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鸭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要点

育雏期和育成期是蛋鸭饲养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时期,直接关系到产蛋期的产量和产蛋期的长短。发育良好和体重适中而且健康是蛋鸭优良繁殖性能和生产潜力高发挥的条件。因此前期饲养管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技术 | 蛋鸭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要点

育雏期中心任务是提高雏鸭成活率。雏鸭刚出壳体温调节能力差,再加上禽类呼吸系统比较特殊,胸腔和腹腔都有气囊分布,吸入冷空气对体温有一定影响。并且雏鸭的绒毛属于针型绒毛不保温,因此对外界环境温度急剧变化非常敏感。雏鸭体温随外界温度降低而下降,可以说处于“变温动物”阶段,到15—20日龄,体温才逐渐恒定。外界温度适宜而均衡是控温原则。

雏鸭消化管容积小,没有经过饲料的刺激和锻炼,消化机能尚未健全,每次采食和储存的能量有限,需多次进食。雏鸭对水比较敏感, 任何时候都不可缺水,尤其在夏天,充足而干净的饮水有助于增强雏鸭抵抗力。

技术 | 蛋鸭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要点

因此要求饲料养分足够,营养全面易消化,但受消化系统和生理特性的影响,饲料通过肠道速度快,排粪率高,粪水量大,易产生有害气体,造成舍内湿度高。引起鸭呼吸道和眼部炎症,时间长容易引起肺部充血水肿和其他疾病。所以要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保证舍内空气新鲜,注意通风的同时不能降低舍内温度。

雏鸭七日龄后按250克/吨料添加胆汁酸,可以促进肝肠道发育,促进蛋白吸收,8周龄以前的雏鸭生长主要靠蛋白质,蛋白质只有在肝脏才能转化吸收,所以育雏期高质量饲料对于本身就脆弱的肝肠功能和发育是有一定压力的,而育雏期也是鸭病毒性肝炎,沙门氏菌的高发期,在治疗时大家会使用化药和大苦大寒类中药,所以肝肠系统在发育时要面对营养、疾病和药物的压力,胆汁酸可以促进体内消化酶尤其是胰脂肪酶的活化,加快对营养的转化。同时胆汁酸可以促使肝脏分泌大量稀薄胆汁,冲刷胆道,防止药物在肝脏和胆道的堆积。

雏鸭生长速度快,一般来讲在第四周的时候,体重是其初生重的十倍以上。雏鸭对营养成分的敏感性强,尤其是对VD、Ca和P敏感。缺乏容易导致发育不良或软脚病。钙和磷在体内转化需要VA、vd3的参与,而VA和VD3是脂溶性维生素,需要在肝脏中活化才可以发挥作用,胆汁酸可以促进肝细胞的再生,提高肝脏功能,尤其是疾病和药物对肝细胞的损伤,加快对微量元素的转化,提高营养利用率,达到骨骼肌肉双增长的效果。

技术 | 蛋鸭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要点

环境卫生是所有因素起效的根本,随着雏鸭日龄的增加,排泄物不断增多,鸭舍极易潮湿,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及霉菌的生长,舍内外环境必须勤打扫,勤换垫料,保持干燥。对于食槽和饮水器要定期洗刷消毒。育雏阶段也要注意霉菌毒素的问题,胆汁酸可以配合脱霉剂同时使用,对于解决蓄积在体内的霉菌毒素有直接作用,胆汁酸进入肝脏后,会有少部分胆汁酸携带着蓄积在肝脏中的霉菌毒素和重金属进入到肠道内随粪便排出体外,普通脱霉剂只能吸附肠道内霉菌毒素,所以胆汁酸配合脱霉剂效果加倍。

建立稳定的管理程序和科学的饲喂技术。在饲养过程中逐渐调教形成采食、饮水和活动定时定点,并保持不变。注意“开水”和“开食”的效果,雏鸭的饲喂次数和饲喂量按照其消化能力定,不可盲目按照建议饲喂量。及时分群,并按日龄和个体健康合理分配。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弱雏,“弱雏复壮”工作必须进行。

技术 | 蛋鸭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要点

适时脱温和下水。3周龄后一般外界温度在15度以上可以脱温。同时注意天气变化,在完全脱温后的2—3天,若气温下降,也要随时升温。一般来讲5日龄后的雏鸭,若外界温度合适,可以考虑下水运动,注意水温也不要低于15度。下水原则上时间从短至长,下水范围由小至大。每次下水后都要在运动场避风休息,理毛,待毛干后再赶回鸭舍。

按照当地疫病流行情况选择防疫程序和疫苗,不可照抄照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