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說寧錦防線,是我大清的陽謀,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絞索


為啥說寧錦防線,是我大清的陽謀,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絞索


阿元

寧錦防線是明朝末年修築的關寧錦防線一部分。

所謂關寧錦防線,是明朝為抵禦後金(清)所構築的自山海關經寧遠至錦州的一條防線,其中以山海關為後盾、寧遠為中堅、錦州為先鋒,然後修了一大堆炮樓,作為聯防據點。

寧錦防線是關寧錦防線北段,自寧遠經連山、塔山、松山、錦州,終點在大淩河。

對於寧錦防線,很多人認為它是大明帝國的堅強堡壘,為抵禦後金到滿清的入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比如袁崇煥取得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都是依託寧錦防線取得的。

事實上,寧錦防線確實是個世紀傳奇。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進入北京,明朝滅亡,但寧錦防線理論上依然存在,寧遠城依然掌握在明軍手中。

但這麼一個世紀傳奇的寧錦防線,實際上不僅僅是個廢物點心,還是勒死大明帝國的絞索,至少是之一。

以下所說的寧錦防線,概念有點大,包括了關寧錦防線的絕大部分,除了山海關。


為啥這麼說呢?

崇禎皇帝之所以窮搜的,主要原因,就是有條大血管在持續地放血。這條大血管就是寧錦防線。

如果說大明帝國是爹,努爾哈赤領導的後金,就是個不聽話的熊孩子。熊孩子不聽話,當爹的就打啊。但打來打去,大明帝國感覺自個兒這個爹有點老了。面對越來越強壯的熊孩子後金,是咋也打不動了。

咋整?分家另過,承認你厲害行了吧,我把自己家的院牆修的高高的,讓你進不來。

大明帝國為防禦後金這個熊孩子,修的院牆,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寧錦防線。

為啥說寧錦防線,是我大清的陽謀,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絞索

不知道大家玩過帝國時代遊戲沒有。

寧錦防線相當於帝國時代遊戲中的堆堡壘。以山海關為起點,沿遼西走廊一路修過去,直到錦州、大淩河。其中以山海關、寧遠、錦州三座大城為防禦基點,中間用松山、杏山、塔山等幾十個堡臺為依託,計劃用各種堡壘堆死該死的建奴。

建設關寧錦防線的理由是,建奴野戰無敵,要想贏只能是“憑堅城、用大炮”。因為建奴攻城能力差,所以關寧錦防線可以所向無敵。

這是一種看上去很美的想法,但更是很愚蠢、很天真的做法。

首先建奴攻城能力並不差。遼陽、瀋陽、廣寧、撫順等大城、堅城,都是建奴打下來的。

第二明軍沒有進攻能力,就是把防線修到建奴的家門口,對人家也產生不了威脅,反而成了運輸大隊長。

以袁崇煥最得意的寧遠之戰為例。

寧遠之戰從寧遠局部來看,肯定是場勝利,守住了城池,保住了城裡的物資和百姓。

但把寧遠之戰放到整個戰役中,說勝利真有點勉強。

有人說寧遠之戰的偉大意義在於,這是首次明軍打敗後金軍,極大提振了明軍的士氣。

這種說法相當的不科學。

咱們來看看努爾哈赤的戰役目的。

關於努爾哈赤為啥要進攻寧遠,有很多說法。有說他是想進攻山海關的,有說他是專門來打寧遠的。

都不對。


為啥說寧錦防線,是我大清的陽謀,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絞索

努爾哈赤是來撿破爛的。


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與其說是個王朝,不如說是個強盜集團。其中的原因是,人口太少。

1622年,努爾哈赤大敗遼東經略熊廷弼和遼東巡撫王化貞,奪取明遼西重鎮廣寧(今遼寧北鎮市)。緊接著後金連陷義州、錦州、大淩河等遼西四十餘城堡。熊廷弼、王化貞率明軍殘部與數十萬流民逃進山海關。

因為人口太少,後金軍沒有能力留下這數十萬流民,也沒有能力佔領從錦州到山海關之間遼闊的土地。

廣寧之戰後,後金對於明王朝在遼西走廊上堆堡壘的行為,視而不見,眼睜睜地看著關寧錦防線一步步建立成型。

這個時間是整整四年。

原因不是努爾哈赤不努力,而是因為廣寧之戰,加上前邊佔領瀋陽等大城市,後金搶的人口、土地和好東西太多了,需要時間來消化。

根據史料分析,當時後金的全部兵力,如果加上老頭、小孩、殘疾人,大致在十萬左右,而真正的精銳部隊,約有六七萬人。整體人口大概都沒有一百萬。

四年後的1626年,努爾哈赤其實也沒有外出搶劫的意思,但大明的官員太大手大腳,啥都往外扔。過慣苦日子、有著勤儉節約好傳統的努爾哈赤,實在是看不下眼了,俺整回家過日子得了。

於是努爾哈赤的撿破爛之旅正是開始。

咋回事呢?

後金崛起之後,關於遼東戰略有兩種方案。一種是用堆堡壘的方式寸土必爭;另一種是乾脆放棄。

這兩種戰略,不說好壞,貴在堅持。但大明王朝的錯誤恰恰是沒有堅持。

孫承宗時期的遼東戰略是堆堡壘,等換了高第經略遼東之後,方法變成了徹底放棄。

把高第介紹下。

高第,萬曆十七年進士,是個相當奇怪的人。

明代的官員,如果沒有經濟問題,進士出身,十幾年下來,至少也能混個四品。而高先生的厲害之處在於,他混了整整三十三年,熬死兩個皇帝,連作風問題都沒有,到天啟三年(1623),也才當了個兵部侍郎,非常人所能及。

更讓人不明白的是,高先生只當了一年副部長,第二年就退休了。

魏忠賢本來不想用高第。但扒拉來劃拉去,兵部混過的,閹黨裡也只有他了。於是二話不說,讓高第當遼東經略。

高先生一貫膽小,但這次也膽大了,當即回覆:不幹,打死我都不幹。

為說明他死都不幹的決心,他當眾給魏忠賢下跪,往死了磕頭:我都這把老骨頭了,就讓我在家養老吧。

魏忠賢:必須去!

混吃等死不可能了,高第擦乾眼淚,打起精神,到遼東赴任。

高第一直認為,把防線延伸到錦州、寧遠,是不明智的行為,害得經略大人暴露在遼東如此危險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是何等的殘酷!

還不如放棄整個遼東,退守到山海關,就算失去縱深陣地,就算敵人攻破關卡,至少自己是有時間跑路的。

他不但這麼想,也這麼幹了。

天啟五年(1625)十一月,高第下令,撤退。

撤退的地方包括錦州、松山、杏山、寧遠、右屯、塔山、大小淩河,總之關外的一切據點,全部撤走。

撤退的物資包括:軍隊、平民、槍械、糧食,以及所有能搬走的物件。

老百姓不想走,他們的家就在這裡,他們已經失去很多,這是他們僅存的希望。

但他們沒有選擇,因為高先生說了,必須要走,“家毀田亡,嚎哭震天”,也得走。


為啥說寧錦防線,是我大清的陽謀,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絞索


高第逃走的時候,並沒有追兵,但他逃走的動作實在太過逼真,跑得飛快。看到司令跑路,小兵自然也跑,孫承宗積累了幾年的軍事物資、軍糧隨即丟棄一空。

請注意,這個時候,後金對大明沒有任何軍事行動,連一個小兵都沒有派,努爾哈赤前些年搶的太多,窩在瀋陽消化食兒呢。

但高第遼東大撤退的動靜太大,扔下的東西太多,努爾哈赤看不下眼了。知道你大明富裕,也不能這麼禍禍啊。東西你不要,俺留著用吧。

高第發動的大撤退兩個月之後,努爾哈赤是傾巢出動,只要能搬東西的人,都帶上,推著小車、拉著爬犁、擔著扁擔上路了。

據說高第扔下的糧食,就有十萬石之多,其他的物資不計其數。努爾哈赤感覺自己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哪個撿破爛的能達到這個地步?這是撿破爛的王者啊。

正當努爾哈赤撿破爛撿的高興,拆城堡拆的愉快的時候,一個人阻擋了他的前進之路。

這個人就是袁崇煥。

袁崇煥是憑堅城、用大炮的堅決支持者,是堆堡壘戰略的鋼粉兒。對於高第的棄守遼東戰略,堅決反對。

袁崇煥集中了兩萬軍隊,十一門紅衣大炮,死守寧遠。沒有進行任何戰爭準備的努爾哈赤,撿破爛生涯遭遇了第一次危機。

努爾哈赤很生氣,後果不嚴重。

三天後,連雲梯都沒有的努爾哈赤放棄了對寧遠的強拆。他終於想起來,自己是來撿破爛的啊,咋還幹上城管的活了?

想明白的努爾哈赤放棄了對寧遠的強拆,轉而奔向覺華島進行搶劫。

覺華島既無堅城,更沒有大炮。島上軍民1.4萬餘人全部被殺,糧草8萬餘石和船2000餘艘都被燒燬。

說到這裡,大家明白了,努爾哈赤這次出兵的戰役目的,是收集明軍扔下的物資。這些物資多到啥程度呢?後金軍已經拿不過來了。所以在攻下覺華島後,努爾哈赤燒掉了明軍的8萬石糧草。

這是證明寧遠之戰不是勝利的第一個理由。努爾哈赤已經實現了自己的戰役目的,搶到了無數的物資。

寧遠之戰不過是因為袁崇煥在寧遠沒跑,努爾哈赤順手敲打了一下,根本沒把寧遠當回事。

寧遠之戰的過程,也證明努爾哈赤沒有把寧遠,當做一個作戰對象,那就是寧遠之戰只打了兩天。

還有就是,寧遠之戰雙方的損失,更說明它絕對算不上一場勝利。

寧遠之戰袁崇煥一共上交了269顆建奴首級,而後金一方的史料,據《滿洲實錄》記載: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其時,後金以功序列五爵, 置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備禦)。

從明軍的斬首數以及後金的史料來看,後金在寧遠一役中死傷五百多人是可信的。

那麼明朝的損失是多少呢,前邊說過,覺華島上被屠殺了一萬四千人。

500對14000,誰勝誰負,一目瞭然。

不要說覺華島的屠殺和袁崇煥沒有關係。覺華島是寧遠的後勤基地。如果不是袁崇煥堅持守寧遠,覺華島的軍民應該早就撤回山海關。

而寧遠之戰之所以被吹成大捷,原因是號稱幹掉了後金好幾萬。記得一個比較明確的數字是殺傷17000人。

可惜二百多首級告訴我們,後金軍真沒死那麼多人。

不要扯後金軍把屍體都搶回去的蛋。大炮那麼厲害,咋搶?不是傻嗎?再被糜爛十數里?那得死多少人?

當然最重要的,是後金的兵力也並沒經此役而大損。一共六萬來人的後金軍,如果真有上萬損失的話,接下來也不用玩了。

所以,單純寧遠守城戰來看,可以說是後金遭遇小挫。而把寧遠守城戰及覺華島之戰綜合來看,明軍可以說是慘敗之極,絕對稱不上啥啥大捷。

至於說袁崇煥用大炮幹掉了努爾哈赤,更是扯淡。如果這是真的,袁崇煥只能死在後金的瘋狂報復之中,崇禎不會有殺他的機會。

寧遠之戰的真相是,撿破爛撿的滿坑滿谷的後金軍,嚇唬了下袁崇煥,沒有成功,於是回家分紅去了。

關於寧遠之戰多說一句。後金多騎兵,在與大明的征戰中,更是利用其騎兵突襲的優勢,避實擊虛、各個擊破,而很少強攻堅城。面對堅城,大多是長期圍困或者圍點打援。比如祖大壽就是這麼投降的。

寧遠之戰,袁崇煥之所以沒有被圍困致死,是因為毛文龍率部襲擊後金的後方,努爾哈赤才聞訊從寧遠一線退兵。

從這個角度說,毛文龍是袁崇煥的救命恩人;同樣的角度,不管袁崇煥是不是英雄,但真是一隻白眼狼。

類似的還有寧錦大捷。寧錦大捷是袁崇煥取得的另一場勝利,是他軍事生涯的頂峰,也是證明寧錦防線作用巨大的證據之一。

寧遠之戰後,趁著後金忙活著消滅周邊真正威脅,比如喀爾喀蒙古、比如朝鮮等地方的時候,袁崇煥再次修復了寧錦防線。而且一直修到了錦州、大淩河一帶。

皇太極把朝鮮打服了,回過頭一看,袁崇煥又跑到自己眼皮子底下嘚瑟了,違章建築修到家門口了,我得去拆啊。說明下,錦州距離瀋陽二百來公里,騎兵跑快點,一上午就能到。

但和寧遠之戰一樣,後金的戰略目標不是拆違建,而是消滅大明的有生力量。這還是和後金的人口基數有關係。當時的後金兵力,最多七萬人,還要防守那麼大的地盤,死一個都心疼的要命。

所以,後金對於錦州、寧遠的攻擊並不猛烈。在通過圍點打援擊敗了一萬明軍之後,看到袁崇煥把錦州扔那裡不管了,於是又攻擊寧遠。但袁崇煥對明軍的戰鬥力一點信心也沒有,打死也不出來,於是皇太極回過頭來又騷擾錦州。最後覺得沒有便宜可以佔,回家避暑去了。

把一場歷史上著名的,少有的,大明對後金的勝利,咋整的這麼輕描淡寫的呢?

真不是對袁崇煥有意見,因為真正的歷史,可能就是這個樣子的。

先來看看啥是大捷。“大捷”是指具有轉折意義的決定性戰役,是對敵方兵力的重大殲滅與摧毀,通常也是決定敵我雙方最終勝敗的分水嶺。

寧錦大捷無論從哪個角度,都配不上大捷的定義。

至於說寧錦大捷到底幹掉了多少後金軍,超過一千全是吹牛。尤其是滿洲八旗軍,死亡人數可能都超不過一兩百。理由是僅僅兩年後,後金軍應該叫清軍了,破口而入,包圍了北京,劫掠了京畿地區。幾十萬明軍面對清軍,束手無策。這幾十萬明軍裡,包括袁崇煥和所謂的關寧鐵騎。

這麼多明軍,造成的殺傷也沒有一萬人,還得包括清軍的僕從軍,蒙漢八旗軍、朝鮮軍啥的。

如果按照某些歷史說法,寧錦大捷幹掉了清軍一萬多人,哪怕是僕從軍,那麼在寧錦明軍有這麼強大的戰鬥力,在錦州離瀋陽二百來公里的情況下,皇太極敢帶著絕大多數軍隊,繞道蒙古進攻北京?

如果袁崇煥的關寧軍真有那麼強的戰鬥力,只要崇禎、袁崇煥的大腦裡不全是水,都應該知道怎麼打。在北京地區以勤王軍纏住皇太極,關寧軍直撲瀋陽,用紅衣大炮把瀋陽的城牆糜爛個十數里,沒準皇太極回來,連遼陽也飄揚著大明的戰旗。

沒了家的皇太極,只能如喪家之犬,一路向西,鬧不好又成為另一隻上帝之鞭。

不要說紅衣大炮運不到瀋陽。從北京把大炮運到錦州,比從錦州到瀋陽遠多了。

以袁崇煥能把崇禎忽悠瘸了,連五年平遼都信了的情況看,袁崇煥的智商不可能想不到這個戰略。而且這個戰略一旦實施,袁崇煥放的,五年平遼的大炮,也能有個圓滿的結局。

也不要拿崇禎的命令袁崇煥進京勤王來說事。袁崇煥連毛文龍都敢殺,會把崇禎當回事?

事實是,袁崇煥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袁崇煥的關寧軍,好聽點叫關寧鐵騎的,就是扶不上牆的爛泥。守守城都勉強,還要把城門都封死,怕他們逃跑。讓他們去野戰,去攻城,比一群綿羊強不了多少。

所以袁崇煥可以在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上玩了命吹牛,但心裡還是有數的。知道自己的關寧軍,連留守瀋陽的老弱病殘也打不過,所以直奔北京而去。到了北京一帶,袁崇煥和皇太極之間開始玩遊戲。皇太極在前邊搶,袁崇煥跟在後邊收復失地。整整五天,雙方一槍沒放。

袁崇煥在這五天裡的表現,是有爭議的,爭議了幾百年,到今天都沒消停。爭議的核心只有一個:他到底想幹啥!!!

手裡握著明帝國最強大的野戰兵團,大敵當前,既不全力進攻,也不部署防守,你想幹啥!

當時人民群眾的看法比較一致:袁崇煥是叛徒。

更重要的是,皇太極在這五天裡沒閒著,四處搶劫,搶了又沒人做主,郊區居民異常憤怒,都罵袁崇煥。

其實袁崇煥真不是漢奸,而是他心裡清楚,真打不過!

而罵他的人,都是被袁崇煥的兩次大捷給忽悠了。你那麼厲害,到了北京咋還不會打仗了呢?

等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煥的心也還提溜著,放不到肚子裡。

為啥捏?按大明朝的有關規定,邊軍不許入京,連城下都不讓呆。袁崇煥傻眼了,沒了堅城、沒了大炮,這仗咋打?

袁崇煥是個膽子大的,啥啥有關規定,沒自己從小命要緊,直接駐兵南城之外。

就這還不放心,見到崇禎的時候,要求關寧軍進城。進了城,有堅城、有大炮,哈哈,我再也不怕你了,來吧皇太極。

但崇禎怕,怕關寧軍把他給禍禍了。

事實證明,關寧軍有城牆和大炮為背景,還是有戰鬥力的。同樣受到清軍的進攻,滿桂給幹掉了,袁崇煥平安無事。

但崇禎實在受不了了。在崇禎給了袁崇煥絕對的信任、巨大的權力、充足的人力物力,並跟在屁股後邊擦個不停的情況下,袁崇煥上任一年另四個月,他五年平遼承諾,已經過去四分之一多的情況下,平遼不僅沒有任何的進展,還把後金軍給平到了北京城下。

甚至到了這個時候,崇禎還對袁崇煥保持著絕對的信任,任命他總管天下勤王兵馬,把後金人打出去。結果袁崇煥再次讓崇禎失望,統率的軍隊一敗塗地,各路勤王軍兵不知所措,後金軍甚至有攻進北京的可能。

換做是你,你能不生氣?正是崇禎曾經對袁崇煥絕對的信任,換來了難以承受的失望,才是他殺掉袁崇煥的真正原因。

說來也怪,崇禎殺了袁崇煥之後,清軍很快就從北京城下撤退了,可見殺袁崇煥還是挺有道理的。

縱觀袁崇煥的一生,應該不是漢奸,是不是英雄不知道,但肯定是個

為啥說寧錦防線,是我大清的陽謀,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絞索

膽小鬼。


因為膽小,所以他眼睜睜看著覺華島14000軍民被屠殺;因為膽小,皇太極入關後,他先是跟人家屁股後邊吃灰,後來躲在城牆下邊一動不動,任京畿地區的百姓,被清軍蹂躪;因為膽小,所以看著錦州被圍,就是不出兵;因為膽小,他兩次躲在寧遠城裡,任由清軍在遼東地區想咋搶咋搶,以至於在他守遼東時候,是後金發展最快的時候;因為膽小,他在後金攻擊朝鮮的時候,大聲叫好,總算有時間把城修的在結實一點了;因為膽小,他私自殺掉了毛文龍,省得毛文龍總是騷擾後金,把注意力往明軍身上引,太煩人了。因為膽小,袁崇煥雖然有東林黨背景,但給魏忠賢修了生祠,估計錢也沒少送。因為膽小,怕五年平遼完不成,崇禎砍他的頭,所以總琢磨著咋和皇太極議和。

膽小鬼,可能是袁崇煥最真實的本來面目。

把袁崇煥和他所謂的兩次大捷說這麼多,是用這兩次大捷都是扯淡,來證明這兩次大捷依託的寧錦防線,是個廢物。

接下來從大明帝國敵人的反應,來看看寧錦防線是不是個廢物。

從紙上談兵的角度,寧錦防線對於遏制後金甚至消滅大清,都具有巨大戰略意義。

寧錦防線的終點大淩河堡,離大清的首都瀋陽,直線距離不到180公里;錦州城到瀋陽,不過200來公里。中間是一馬平川,騎兵玩命的跑,一天都可以打來回,如果不是馬會累死的話。

從地圖上看,寧錦防線如同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插在後金柔軟的下腹部。

那麼這麼重要的戰略要地,後金是個啥態度呢。基本上是無視,連多看一眼的心情都沒有。

實際上,後金有絕對的能力,讓寧錦防線不可能存在。

廣寧之戰後,熊廷弼和王化貞棄守遼西,從山海關到錦州,明軍沒有一兵一卒。如果後金願意,可以挨著山海關修一座大大的城堡,加上後金軍無敵的戰鬥力,明軍連出關的可能都沒有。

但宏才大略的努爾哈赤,放棄了整個遼西走廊。整整四年,對遼西走廊看都沒有看一眼,任由孫承宗打造寧錦防線。直到高第總督遼西,再次放棄寧錦防線,扔了一大堆東西,逼著努爾哈赤去撿破爛,才有了後金對寧錦防線的第一次進攻,這就是寧錦之戰。

隨後後金對寧錦防線又不管了,除了寧遠,明軍放棄的一大堆堡壘,什麼寧前、松山、杏山、錦州、大淩河等等吧,僅僅是拆掉了事。

也是因為後金對遼西走廊的不在意,袁崇煥可以在努爾哈赤回家後,再次修築寧錦防線。

皇太極上任後,應該是出於立威的需要,捅咕了一下寧錦防線。成功破了十幾個堡壘,搶到了大量物資之後,試著攻打了下錦州和寧遠,沒有成功,又不搭理寧錦防線了。

那麼從熊廷弼和王化貞棄守遼西走廊開始,為啥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對於寧錦防線一點重視也沒有呢?

難道他們放棄了自個兒的雄心和理想,老婆孩子熱炕頭,回家過小日子了嗎?

並沒有。

孫承宗修築寧錦防線的四年,努爾哈赤在穩定佔領地區進攻了蒙古。袁崇煥在遼西走廊大幹快上的時候,皇太極征服了朝鮮。

這說明在後金到大清的統治者心目中,寧錦防線算不上戰略級目標。

後金到大清,之所以把寧錦防線當成廢物,和當時明軍的戰鬥力有關係。雖然錦州和瀋陽的直線距離,不過200公里,雖然中間一馬平川,但因為明軍爛到渣的戰鬥力,再近的距離,也和太平洋差不多。

此外,寧錦防線雖然控制著遼西走廊,但實際是依託燕山山脈建立的,錦州就是燕山餘脈的終點。過了大淩河,失去了山脈的掩護,就連袁崇煥這樣的傻大膽,也不敢在一馬平川的遼河平原上蓋地堡,挖耗子洞也不中。

從後金到大清對寧錦防線的態度裡,可以得出一個不可思議的猜測,放任大明修築寧錦防線,是後金的陰謀。當然更是個陽謀。這個陽謀就是,讓寧錦防線成為大明脖子上的絞索。

來看看寧錦防線對於雙方的意義在哪裡。

對於大明來說,寧錦防線是個相當有力的精神安慰。一直在失敗,從未去放棄。再說不管這些土地是咋整沒的,修條防線不也算收復失地嗎?

只要有寧錦防線存在,大明的遼東就在,國土就沒有丟。所以寧錦防線就是大明的面子,雖然沒有一點裡子。

對於大清來說,寧錦防線的存在和個跳蚤差不多,需要時不時的撓下癢癢,但確確實實改變了攻守雙方的戰略地位。這個改變和寧錦防線設計者的初心相反,不是對大明有幫助,而是極大的有利於後金,讓後金軍的進攻和防守更加的自如。

如果沒有寧錦防線,後金或者大清要進攻大明帝國的話,只能直撲山海關。不僅要面對戚繼光建立的,防守體系完善的雄關,還要維護長達四百公里的後勤保障線。

同時遼西走廊一邊是海、一邊是燕山餘脈的地形,讓努爾哈赤、皇太極這樣的軍事大家也望而生畏。這樣的地形之下進攻山海關,漫長的補給線一旦被切斷,大軍崩潰是可以想見的後果。

松錦之戰,洪承疇的十三萬大軍援救錦州的時候,就是這麼敗的。

說寧錦防線的存在,讓明清之間的戰略態勢,極大的有利於大清,是因為寧錦防線,讓清軍進攻明王朝的時候,更加的方便。

後勤距離減少了一半,而且進攻線路全是平原,不用擔心斷後路和被包抄。

更重要的是,寧錦防線上有堅城、有大炮,但僅僅限於寧遠、錦州兩個地方。剩下的松山、杏山、大淩河等堡壘,幾乎相當於後金軍嘴裡的菜。裡邊的好東西,人家想啥時候拿,啥時候拿。

再有,寧錦防線極大地分散了明軍的實力。關寧軍最強大的時候,人數大約15萬左右。如果讓這15萬大軍防守山海關,累死後金軍也啃不下來。但因為寧錦防線是存在,15萬大軍要防守三座城池,三十多座堡壘。按一座城池放兩萬人計算,剩下的每個城堡平均3000人。以明軍爛到渣的戰鬥力,3000人估計用五百後金軍就能拿下。

寧錦防線建成後的表現也證明了這一點。無論啥時候,無論是誰領兵,只要後金或者大清進攻寧錦防線,除了寧遠、錦州兩個大城之外,其他的城堡幾乎全部完蛋。

做一個客觀的分析。這個時候的遼西走廊,成了一塊真正的雞肋,誰拿在手裡,誰倒黴。當然這是建立在明軍戰鬥力極差,後金軍戰無不勝的基礎之上的。

後金軍戰鬥力強,但人數太少。如果把遼西走廊拿在手裡,對於其他戰略方向,比如進攻蒙古、朝鮮就心有餘而力不足。

後金或者大清,直到入關之前,主要任務不是佔多少地盤,而是人口太少。因為人口太少,所以後金一直沒有入主中原的信心。這麼點人,咋控制整個中國呢。

所以,直到入關之前,後金一直是個盜搶團伙。搶人、搶糧、搶錢,啥都搶,搶完了就忙著發展。這個發展不是經濟建設,而是歸化人口。


為啥說寧錦防線,是我大清的陽謀,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絞索


直到皇太極時代,蒙漢八旗完全建立,後金軍才具有了大規模的戰略進攻能力。

而後金早期一直沒有把明朝,當成戰略攻擊目標,另一個原因是,後金需要一個徹底穩定的大後方。

這個大後方是蒙古和朝鮮。

和偶爾捅咕下寧錦防線不同,在大明無比重視寧錦防線時候,後金軍包括後來的我大清,一直把征服蒙古和朝鮮,作為最重要的戰略目標。而之所以把蒙古、朝鮮作為最重要的戰略目標,是因為他們有進攻能力,是我大清真正的後方。朝鮮的進攻能力,體現在依託朝鮮的毛文龍身上。為了讓毛文龍失去後方支援,後金乾脆征服了朝鮮。而真正幫了後金的,是袁崇煥。不管有多少高大上的理由,袁崇煥殺掉毛文龍,讓後金再無後顧之憂。

再說蒙古。

蒙古早期並不是後金的盟友,而是被打服的。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一直對蒙古各部進行攻擊(盟友除外)。蒙古對抗後金的領袖人物叫林丹,當然不是打羽毛球的。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姓孛兒只斤,名林丹巴圖爾,汗號為呼圖克圖汗,是蒙古帝國第35任大汗,簡稱林丹汗。

林丹汗是大明忠誠的朋友,他的一生是和後金戰鬥的一生。直到1634年死去,那時大清已經建立了好多年。

而朝鮮的存在意義,在於它給了東江鎮,也就是毛文龍巨大的支持。

這個支持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不知道。但毛文龍的東江鎮,不僅最重要的基地皮島,就位於朝鮮,而且部分軍餉和糧食,很大一部分也來自朝鮮。

努爾哈赤曾經和朝鮮交涉,要求朝鮮交出毛文龍,但被朝鮮拒絕,努爾哈赤因此殺掉了朝鮮的使者。同時,朝鮮還是大明帝國的忠誠支持者,曾經派兵和大明一道攻打過後金。

但大清對付朝鮮,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毛文龍。皇太極征服朝鮮,其實是個副產品。據說後金原本沒有攻打朝鮮的計劃,主要是去對付毛文龍。結果毛文龍打著太費勁,主將阿敏很生氣,朝鮮的後果很嚴重。

因為阿敏攻擊毛文龍不力,覺得沒臉回去,於是強盜本性大發作,就對朝鮮下了死手。朝鮮既沒有戰爭準備,更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就這樣被大清征服。

和對寧錦防線的不屑一顧不同,從後金到大清,一直對毛文龍相當的重視。

從後金到大清之所以特別的重視毛文龍,是因為毛文龍和袁崇煥,甚至和所有鎮守遼東的明朝官員不一樣的是,他崇尚進攻。

從到東江鎮開始,毛文龍就一直對後金不斷的發動反擊。

有人說袁崇煥在天啟五年(1625年)取得的寧遠大捷,是自撫順失陷以來,明軍取得的第一場勝利。這是標準的胡說八道,是味道極臭的一種氣。

從天啟元年(1621年)毛文龍收復鎮江開始,直到毛文龍被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收復的失地有十幾座城堡,幾乎每年都要對後金到大清發動一次以上的攻擊。

但明帝國對後金的第一勝,也不是毛文龍取得的,是袁可立。

回到毛文龍身上來。

努爾哈赤幾次對外進攻,無論是進攻蒙古還是大明,都是因為毛文龍在後邊搗亂,整的半拉磕幾(東北方言,不完整)的。從後金到大清,對蒙古東部的征服和整合,是皇太極在毛文龍死後才完成的。

事實上,無論是寧遠還是寧錦大捷,袁崇煥之所以沒有在寧遠,被後金軍圍困致死或者投降,都是因為毛文龍出兵抄了後金軍的後路。

正是因為毛文龍對後金不間斷的進攻,所以成為後金的心腹大患。這也是皇太極上位之後,動員了十萬(也有說八萬的)大軍攻打毛文龍的真正原因。

但皇太極的十萬大軍沒有消滅毛文龍,解除大清心腹之患的,是袁崇煥。

對於袁崇煥和毛文龍誰是對的,袁崇煥是不是應該殺毛文龍,毛文龍到底對抗擊後金的侵略有沒有貢獻,直到現在還爭論不休。

但這些爭論毫無意義。

這麼說的理由是,寧錦防線和毛文龍同時存在的時候,後金到大清對明王朝的內地,一點想法也沒有。

毛文龍死後,寧錦防線依然堅挺,但大清軍完全不把它當回事,開始不斷的破口入寇,把大明帝國的京畿、河北甚至山東,當成了公共廁所,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你甚至可以說是毛文龍的死,是讓大明王朝走向滅亡直接誘因。

第一,毛文龍死後,大清對關內的不斷入侵劫掠,相當於持續不斷的,給明王朝放血。

沒有辦法統計大清的多次入寇,給明帝國帶來了多麼大的損失。但大清搶走的錢糧物資、災民安置、城池修復、勤王軍的調動,加一塊,幾千萬兩白銀總是有的。

大明本來就窮嗖嗖,國庫裡除了老鼠基本上啥也沒有。大清的入侵,簡直是雪上加霜。

本來,崇禎可以向農民少收點錢,讓絕大多數農民的日子過得下去。但大清的入侵,讓這一切成為泡影。

第二,大清對明帝國內地的不斷入侵,還嚴重影響了明王朝,剿滅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農民軍的效果。

崇禎八年(1635年),洪承疇正在對起義軍實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結果清軍入邊,朱由檢急調盧象升率軍馳援,張獻忠乘機復起。

崇禎十二年(1639年),陝西最後一股“賊軍”李自成部在流竄途中,被洪承疇令總兵馬科、左光先領兵截擊。李自成回師轉東,洪承疇又令曹變蛟於潼關設伏邀擊,李自成大敗,僅餘18騎走入陝南商洛山中。

但因為前一年清軍兩路南下,崇禎不得不從西線把主帥洪承疇調來,與孫傳庭率軍入衛,讓李自成殘部得以保存。

許多人在讀明史的時候,不斷地感嘆,清軍和農民軍好像心有靈犀一點通。每當農民軍處於窮途末路的時候,清軍就入寇,拉他們一把。

崇禎十三年,當崇禎劃拉了幾乎最強的野戰力量,在錦州要和皇太極整個你死我活的時候,李自成再次雄起,開始了滅明的偉大征程。

如果毛文龍不死,如果大明能給毛文龍絕對的支持,後路不保的大清,絕沒有可能入寇大明,最起碼規模不會那麼大。

毛文龍用他的死,證明了這一點。

人們在為袁崇煥兩次和寧遠有關的大捷歡呼叫好的時候,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毛文龍的作用。可能是因為英雄必須完美,可能因為毛文龍是武將,所以寧遠大捷、寧錦大捷,都是全力突出袁崇煥的光輝形象。事實上,在外無救兵的情況下,袁崇煥之所以沒有被圍困致死或者投降,取得了兩次所謂的大捷,都是是因為毛文龍及時發動了對後金的攻擊。怕被抄了後路的後金,以及後來的大清,只好撤退。

把毛文龍和寧錦防線放在一塊比較一下,更能凸顯毛文龍存在的意義。

寧錦防線和毛文龍同時存在的時候,後金或者大清的幾個戰略目標,入侵大明、征服蒙古、消滅大明的野戰兵團等,一個也沒有實現。

毛文龍死了,寧錦防線安然無恙的時候,大清實現了以上所有的戰略目標。

寧錦防線的結局,更說明後金到大清放縱寧錦防線的建立,是個

陰謀,也是個陽謀。

為啥說寧錦防線,是我大清的陽謀,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絞索


明清松錦之戰之後,大清幾乎消滅了明帝國所有的野戰兵團,佔領了錦州、松山、杏山、塔山等城堡。但在這麼優勢情況下,大清也沒有徹底摧毀寧錦防線。距離錦州只有70多公里的寧遠,以及寧遠到山海關的各個堡壘,啥事也沒有。

和許多人想象的不同,這個時候的吳三桂,不在山海關,而是在寧遠,是寧遠總兵。後來吳三桂到山海關,是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禎命令關寧軍勤王,吳三桂才回到山海關,並帶領寧遠和山海關的關寧軍向北京出發。走到半拉道,北京已經被李自成佔領,吳三桂立馬撤退,控制了山海關和關寧軍。

直到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把自己掛在歪脖樹上之後,寧錦防線理論上依然存在。

說理論上寧錦防線依然存在,是因為寧錦防線的最重要支撐點,寧遠城依然在明軍手裡,守將就是吳三桂。

那麼為啥後金到我大清,都在放任寧錦防線呢?因為寧錦防線能不斷地給大明帝國放血。

早在天啟年間,兵部尚書王在晉廣寧大敗後認為,因為明軍太廢物,比群綿羊還不如,而且大明窮啊,人活著呢,錢沒了。所以建議放棄遼東、遼西,以長城為邊境,重修山海關作為最後防線,只以水師騷擾建奴腹地。

以事後諸葛亮的眼光來看,這是賊拉英明措施。可以省下無數的遼餉,讓大明的農民可以活得下去,可能也不用徵那麼多練餉,不至於產生那麼多的農民起義軍。

如果崇禎真這麼幹了,正常老死都有可能。只要他別活到一百歲。

但這個事後看起來,正確無比的建議,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

當朝諸公皆以為,這個王在晉真不是個東西,不僅不收復遼東失地,還要把遼西也送給後金,膽子還沒有老鼠大,當啥官啊,回家玩兒去吧。

王在晉因此被罷免。

那麼大明為啥在很多人都看出寧錦防線是廢物蛋的情況下,還要把寧錦防線堅持到滅亡之前呢?

方便摟錢。

寧錦防線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方便大家伸手貪汙!

顯而易見,花費巨資搞這麼個根本守不住的工程,對於有關部門來說,真是太適合貪汙了。

敵人來襲,堡壘陷落,然後被劫掠和拆毀,在造成大量的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之餘,也會將有關人員全部貪汙工程款的痕跡,給毀滅得乾乾淨淨。

所以,只要堡壘修到哪裡,貪汙就延伸到哪裡。那些黑心官兒把堡壘修成豆腐渣工程還是輕的,直接在賬單上瞎編一些不存在的據點,專門用來向朝廷騙錢也是常事!反正等到女真兵一來,就是玉石俱焚,一片廢墟哪怕朝廷事後想要派人來查賬,也無處可查。

除此之外,朝廷花名冊上的十幾萬關寧軍,分散在二十幾處堡壘裡,互相無法支援,女真軍一旦來掃蕩,明軍自然是兵敗如山倒,死亡潰散無算,一場敗仗下來,所有吃空額的痕跡也被消除得乾乾淨淨,真應了王在晉的那句話:“食糧則有,臨敵則無!”

寧錦防線的實質,就是女真人定期組隊刷怪、爆出糧草軍械的固定補給站,遼西將門集團定期敲詐朝廷的聚寶盆。更要命的是,遼西將門也是官場老油子,很懂得法不責眾和抱團發財的道理,於是自從遼西堡壘群開工之後,從內閣六部到地方大員,不知道多少人都從這裡面沾手分肥。

朝廷的財政收入幾乎都在這裡了,凡是有點能耐的傢伙,都會想辦法從這裡撈錢啊!

結果,明朝每年砸鍋賣鐵地往遼西投入五六百萬兩銀子,為此搜刮得天下百姓群起而造反,結果卻是養肥了從中樞文官到遼西將門的一大幫吸血鬼、吞金獸,還把遼西將門給養成了不受朝廷控制的藩鎮,捎帶著讓女真人搶走大量錢糧和物資,變得一日比一日強壯。

所以,儘管寧錦防線一直在給大明放血,把朝廷財政拖得基本崩潰,但從內閣重臣、朝廷六部到參與遼西堡壘群建設的各方勢力,當然還有作為直接當事人的遼西將門,都堅持必須修。

事實上,崇禎已經發現寧錦防線的貓膩了。崇禎四年之後,崇禎皇帝多次召喚駐守錦州的祖大壽,讓他回北京,但祖大壽就是不去。而且錦州那麼危險的地方,祖大壽就是死守著不走。被抓了一次,還要回去。為啥,錦州沒了,到哪裡撈錢呢。

這也是為啥說放著寧錦防線不打,是後金到滿清的陽謀的原因。放著這麼好的後勤基地,打沒了到哪裡整錢呢?

這也是為啥松錦之戰後,清軍已經把明軍的野戰力量整沒了,完全有能力控制山海關外地盤的情況下,就是不打寧遠原因。

這也是為啥清軍把山海關到寧遠之間的堡壘,清掃一空的情況下,吳三桂還要堅守寧遠的原因。

如果沒有了寧遠,憑啥管朝廷要一年幾百萬的遼餉呢?

這個時候,或者更早的時間,比如松錦之戰前,遼西將門應該和滿清達成了協議。滿清不把寧錦防線打光,讓遼西將門能撈到錢。遼西將門把撈到的錢,通過打敗仗的方式,送給滿清。

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啥祖大壽守錦州的時候,可以假投降;為啥吳三桂在寧遠已經成為徹底的孤城的時候,還可以獲得糧草,甚至可以帶著大軍到北京勤王。

崇禎16年,也就是大明帝國滅亡的前一年,清軍繞過寧遠,打下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吳三桂的寧遠,成為山海關外一座孤城。

後所、前屯衛、中前所等城堡,是現在遼寧省綏中縣的附近,正好卡在遼西走廊的中段,把寧遠和山海關徹底的分成兩個部分。

這個時候,吳三桂依然堅守寧遠。

隨後,在清軍已經斷了寧遠和山海關之間的交通情況下,李自成逼近北京,吳三桂率兵寧遠還回到了山海關。

如果吳三桂是一個人偷偷溜過去的,還說的過去。但吳三桂可是最多可能帶著四萬人,最少是帶一萬人過去的。當時天下無敵、精明無比的清軍,咋會犯這麼大的錯誤,把這麼大的一支明軍放過去呢?

難道是吳三桂的士兵,每人一件哈利波特的隱身衣?還是清軍集體失明瞭,啥也看不見?

這些事情說明,關於寧錦防線,遼西將門和我大清已經達成共識。大明不滅,防線不亡。事實上,寧錦防線在崇禎死後,依然存在,寧遠還在明軍手裡。

那麼寧錦防線這麼一個大明帝國的馬奇諾防線,這麼一個把明王朝錢都花沒了的廢物點心,這麼一條把明朝活活勒死的重要絞索,是誰整出來的呢?不是袁崇煥,他還沒有那麼大的能耐,是崇禎。

崇禎是中國歷史上最要面子的皇帝。

除了面子,生命、王朝、親人、百姓,啥啥都可以不要。

為了面子,崇禎斷絕了所有可能的,復興之路。

和親?砍了!跑路?不行!籤和約?不幹!削藩?不中!

為了面子,崇禎乾的全是找死的活兒。

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使勁修寧錦防線,全心全意打造了一條把明朝活活勒死的絞索,然後把自己掛在歪脖樹上!

從這一點來說,崇禎的死絕對是自作自受,確實是活該。


為啥說寧錦防線,是我大清的陽謀,更是大明脖子上的致命絞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