的美稱。從廣義上來說,凡都江堰水能夠灌溉的地方,都屬於都江堰灌溉工程的一部分,位於都江堰市區的只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部分而已。所以,不是岷江消失了,而是岷江被都江堰水利工程分化成了成都平原上密如蛛網的灌溉系統。這些水利系統,在灌溉了成都平原後,一小部分匯入了沱江,而大部分的水利系統,又沿途逐漸匯合成錦江(府河),最終在彭山縣江口鎮,和岷江正流金馬河匯合,再成為岷江。


牛蛋兒8


把一條大江分成無數個小江,過了成都平原再匯聚在一起流走!這種工程在現代也是不容易搞成的,別說數千年前的古代了!古人真的太牛了,還有人說古人留下來的中醫不科學,我真的是呵呵!


都是多巴胺的錯


恐怕是你沒看懂都江堰。岷江從魚嘴分成內外江。內江去了成都,外江作為岷江右支一直存在。怎麼能說岷江消失了呢?建議到都江堰去實地看一看。


王祖蔭1


被聰明的成都人細化成了毛細河溝流遍成都市區。然後在南部的縣城匯合成岷江。


DH142733278


兩句話就完,都江堰把岷江分為外江(主江也叫金馬河)和內江及各條支流(流向成都平原主要的生活灌溉用水),然後在彭山匯合,最後匯入長江


祖傳帥得板


府河南河府南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