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用知识创造价值才是《学习之道》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上学时,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会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区分。同样学习为什么结果不同?以前,我一直认为,原因虽然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每个人的天赋和努力程度有关。后来我读了一本书,发现学习是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

这本书就是,美国奥克兰大学的工程学教授芭芭拉·奥克利所著的《学习之道》。芭芭拉曾经是语言导向型的人,对数学和科学深恶痛绝。后来,她却成为了一名工程学教授。这本书就是她根据自身的学习经历,通过深入研究各种案例,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她告诉读者一个真相:学习是有方法的,只要掌握学习方法,学习从此不再是难题。

在书中,她阐述了一套科学有效、实操性强的学习方法。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在方法之外,我开始意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曾经我并不懂,为什么同样的书,同样的方法,有些人学完会觉得收获颇丰,能够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去。而有些人学完之后,对方法嗤之以鼻,更不会在生活中使用。

方法是相同的,拉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到底是什么呢?读完这本书我发现,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方法,而在于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本文将从独立思考是知识内化的基础,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创造价值,独立思考用学习改变人生,这三个方面分析,在学习中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独立思考,用知识创造价值才是《学习之道》

独立思考是知识内化的基础

在《学习之道》中,芭芭拉用爱迪生为例,分析爱迪生成为历史上最多产的发明家之一原因,离不开他思维转换的能力。这个我并不否认,但是深入了解爱迪生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爱迪生小时候就经常刨根问底。他会问:“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而不是等于四,风是怎么产生的”这样的问题。这说明爱迪生从小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不是浅层次的学习,而是能够独立深入的思考问题。不满足于只知道结果,还要知道原因。

《羿射九日》是中国经典的神话故事,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这个故事。前段时间有报道说: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质疑课本中《羿射九日》一文有错误。文章中先写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后面却用羿“蹚过九十九条大河”。很明显“蹚”这个字的用法是不恰当的。随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发微博承认用词不当,研究修改。

虽然全国不是统一的教材,但是用这一版教材学生也不在少数。那么多的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为什么只有这个学生提出质疑而其他人没有呢?我认为,在于这名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是真正的理解了“蹚”这个字的含义。他相信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而不是一味的迷信权威。

我在上学的时候,学校也发生过类似事情。隔壁班语文老师在上课时,讲错了一个知识点。全班没有一个同学对这个知识点提出质疑。期末考试的时候,正好考到这个知识点。隔壁班同学都按照老师课上讲的回答,没有得分。而因为这道题答错,隔壁班的第一名,失去了全校第一名的宝座,屈居第二。这位同学的家长认为这是老师的错误,这次考试,不应该给这个班的同学扣分,要求老师把分数加回去。

老师出现失误的确是老师的失职。可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没有思考能力的读书机器。民国大思想家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人之所以有学问,恰为他善于发现问题,任何细微不同的意见观点,他都能觉察出来,认真追求,不忽略过去。”

只有独立思考,认真求索,才能分辨知识的真伪。并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独立思考,用知识创造价值才是《学习之道》

独立思考,用知识创造价值

关于对知识的理解,芭芭拉在书中讲到一个方法:“简化学习内容并对其拟人”。想要简化学习内容,首先就要理解学习内容。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说:“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他认为,无论多么复杂的概念,几乎任何一个概念都可以得到简单解释。所以他要求科学家和数学家简单阐释他们的概念。这就是知识再创造。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著名物理学家、量子理论的创始人普朗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在全德国进行了巡回演讲,向公众介绍他的量子理论。 每次演讲的内容都相同。普朗克的司机每次都听,演讲的内容已经背下来。

有一天,这位司机对普朗克说:“教授,这天天讲同样的内容,我都会了,下一站,我替您在慕尼黑演讲,您戴着我的帽子,坐在第一排假扮司机,怎么样?” 普朗克回答:“为什么不呢?” 于是,在慕尼黑,由普朗克的司机上台演讲。演讲过程很顺利,演讲结束后,观众席里,一个物理学教授站了起来,问了一个十分艰深的问题。 司机回答不出来,就说:“哦,我很惊讶在慕尼黑这么发达的城市,会被问这么一个基本的问题,所以,我打算让我的司机来回答它。”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普朗克的司机可以把量子理论的知识背诵下来。可是他没有自己的思考,并不是真的理解量子理论。当有人提问时,他依然无法灵活的运用知识给出正确的回答。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在《论独立思考》一文中说过:“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真理只是粘附在我们身上的假肢、假牙、蜡制鼻子,它顶多就是通过手术植皮安装的假鼻。但经过自己思考而获得的真理,却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我们。思想家和学究的区别就在这里。”

理解知识,让知识真正属于自己,才能灵活使用头脑中的知识,创造出价值。想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用知识创造价值才是《学习之道》

独立思考,掌握学习方法,用学习改变人生

说到用学习改变命运。本书的作者芭芭拉就是一个因为掌握学习方法,用学习改变人生的典型例子。少年时期的她,就连读钟表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很迷糊。高中数理课程从未及格过。她认为自己在技术、科学、数学上没有任何天赋。可现实逼迫她做出选择,她思考自己的未来,决定挑战自己,学习数理知识。最终,她成功的成为工程学教授。反思自己学习的历程,芭芭拉写出《学习之道》这本书。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芭芭拉不思考自己的未来,不挑战自己,重新学习数理知识。而是相信小时候自己身上不擅长数理知识的标签,芭芭拉这一生可能都与工程学教授无缘。更不可能写出这本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

《超级演说家》全国总冠军,“媛创教育”CEO刘媛媛,在《精准努力》一书中讲了自己寒门逆袭的经历。14岁时,刘媛媛勉强考上当地不错的高中,进班成绩就垫底。可她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这里的人都太厉害了,到底怎么样才能脱颖而出,考上北大?这句话。当时,同桌说她“要啥没啥,心气还大”。从垫底到北大,过程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她没有放弃。她不停地思考,不断地努力,成功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

她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书中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方法:读书和自学。最关键的是,她说:“别让你深度思考的能力被毁掉或者丢失。”她很犀利的指出,面对问题,只有通过思考,把问题想明白,然后解决掉,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芭芭拉和刘媛媛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有方法,这个方法所有人都可以学会。但是,同样的方法,只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将学习方法内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学习改变人生。

写在最后的话

卢梭说:“思考与适用的联合,就能发生明白的概念,就能找到一些简便办法,这些方法的发明鼓励着自尊心,而方法的正确性又能使智力得到满意,本来单调无味的工作,有了简便方式,就令人觉得兴趣了。”

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每天我们都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需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相信,芭芭拉写这本书的本意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会独立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用知识创造更多人生可能性。

作者简介:我是@怀洋读书 爱读书,爱写作。 期待能与你一起读书中故事,观人间百态,品世间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