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小學語文老師:3個“基本法”,教好統編語文



去年九月,全國小學統一使用國家編撰的語文教科書。一線老師以火一樣的熱情擁抱這一全新的教學時代,投入對統編教科書教學的實踐與研究之中。教科書真好,教科書太新,進入實踐後,一線教師也遭遇了意料之中的困難:教科書編得好,教學時什麼都想要,總覺得“教不完”,教學負擔變重了;教科書編得好,教學時吃不透,總感覺“教得淺”,教學效果打折扣。

一線老師,特別是新手教師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焦慮,四處求助,大家希望獲取解讀統編教科書的基本方法。這個時候,不少名師提供了各自的解讀,但解讀過於個性化過於,藝術層次過高,一線教師覺得自己操作起來有難度,效果達不到;市場上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解讀書,更多提供的是基本信息,轉化為教學時,又覺得特色不明顯,教學過於平庸。

大家越發期待——是否有一種解讀統編教科書的“基本法”,讓教學能夠做到既達標又有創意。我們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大家期待中的統編教科書解讀“基本法”:

第一,錨定教學目標


寫給小學語文老師:3個“基本法”,教好統編語文


寫給小學語文老師:3個“基本法”,教好統編語文

“錨定”這個詞很好理解,如同停船時要拋錨,以防偏倚。目標錨定,就是要在教學之前明確目標,鎖定目標,朝著目標實施教學。錨定目標,首先要仔細閱讀“單元導讀”。

基本法的口訣一:單元導讀好好讀。

單元導讀中出示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如何做到“好好讀”呢?首先自然是“細讀每一字,理解每一句”。目標表述就簡單一兩句,這一兩句一定要讀得細緻,要知道“目標是什麼”“目標如何達到”“目標有何用”。例如統編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學習用批註的方法閱讀”。目標是“批註的方法”;達成目標的方式是“學習”;目標達成後產生的功能是“閱讀”。可見,這一目標就指示著本單元教學要注重學習的是批註;要學會各種批註;學習批註後,其意義在於讓閱讀更加有效,將閱讀推向深度。

其次是在整個單元中的“尋讀”。教學目標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定會分散與化解到單元的各篇教學中,否則,為什麼一個單元要由多篇課文構成呢?因此,接下來不要急著讀“某一篇”,還是應該整體觀照整個單元,看一看“每一篇”。讀一讀每一篇在落實目標上,到底承載著何種任務,達到什麼樣的“微小目標”。也就是說,大目標應該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分散到每篇課文的教學中去執行。一個單元課文教完了,這個大目標也就實現了。例如統編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學習用批註的方法閱讀”。而第一篇《牛和鵝》承載的是“學習多角度去批註”;第二篇《一隻窩囊的大老虎》承載的是“學習質疑式批註”;第三篇《陀螺》承載的是“批註體會深的地方”。三篇教學共同完成總目標“學習用批註的方法閱讀”。

所謂“好好讀”,就是要明確目標是什麼,又要知道目標是怎麼分解的。解讀統編教科書,不要一下子撲到細處,應該站得高一點,先翻看整個單元,實行“統整式”解讀。

第二,設定檢測系統


寫給小學語文老師:3個“基本法”,教好統編語文


寫給小學語文老師:3個“基本法”,教好統編語文

根據“逆向式教學設計原理”,在解讀時目標鎖定後,為確保教學有效,要優先設定“檢測手段”。檢測,本身就是教學中的一個流程,同時又是教學質量的保障,是解讀統編教科書時不可缺少的一步。

基本法的口訣二:助學系統好好讀。

統編教科書由三個系統組成:單元導讀為“導航系統”;課文篇目為“內容系統”;語文園地,課後練習,交流平臺,泡泡提示等為“助學系統”。當解讀目標完成之後,依然建議大家不要立刻解讀“內容系統”,而應再次翻看整個單元中,散佈各處的“助學系統”。

例如,讀一讀每課的課後練習,讀一讀單元中出現的泡泡提示,讀一讀課文旁出現的批註……聚焦這些助力系統,對於解讀有著以下幾個作用:其一,確保目標達成。例如,課後練習與教學目標極為匹配,練習如果能完成,就能基本確保目標達成,練習就是目標達成的檢測;第二,構思教學流程。課後練習的出題次序,課題下的“閱讀提示”,交流平臺中的對話內容等,都能為我們構思教學流程提供參考。例如,統編四年級上冊的《蝙蝠和雷達》一課的“閱讀提示”中提出“一位同學讀了這篇課文,在旁邊和文後提出了一些問題。你的問題是什麼呢?提出來,和同學交流。”教學時就可以按照“提示”,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熟悉內容;再聚焦旁批和尾批中提出的“問題”,具體關注這些問題是如何提出的;之後再組織學生嘗試提出自己的問題;最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梳理出提問的相關策略。

解讀時,關注課後練習、交流平臺等助學系統,不僅是對“目標”的再次回望,也讓即將進行的教學設計逐漸明朗。同時,完成對整個單元的整體把握。到單篇解讀時,依然不忘這些助學系統在教學時的融入,讓其成為教學中的檢測環節,成為實現教學目標的工具,就可以讓教學設計有序列,有創意,讓語文要素在教學中實現“軟著陸”。

第三,審定文本內容


寫給小學語文老師:3個“基本法”,教好統編語文


寫給小學語文老師:3個“基本法”,教好統編語文

說到解讀,離不開的是對文本的最為樸素的閱讀和理解。必須說明的是,原先我們的解讀,一下子是撲向“內容”的——細讀文本,根據內容確定要教什麼。解讀統編教科書,先確定了目標,再確定了檢測工具,最後才看文本。這一流程讓每一節語文課具有微小的“課程屬性”,而不僅是組織了一次漫無邊際的“教育活動”。

基本法的口訣三:課文內容好好讀。

就算到達第三步,我們也建議大家不要一下子就沉入“某一篇”,不妨先看看“每一篇”。一下子就細讀單篇,很容易陷入單篇教學“過細”的窠臼之中,出現前文所述的“教不完”的煩惱。單元統整解讀,站得高,看得遠,有助於建設全局觀,踐行“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以教材實現能力生長,指向核心素養的夯實。

作為例子,應該怎麼解讀呢?審定內容時,要朝哪些方向呢?我們分享最為根本的三個:

其一,關注文章。解讀一篇文章,就要關注文章中的字、詞、句、段、篇、語法、修辭,理解表達的邏輯,這就是老一輩語文教師口中的“八字憲法”。其實,這也提示我們——解讀要細,要關注語文要素組成中的每一環。我們稱之為教師解讀的基本功。例如:本課中有沒有陌生的詞語,特殊的句式,效果強勁的修辭運用,結構明晰的段落等,一邊讀,一邊就要批註,優秀教師的教科書上,都有學習和思考的痕跡。

其次,關注文學。執教語文 除了讓學生獲取知識,提升能力之外,還承載著端正和和提升審美的功能。課文即美的依存,教學就是讓學生親近美,學習如何以美的方式表達審美的結果,這是語文學科必須承載的教學任務。因此,解讀時對文本文學性的關注,在教學設計中致力於提高學生審美的鑑賞力,成為基本的方法之一。例如,閱讀體會,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美?探索追蹤,文中哪些寫法與眾不同,具備獨特之美;哪些特殊的表達方式是第一次出現的,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之美等,都可以在解讀時標註好,在教學時,落實好。其三,關注文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中承載起文化的傳承與擔當之責任。統編教科書中的每一篇,都是優質文化的載體。解讀文本,就要關注文本中的文化內涵,轉化為教學設計,以學習養護文心,用教學培育學生成為文化的傳承人。例如統編六年級的《橋》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編三年級《司馬光》中帶有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因;統編六年級《為人民服務》中革命歷史文化等,都需要在解讀時予以高度重視,在教學中予以明顯體現。

以上提供統編教科書解讀的“基本法”。請特別注意,這是“基本方法”,就是提供參考的意思,而不是“萬用之法”。畢竟文本不同,目標不同,教師的氣質不同,學生的學情不同,教無定法才是真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