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宣武區的前世今生


北京宣武區的前世今生

(前門大街)

我們知道北京別稱【燕京】,今天北京大學的燕園校址上原有【燕京大學】,這一切都源於三千年前【周武王】分封列侯的一段經歷。武王伐紂得勝後,在今北京一帶設置兩個公國,其弟召公之後分封於【燕】,黃帝之後分封於【薊】。燕原在房山一帶,薊則在燕的東北,覆蓋從北京城區到東郊的廣大地域,天津的薊縣、薊州區亦是這一稱謂的延續。至春秋時,薊滅燕興,取其故地,把原先之【薊京】改為燕京,這是北京三千年建城史的開啟。

北京宣武區的前世今生

(北師大附中)

在秦漢以後的漫長沿革中,古燕城早已荒廢,由薊京變化而來的燕京卻一直是歷代郡守所在地。【遼南京】、【金中都】因循舊制,故址都在今天廣安門外一帶,大體還算宣武的地皮。【元大都】另起爐灶建築新城,就出現了西南方向老城與東北方向新城的並立,老城日趨破敗、漸成普通街坊,新城蒸蒸日上、盡顯天朝威儀。到明中期,朝廷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再築外城,又把【宣武坊】、也就是原先金中都的一部分納入城中,這是宣武地段重歸市區的來歷。

北京宣武區的前世今生

(大柵欄)

我們今天看到的宣南文物,大多是明清以後、特別是晚晴民國的遺蹟。但是這裡有個特例,就是【教子衚衕】裡可追至唐太宗時的【法源寺】。法源寺本名【憫忠寺】,悼的是唐初征伐遼東的陣亡將士,當時李世民面臨和隋煬帝一般處境,那就是邊患難除,所以務要剿滅【高句麗】。可惜,李世民壯志未酬,於同樣的地方栽了同樣的跟頭,在久攻不克、死傷無數後,只繳獲些兵器馬匹。這些累累屍骨、萬千冤魂,最後都收攏在這一座憫忠寺。

北京宣武區的前世今生

(法源寺)

憫忠寺一度毀於遼代的【幽州大地震】,到明代得以重建,並終在清雍正時被定為律宗寺廟,得名法源寺。今存之法源寺,從最南面的【山門】到最北面的【藏經閣】,東西前出廊、後出廈,再加上東西廂房、東西配房、東西耳房,裡外裡算是七進六院的大格局。主要建築【大雄寶殿】中,供奉有【華嚴三聖】,均為明代木胎、貼金罩漆,殿中卷葉蓮瓣的石柱柱基判斷則為唐初原物,飽經滄桑堪稱奇蹟。

北京宣武區的前世今生

(法源寺憫忠閣)

寺中現有【觀音殿】,亦為當初之【憫忠臺】,至今仍有一米餘高的石砌臺基。歷代石刻經幢,包括唐代《無垢淨光寶塔頌》、《憫忠寺藏舍利記》,以及遼代《燕京大憫忠寺菩薩地宮舍利塔頌》等於此陳列,與寺中【大悲壇】收藏的東漢陶佛坐像、三國陶魂瓶、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鐵鑄像、宋木雕羅漢、元銅鑄觀音、明木雕伏虎羅漢等並稱珍奇。寺內原有流浪貓的種群分佈,據說在19年金秋某項重大活動中橫遭清理,如今只有依稀蹤影可供尋覓。

北京宣武區的前世今生

(法源寺的貓)

很多人知道法源寺,是通過李敖《北京法源寺》這部歷史小說傳記。晚晴的變法志士【譚嗣同】來北京後住在宣武、行在宣武,曾在法源寺參訪詠懷,最終失敗後在【菜市口】慷慨赴義。按照李敖和一些影視作品的描述,譚在北京活動時,曾結識民間武師、人稱【大刀王五】的王正誼。王五受其精神感召,數次營救失敗,只能代為收斂、安葬譚的遺體。辛丑時,八國聯軍入京,王五為營救【光緒帝】而遭到義和團圍堵、截殺,連同法源寺方丈也一同受難,於此命斃。

北京宣武區的前世今生

(譚嗣同故居)

在《北京法源寺》著述中,作者曾借譚氏之口,探討困擾當時乃至今日國人的諸般問題,譬如何者為忠,何者為奸,孰為華夏,孰為蠻夷?憫忠之教,自然無二,但是此題不解,又怎辨忠奸,何談禮義?法源寺牆外,有【湖南會館】,1920年毛氏在此長居,並發動了湖南旅京各界驅逐軍閥【張敬堯】的【驅張大會】,按照宗人禮法,此為忠耶?或為奸耶?恐怕早就在歷史長河中,泥沙俱下、如夢如戲。

北京宣武區的前世今生

(湖南會館)

與法源寺一牆之隔的是【牛街禮拜寺】。我們在講述伊斯蘭、特別是遊歷【伊斯法罕】的文章中曾經提及,唐宋之際即有回教傳入,到了元朝之後更登峰造極。牛街這座禮拜寺始建於遼,重整於明,雖是阿拉伯人【納蘇魯丁】的作品,卻從碑亭、影壁到大殿佈局,處處融合有中式建築的文化印記。與一般佛道建築不同的是,禮拜寺坐東朝西,面向聖地麥加方位,並保留有明清以來歷朝皇帝的嘉勉手諭。圍繞寺院,是宣武乃至北京傳統的回民聚居區,若與這一群體議論忠奸,恐怕更將是風馬牛而難相及。

北京宣武區的前世今生

(牛街禮拜寺)

天子腳下,多樣文化,宣武住民成為外城底層百姓與各地【低端】移民間的結合產物,層層疊疊日月堆積。【兩廣路】以北有【晉陽飯莊】,這裡就是曾經赫赫有名的【翠微草堂】,一代風流【紀曉嵐】於此居住,編纂《四庫全書》,也寫就閒來之作《草堂筆記》。同是此間院落,到近世又成為紅色分子【劉少白】發送電報、聯絡組織的秘密居所,這山西人劉少白日後當了人民銀行的初創高管,卻還是在1968年飽受批判、含冤而去。

北京宣武區的前世今生

(晉陽飯莊)

慣看了暴風驟雨、悽風冷雨的宣武人民,向來對深宮內苑的複雜鬥爭保持好奇,卻又時刻警惕。古往今來的這些帝王之怒、草民之喜,早已在衚衕串子的口耳相傳中化作一回回書、一場場戲。一代宗師【梅蘭芳】、武生大家【楊小樓】、伶界大王【譚鑫培】、鬚生之首【馬連良】、名旦一絕【程硯秋】都曾棲於宣南,成就【富連成】的輝煌,延續梨園行的傳奇。直到前幾年,前門以西的【正乙祠】還廣迎賓客,在這中國保存最完好的純木結構戲樓中游吟前朝唱曲。

北京宣武區的前世今生

(正乙祠)

有時使人不禁遐思: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沉澱在宣武這個地界,倒是留下了幾家【千古一帝】,多少【霸王別姬】?刀光劍影、鼓角爭鳴遠去之後,傳國玉璽也不過就是【琉璃廠】裡待價而沽的玩意兒,金口玉言也無非就是【報國寺】裡真偽難鑑的硃批。如此想來,反倒使人開闊,不管金窩、銀窩還是草窩,無論聖母娘娘還是民女,最後哪個不是三生幻象,一副麵皮?宣武人見過不怪後的平和戲弄,竟是應了這亙古的真相:老百姓過得舒服、活得明白才是最重要的,誰管你嚷嚷多少自負、思量幾個大局。

北京宣武區的前世今生

(報國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