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期:時間的秩序1-如何讓時間在你身上走的更慢


第七期:時間的秩序1-如何讓時間在你身上走的更慢



各位聽見的朋友,大家好。這是聽見陪伴大家的第七期節目。從這期開始我們要給大家分享一本新書,她的名字叫《時間的秩序》。從名字上就看的出來,這是本理科男寫出的書。他的作者叫卡洛·羅韋利,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這本書要讓我們瞭解的就是時間的本質。


時間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不管我們身在何處,做什麼事情,都會有它的存在,時間總是在不停的奔跑,不會為任何人駐足。我們生活在時間之中,其實就像是魚兒生活在水裡。他們都是我們不能缺少的東西。時間的推演,讓我們有了過去與現在,還有未知的將來。這就是時間的流動,我們生活在它包圍的世界裡。但,時間就這樣簡單的存在嗎?事情好像要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的多。很多現實生活也都是這樣,看起來淺顯明瞭,背後卻有令人震驚的結論。睜開雙眼,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相。就像是我們朝夕相處的地球,他看起來像個平面,實際上是個球體。太陽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好像它在繞著地球跑,但其實地球才是那麼跟班的。這個道理在時間這個問題上也同樣適用,簡單來說,時間不像我們看起來那樣是勻速奔跑的,在不同的人身上,在不同的位置,不同地區,時間是有快慢差距的。這個結論,是不是很刺激。以前有一句話叫: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無論是在社會底層的民眾,還是金字塔尖的精英,都逃不過這條鐵律。但很無奈,事實告訴我們,這句話並不成立。下面的內容可能是女孩子們喜歡聽的,如何能讓時間在你身上走的比被人更慢呢。


我們從一個事實開始說起,聽好了:時間的流逝在山上要比在海平面要更快。想要讓時間變慢下來,你就要去海拔更低的地方。科學家用精密的儀器在不同的高度測量出時間的變化速度,得出了這個結論。不光是高度懸殊很大的地方才有這樣的情況,就連我們家裡的地板和桌面這樣的高度差距,都可以被捕捉到細微的差別。而且,變慢的不只是時間奔跑的速度。在較低的位置,所有的進程都變慢了。如果把你的好朋友放到山上去生活,很多年後,你就會發現,自己變老的速度要比他要更慢。所以說,大家要注意聽了,想要比身邊的朋友更年輕,最好的辦法呢就是把他們送到山上呆上幾年。


從古至今,一切的發展,其實都是在時間軌跡上進行的。沒有任何人,任何事物都難逃脫時間的束縛。好像我們每個人從誕生生命之初,身體裡就被裝上了一個時鐘,它時刻記錄著你的時間快慢,你所能利用時間的多少,和你的衰老速度。像我們之前說的,你離海平面的高度越近,你所享受時間就更長。綜上所述,我們很容易認清一個事實。我們躺著不動,不想起床,那是有依據的。等你媽再罵你懶的時候,就把今天的這個內容告訴她,你不是在躺著,你是在珍惜時間、善待生命。


之前我很喜歡看有關穿越的電影,因為你能很清晰的感覺到時間的變化帶來的差異。但事實上,我們很清楚,時間就像射出去的箭,不會再有回頭的那一天。因為習慣,人們很自然的把時間分成了過去和未來,但對於時間來說他們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得借用熱量這個概念。熱量的傳播可以看作是無數小分子的在做運動,給他們一個力量讓溫度升高,他們的奔跑速度就會變快,奔跑的軌跡就是傳遞能量的過程,而且他們不會再回頭,就像我們冬天去攥一根鐵棍,你不會奢求它把帶走你的熱量再反哺回來。如果讓我們現在來看一段視頻,裡面是一隻滾動的小球,你就根本沒有辦法去分辨這段視頻是正常播放還是在倒放。但是如果視頻裡的小球停了下來,我們就能確定這段視頻是正常播放的,倒反的話,他不可能自己運動起來。小球從開始運動到減速,最終靜止,是由於摩擦。摩擦會產生熱量。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時間和熱量關係的結論,只有熱量存在的地方,才會有過去和未來的差別,生物的生長繁衍是這樣,我們的日常生活、運動思考也都是這樣,無時無刻不在與熱量發生著關係,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了過去和未來這個不可逆的時間軸。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人們總喜歡去重溫舊夢,但我們要知道,今天的狀態才管關乎你未來的舊夢。


在上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他們在飛機上觀察到上面的鐘表,顯示時間比地上的要更慢。這個現象讓科學家非常驚喜,這是愛因斯坦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就想明白的事情:同樣生活在一個星球,運動著的物體,時間會跑的更快。最開始我們說過,躺著是大多數人類離海平面最近的方式。如果你要讓時間在你的身上流走的更慢,就要堅決抵抗誘惑,頂住壓力,穩穩躺在床上。現在,需要在原有的建議加上一條,那就是運動,時間在不停的向前奔跑,運動的人就是那個追光者。


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朋友現在在做什麼,需要怎麼做?答案好像很簡單,你能看到她,或者給她打一通電話就可以了。但有個問題要注意,你眼睛看到從她那裡傳來的光,或者電話打給他聲音的傳遞都是需要花費時間的,如果說光路上花費的時間是一秒,那麼,你看到的她,只是一秒鐘前的她。


如果我們把距離再放大,結果會更讓人眼前一亮。你的好朋友被你放在了一顆遙遠的星球上,光從那裡向你跑過來的時間需要五年。假設你能看到她,那麼你看到的她就是五年前的她,而不是現在的她。關於“現在”這個問題,好像並沒有什麼意義。在那個遙遠的星球存在與我們當下相對應的時間嗎?


我們換個方式來看,你的好朋友在遙遠的星球上,以光年的速度旅行五年回到地球,出現在你身邊。這時候,你向望遠鏡裡一看,你還可以看到在那個星球上你的朋友,這就同時出現了兩個朋友。與地球相對應的那個星球,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時間與我們當下相對應。我們看到的總是過去的她。“當下”這個概念,其實就好像一個保護罩。他的大小取決於我們對時間的精確程度,如果用十億分之一秒為單位來計算,“當下”的能覆蓋的範圍就是幾米遠的距離。作為人類,我們連幾十分之一秒都很難分辨,所以我們對於“當下”這個概念的範圍就變的非常非常大。舉例來說:現在我們看到的太陽是八分鐘前的太陽,見到的月亮是1.3秒前的月亮。


張愛玲的小說裡,有這樣一句話: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

從她手裡寫下的每個字,都能讀到的是浪漫。時間剛好,讓兩人相遇。當下,無疑就是最珍貴的時刻。但很可惜,羅韋利告訴我們,他們感受到的對方,只能是過去的。就算近在咫尺,仍然逃不過幾納秒的延時,你看到的她,只能是過去的她。沒有人能夠同時擁有同一個“現在”。

自從我們人類對時間逐步有了認識,之後就開始把它按“天”來劃分,用日夜更迭來度量時間。夏天太陽昇起總會早一些,落下的時間總要晚一些。但不論長短,從黎明到日落都是走過12小時,日晷無聲息的向人們傳達這個訊息。


很早以前,我們中國就有沙漏、水鍾這樣的計時設備的存在,但他們的作用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過。相比起我們,歐洲的步子要慢一些。14世紀,教堂旁邊出現了鐘樓。儘管只是一個微小的變化,但對人們來說時間的掌握者,從太陽變成了鐘錶。人們用日晷來記錄下太陽在最高點的時刻,然後用它來校準鐘樓上的時間,以便讓城市裡的人們都能看到。但問題來了,不是所有的地方太陽都是同時出現在正中央。它從東緩緩向西移動,威尼斯的太陽總是要比都靈來的更早。每個地方的都有自己的時間,這就讓火車的時刻表很難包容每一個人。直到19世紀,經濟的發展已經開始倒逼人們對時間的規範做出改變,混亂的時間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最初人們想讓整個世界都是使用同一個時間,但人們長期以來習慣了地方時,太陽最高的地方就是十二點。之後,時區的概念才出現了。世界被分為不同的時區,人們只需要確定自己時區內的時間,同時區內相隔最遠的地區時間相差也不會超過半小時,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北京時間。


結束之前給大家分享一個來自科普創作者“地緣谷為我們分享的有趣的事兒。時區上的問題,一般來說都會發生在國土面積大的國家上。美國就因為這個備受困擾,如果按照正規的時區劃分,美國就有9個時區,每個時區相差一小時,從最東邊到最西邊,小半天的時間就這樣割裂開來,這就極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人的生活。格萊美和奧斯卡是美國久負盛名的電影盛會,每年在西海岸的洛杉磯召開。但是呢考慮到美國的東部的人比西邊多了很多,所以就直接把時間調到了適合東邊,搞得西邊的人就很頭疼。由此呢,還出現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文化現象——叫“東海岸偏見”,在各種全國性體育賽事、文娛活動及電視節目的安排上都會照顧佔據大部分人口的東部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