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红腰带》 万古周原风

史诗《红腰带》 万古周原风

◎张新浩

听到汪润琳老师逝世的噩耗,我瞬时愣住了,那么精神的一个老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虽然一时间不能接受这个噩耗,但理智告诉我,这是真的。和汪老师交往的往事,清晰如昨,如一帧帧幻灯片,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离最后一次见他,也已有一年多的时间。

记得那是瓜果飘香的秋天,一天上午,他打完电话后联系不久,便来到我的办公室,天南海北地聊了快两个小时。当时他刚从北京回来,精神矍铄,满面红光,谈起文学和他对扶风文化的发展,目光炯炯,两眼放光,滔滔不绝。到了午饭的时间,我和他在单位旁边不远的地方吃了一碗扶风羊肉泡馍。这一次相聚,聊的尽兴,吃得开心,一顿饭下来,他竟额头冒汗,大呼过瘾。吃完饭,便提上他的黑色文件包,步履矫健地走了。

我不知道,这次见面,竟是和他的永别。

从那以后,只是偶尔的问讯,我再也没有见他的面。几次电话,他都说在北京,每次通话末了,都忘不了叮嘱他保重身体。从他电话里的语气,好像没有原来那么底气十足了。

去年的一天,他从北京打来电话,说有一个文化公司的老总,计划投拍《红腰带》,要来扶风,他让我联系接待一下。我答应下来,但左等右等,却没有等来他说的贵客。事后,我给他回电话说明情况。电话那边,我感到他有些失望。我知道《红腰带》这部作品,是他一生的厚积薄发,是生于周原大地无比挚爱这块土地的他奉献给故乡母亲一部大气磅礴的史诗级精品巨作。也消磨尽他全部的才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这部作品对于他而言,就像《白鹿原》对于陈忠实、《红楼梦》对于曹雪芹一样。为了小说的出版,他求婆婆告奶奶,看惯了别人的眉高眼低,听惯了旁人的冷言冷语,费了不少周折,让这部作品终于问世。

《红腰带》出版后,好评如潮。2017年元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网以《展现罕见百世图卷》为题,将这部巨著推向向全世界,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该作品非常大气,非常厚重,很精彩。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语言文彩均达到了高档次艺术品位,作者在锻造文本结构、描写周原文化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38次对其评赞可谓极其罕见……

后来,不断有热心者看好这部作品,有意拍成影视剧。写作这部作品,已让他油尽灯枯,拍摄影视剧的提议,又让他重新燃起希望。

我知道,《红腰带》就像是他用一生的心血培育成的宝贝闺女,他所有的愿望,是为她找一个好婆家。古稀之年的他,又打起了精神。这些年,他为此不停地上下奔波,一次次,一天天,一年年,从希望到失望,又从失望到希望,受尽了煎熬。在从希望到失望的等待中,他却撒手人寰,抱憾离去。

我知道,他心有不甘。

认识汪老师,是在六年前扶风县委宣传部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在风景秀丽的野河山,当组织者介绍时,我才知道,在同行的队伍中,竟然有早已十分敬仰的汪润林老师。因为爱好文学的缘故,对于县上出的几个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我都了如指掌,他们就是我心目中的偶像和明星。汪老师曾是县文化馆的专业作家,他们那个时期,是扶风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他和吴克敬、马有庄、赵麦岐、张天福这些人,佳作频频,撑起了扶风文学的一片天,让外界对扶风刮目相看。他的代表作品大型戏曲剧本《剜心记》、《貂蝉与关羽》、《古道赋》、《丝路奇情》,小说《古原》、散文《西府倩女》、报告文学《法门佛宝再现记》、民间故事集《法门寺风物故事》、论文《民间文学应用说》等,最著名的当然是他数易其稿,曾获省市全国大奖的长篇小说《红腰带》了。

除过个人创作成就外,他让人难忘的,是他还是一位甘当人梯,扶植新人的文坛伯乐。当年的很多年轻作家和许多的文学爱好者,好多都得到他的扶持帮助。他还把当时在文坛已经赫赫有名的贾平凹、陈忠实等请到扶风,给文学爱好者办讲座,让当时的扶风文坛,风生水起,也让当时的扶风老城,着实热闹了一番。

那天的采风活动结束后,我专程来到他在扶风老城的家,从此开始了我们之间的忘年之交。后来这次采风作品我们都获了奖,他听到后,热情地鼓励我,让我坚持写下去,不要放弃,也直言不讳地的指出了我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2015年,当我的第一部作品集《仰望绛帐》出版后,我给他送了一本,几天后的一天傍晚,我和他在渭河岸上散步时,他把手写的一叠手稿交给我,我一看竟然是他写了六七页的对这本书的评论。我送他的书,他不光看了,而且是一字一句认真的去读的,甚至书里面几个错别字,他都细心的给我指了出来,嘱咐我再版时更正过来。

好的文字是有温度、有感情的。这篇《悠悠乡情觅金玉》的书评,现在读来,仍然让我感动不已,我体会到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殷殷期盼之情。

陈忠实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古老的周原,这个中华礼乐文明的诞生之地,曾经的诗礼之城,三千年的沧海桑田,让这块中华文明的重要的起源之地,消失在历史的帷幕中,埋在了厚厚的黄土下,成为被现代人遗忘的地方。《红腰带》,艺术地再现了这块土地的风雨沧桑,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揭示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

好的作品是不朽的,它可以跨越历史。从《周原风》到《红腰带》,他用尽毕生的力气,为我们献上一首膴膴周原美妙的福音,吹响了一曲中华文明崛起号角。

这是扶风之幸,周原和三秦大地之幸。

今年的春天,让人压抑,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让地球村里的人都不能幸免。在鼠年的开端,每个人却都画地为牢,像耗子一样躲在窝里躲避这场世纪瘟疫。这场史无前例的灾害给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的人类敲响了警钟,也让人深切体会到生命的弱小,世事的无常。进入三月,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但在这场灾难已看到胜利的曙光,他却病魔缠身,带着夙愿未了的遗憾,倒在了乍暖还寒的春天。

汪老师去世的消息,让大家悲伤。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唁电里,说他“一生为人宽厚,高风亮节,从文才情横溢,他的逝世,是陕西文坛的损失啊.....”省、市作家协会等文学团体,当地有关领导、部门和文化社团,扶风和陕西的文学爱好者纷纷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他的哀思。

思考了一晚,在送给先生的挽幛上,我写了这么一句:

史诗《红腰带》 万古周原风

史诗《红腰带》  万古周原风


史诗《红腰带》  万古周原风


史诗《红腰带》  万古周原风


史诗《红腰带》  万古周原风


史诗《红腰带》  万古周原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