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未接觸過重點地區人員被確診!寧波"病毒捕手"這樣偵破懸案

菜場的15秒相遇,導致新冠肺炎病毒在兩個陌生人中傳播;醫院裡掛號時,素不相識的兩個人排在一個隊伍裡,儘管中間隔了一個人,但因為都沒戴口罩,還是中招;沒去過武漢、也沒接觸過發熱的病人,一次跨區域的親友聚會最終導致母子兩人感染……一起起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感染途徑公之於眾的背後,是流行病學調查員夜以繼日的追尋和求證,他們因此也被稱為“病毒捕手”。


連續十幾天寧波沒有新增確診病例,流行病學調查員們終於可以暫時鬆一口氣了。記者來到寧波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所,請他們講述“偵破”一個個懸案背後的故事。


患者發病前十幾天的一份聚餐名單

成了破案的關鍵線索


反覆追問、仔細搜尋、一一驗證,從千絲萬縷的行蹤和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中尋找可能感染的關係,這是所有“病毒捕手”的工作日常。


痴迷《長安十二時辰》的資深流調隊員陳奕,是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防制所副所長,有十多年流行病調查工作經歷。她覺得自己的工作方法——現場流行病學信息分析技術,就像電視劇裡的“大案牘術”,都是從海量的資料中尋找破案的線索。


母子未接觸過重點地區人員被確診!寧波


十幾天前,寧波確診的那個無明確暴露史的新冠肺炎病例,是陳奕認為最燒腦的案例。


一天傍晚,市疾控中心應急辦收到信息,A區新上報了1個確診病例,患者否認發病前14天內接觸過類似發熱呼吸道病人,否認接觸過野生動物,否認近期有寧波市外的外出史。


陳奕和同事們趕到A區時,A區疾控中心也已經對該病例及其密切接觸者開展了流調,迅速排查了其發病前後的活動軌跡,特別是聚會、出行等重要信息。錯綜複雜的軌跡圖和長長的密切接觸者名單陸續擺在了陳奕和同事們眼前。


在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中,患者發病前10多天的一次聚餐人員名單引起了陳奕的注意:其中有個名字好像在哪裡見過?


“所有確診患者的流調信息都會在我這裡彙總,我對這個名字有印象,但當時怎麼也想不起來在哪裡看到過。”陳奕在腦海裡默默細數這一個月以來的各類報表數據,靜下心慢慢回憶……對,是那份實驗室檢測陽性的表單!但這個人並不是A區的,為何會長距離跋涉到A區吃飯?會不會是重名?


陳奕立刻拿起電話,撥給同事核對。結果,姓名、地址、電話全部吻合!


在核對了所有信息,並再次詢問了當日聚餐人員等具體情況後,一個跨區的傳播鏈已清晰出現。這是一起典型的聚集性疫情,是因家庭聚餐而引發的跨區的二代傳播。


鄰居的一次串門

導致主人和其親屬共三人感染


流行病學調查要求又快又準,只有爭分奪秒找到傳染源頭,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病毒的二代、三代傳播。一個確診病例的傳染軌跡確定,需要市、區兩級配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市疾控中心幾十名流調員組成10個小分隊,在疫情高發的區域長期駐點。


流調員馬曉印象深刻的,是追蹤某街道一對母子的感染源頭。母子倆A和B,1月底相繼出現發熱,都於2月3日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


母子倆都沒有去過湖北,沒有接觸過湖北等重點地區人員,和寧波某集聚性活動的人員或者這些人員的密切接觸者也沒有關係。


馬曉和同事把目光投向了母子倆的密切接觸人員信息。一個人員C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是這對母子的親戚。母子倆發病前曾自駕前往S市與C過年,發病前一天,3人共同自駕返回家中。作為如此親近並長時間在一起的人員,C難道沒有一點症狀?但當時C只有一點鼻塞,其他都正常,已在集中隔離點。


隊員們又仔細查看了C的信息,1月中旬C有兩次前往F市公幹的經歷,雖然當時F市還不屬於省內病例高發地區,但並不排除在當時有感染的可能!


大家立即對C開展電話流調。流調員小陳詳細詢問了C在F市、S市的活動範圍、時間、接觸的人物,一個新線索出現了:C在S市時,有鄰居來串門,其中一個鄰居D目前有發熱症狀。


小陳放下電話,迅速聯繫S市,證實D確實有發熱等其他臨床表現,樣本正在檢測中。


流調員立即聯繫隔離點,對C做採樣檢測。幾個小時後,C的核酸檢測結果出爐,確診陽性。


一條跨區域的傳播鏈就此出爐:C為一代病例,因與A、B在發病前連續5天共同生活,A、B為二代病例。這又是一起典型的家庭聚集性疫情。


病毒面前沒有僥倖

有人在村口寒暄幾句就導致感染


流調員追問流行病學史,需要詢問患者14天前的行動軌跡,而患者已經飽受疾病困擾、身心疲憊,面對反覆追問難免有牴觸情緒,就算患者高度配合,也很少有人能清晰回憶自己十幾天以來的行動軌跡。陳奕說,詢問流行病學史需要技巧,有時候一次調查需要詢問幾個小時,遇到感染軌跡不明朗的,需要根據新線索反覆求證,前後持續好幾天時間。


母子未接觸過重點地區人員被確診!寧波


“我記得一次向一位孕婦感染者詢問生活軌跡,那個電話打了40多分鐘,前面20多分鐘都是我在主動為這位患者解答她想知道的問題。後來她很配合,給了不少有用的信息。”陳奕說,拉家常和同理心是流調隊員工作時常用的訣竅,有時候被調查者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可能就成了重要線索。


“我們偵查的對象是病毒,並不是患者,也不是密切接觸者,這些人都是幫我們破案的證人。”陳奕說,只有掌握足夠多的真實信息,才能對每一個病例解答“是怎麼感染的,有可能傳染給了誰”的疑問,而錯誤信息導致的感染來源誤判,可能使更多人面臨病毒感染的風險。


說起一個多月來的工作心得,陳奕表示,在瞭解了很多可能的感染途徑後,她最想說的是:“病毒面前沒有僥倖!”

除了江北某菜場15秒感染案例外,他們還發現了不少感染案例:有兩個熟人在村口偶遇,相隔1米多遠寒暄幾句,最後導致新冠肺炎病毒的傳播;在鄉鎮醫院掛號時,素不相識的兩個人排在一個隊伍裡,儘管中間隔了一個人,因為兩人都沒戴口罩,還是中招……


“雖然現在疫情暫時有所緩和,但大家的防護一定不要放鬆。”陳奕說。


來源:健康中國、央視新聞、NBTV新聞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