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是古人的飲食方式,這次疫情讓分餐制將再次流行

3月在9日,北京烹飪協會、北京市餐飲行業協會聯合發佈《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倡議書》,號召全市餐飲行業推行公筷公勺行動,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分餐制是古人的飲食方式,這次疫情讓分餐制將再次流行


《倡議書》指出:餐飲服務要配備公筷公勺,有條件的企業可定製帶有“公”字標識的公筷公勺;根據餐桌規格、用餐人數、菜品類型等,擺放相應的公筷公勺;火鍋等必須在餐桌熟制的餐飲服務,應提供專用“生料公筷”;自助餐廳或由消費者自行取餐的餐廳,配置與菜品相對應的公筷公勺;有條件的餐廳應積極推行分餐制等。

公筷行動和分餐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以前也曾經被人們倡議使用,都被人們強大的生活慣性淹沒了,但是都沒有這一次受到重視。

在經歷了這次新型肺炎疫情後,我們的生活方式會產生巨大的改變,人們也會更容易接受這些改變,畢竟這次疫情給人們帶來的記憶太深刻了。

中國人在宋朝以前都是實行分餐制的,這些在古人留下的圖畫中可以得到證明。

現在流行的合餐制是從宋朝開始流傳的,宋朝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轉折點,很多不養生的生活方式開始大量進入人們的生活。想了解更多的內容,可以關注我,看我寫的其他文章。

中國人從有歷史記錄以來吃飯就是分餐制,《周禮》裡面有關於吃飯的禮儀,現在的“宴席”兩個字就是來自古人的飲食習慣。以前人們習慣於席地而坐,講究一點的鋪上筵席,《周禮·司几筵》有這樣的文字:“鋪陳曰筵,籍之曰席”。區別就是“筵長席短,筵大席小,筵鋪地下,上放席子”,時間長了,“筵席”二字逐漸演變成了宴席。

孔子在《論語· 鄉黨》裡有這樣一段話:“席不正,不坐。君賜食,必正席先嚐之。”證明孔子吃飯實行的是分餐制,一個人一個桌子,不然也不能先正席。如果是兩個人一起吃飯,也不可能讓別人起來先把席放正再讓別人再坐下。

在《史記》中描寫的“鴻門宴”,透露出鴻門宴實行的是分餐制。在宴會上,項王、項伯坐向東,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5人一人一案。

分餐制是古人的飲食方式,這次疫情讓分餐制將再次流行


西方人吃西餐都是分餐制,有的人就說還是西方人的飲食習慣更文明,把這作為西方文化更先進的標誌。

中國的文化一直都是養生的文化,但是存在文化的斷層,很多養生的文化和思想被後人淡化了。

2000多年曆史的儒家文化也沾染了太多腐朽的東西。儒家思想逐漸脫離孔子思想的過程,也是儒家逐漸暮落的過程。

宋朝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分水嶺的朝代,很多的不養生的生活方式進入社會。女子纏足在宋朝大面積流行,纏足也是腐朽的封建禮教的代表。

在宋朝還流行賽嫁妝,在宋朝以前,孃家給女兒裝備嫁妝也是盡力而為。而到了宋朝人們開始追求奢侈的嫁妝,士大夫之間甚至出現了相互攀比的現象。

蘇東坡的弟弟蘇轍也不能免俗,蘇轍在為女兒置辦嫁妝的時候,賣了曾經購置的一塊好地,得了9400貫給女兒做嫁妝。蘇轍私下裡寫日記時還是寫下了"破家嫁女"四個字。

看到這裡感覺宋朝嫁女兒和現在的印度有些相似,這些都是儒家思想墮落的標誌。

如果孔子生活在宋朝,他一定會去阻止這些不養生的社會風氣。可惜宋朝的程朱理學並沒有振興孔子的思想,甚至加速了儒家思想的墮落。

分餐制是古人的飲食方式,這次疫情讓分餐制將再次流行


儒家文化的沒落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落後,西方文明超越了中華文明,這只是暫時的,當中華文化重新復興之時,必將重新踏上世界文化的頂峰。

這次疫情對恢復我們的養生文化也是一件好事,平時人們可能還沒有感覺到古人的養生文化有多麼重要,只有當我們在遇到疫情的危害之後才更能理解古人的智慧。

這次疫情對復興中華文化來講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抓住這次機會。

北京烹飪協會做的很好,走在了前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