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艺术,是需要天赋的,老天爷赏这口饭吃,自然也夺取走一些东西,比如稳定的精神状态。

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著名艺术家精神上都有缺陷,比如:梵·高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伊萨克·伊里奇有躁狂抑郁症,草间弥生有神经性视听障碍和间歇性精神病。

以及,我们今天要说的爱德华·蒙克,他也患有遗传性精神病。

不知道爱德华·蒙克?那这幅画一定不陌生。

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哦,不对!

是这

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呐喊》

这幅画叫《呐喊》,是一幅具有传神且感召力强的作品,以至于它成为了艺术史上仅次于《蒙娜丽莎》的世界第二名画。

任何人都可以从人物尖叫而变形的嘴里一直望进去,望到那一个深不见底的、令人恐惧的内心世界,以及对世界的绝望。

画中的奥斯陆峡湾是发抖的,血红、明亮的颜色,让人很不舒服,甚至恐惧、恶心。远处的桥上有两个身份不明的人,峡湾里还有一艘船,画面内的一切充斥着原始而压抑的氛围。

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记中,写下《呐喊》的灵感来源:

我跟两个朋友一起迎着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阵忧郁——突然间,天空变得血红。我停下脚步,靠着栏杆,累得要死,感觉火红的天空像鲜血一样挂在上面,刺向蓝黑色的峡湾和城市。我的朋友继续前进,而我则站在那里焦虑得发抖——我觉察到大自然那剧烈而又无尽的呐喊。"

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呐喊》

在蒙克的其他作品中,有街上的行人、路边的房屋、咖啡馆中的顾客,还有床上裸体的女人,但他的焦虑与忧郁似乎如一团迷雾般在每一个作品中消散不尽,以至刚刚欢爱过后的床铺也像是经历过一种生死场面,爱情和恐怖的关系变得模糊不定,而孤独的感觉往往是孤注一掷。


爱德华·蒙克,于1863年12月12日出生在挪威雷登的一个乡村农舍里,父亲是"极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母亲在他5岁时,因肺结核去世。

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自画像》

母亲去世后,蒙克的童年噩梦便开始。

蒙克的姑妈开始照料他们兄妹5人,但姑妈经常虐待他们。父亲常常强迫地向他们灌输严格的基督教条,告诉他们,如果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他的灵魂都注定会被置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还不断给他们鬼故事,反复念叨历史和宗教中的教训与惩罚。

这种内容的灌输,使儿童时期的蒙克处在一种对于死亡的焦虑状态里。

1877年,蒙克最喜欢的姐姐索菲也因肺病去世,最小的妹妹被诊断出精神疾病,一个兄弟也在很早就病逝。

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绝望》

家人的离世,蒙克的父亲变得无比暴躁、喜怒无常、神经质,还把家中的苦归于神诅咒。

1889年,蒙克的父亲在他的青年时代病逝。从此让他过上了孤独的日子。在这五个不幸的兄弟姐妹中,只有蒙克的兄长安德烈结过婚,但上帝也没放过他,在他婚后不过数月内也病世了。

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病中的女孩》

而蒙克自小体弱多病,虚弱的免疫系统使得奥斯陆严酷的寒冬对他来说是一年一次的生命考验,卧床不起的日子或多或少都会给精神蒙上抑郁。加上父母双亡、兄弟姐妹相继离世,生活在生与死之间的交错间,便定型了悲观生活态度

对死亡的惶恐、无助,无法逃避便成了蒙克一生刻写的主题。

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卡尔约翰街的夜晚》

孤独的他,不惜撕开伤口,回味童年的仅有的温暖,拿起画笔怀念离世的亲人。

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病中的孩子》

他意识到他内心的最深最痛彻的情感,无法在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表达出来。

这种对情感宣泄的固执,使他最终走上了表现主义道路。

他的恐惧折射到他的作品中,他的作品《青春期》,就是一幅满是恐惧的画作。

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青春期》

这是刚经历初潮的少女,床上的一块血迹,让她的紧张无处安放,她的双腿紧紧并拢。

对于意味身体变化、代表成熟的"血迹",使她瘦弱的身体不断地颤抖。

卧室被莫名的暧昧的黄色光源照亮,墙上被巨大的黑影印上,而这黑影正是男性的生殖器的造型,这正是女孩的恐惧来源。

可能也折射出,蒙克对性的向往和恐惧。

艺术离不开爱情,而蒙克的爱情,总是纠缠甜蜜与诅咒与死亡。

二十出头的他,爱上了一个已婚妇女。

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次日》

这个妇女对他来说,是诱惑的,因为她成熟的性经验让蒙克欲罢不能。

后来,蒙克遇到一个白富美挪威大酒商千金——图拉•拉森。他们彼此相爱,但蒙克因自幼家庭的噩梦,对婚姻具有恐惧,两人也没开花结果。

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女凶手》

1902年,两人争吵中,图拉不小心用枪支打伤了蒙克的两根手指。

此后,蒙克开始流连在各种娱乐场所,不断在灯红酒绿的地方,用音乐、酒精麻痹自己。

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妓院场景》

几段感情的失败,让蒙克将女人和爱欲视为危险武器,所以在他关于女人的作品中,女人都是充满诱惑却危险的蛇女。

她们是火焰,让人想靠近,可靠近就灰烬。

女人对他的诱惑、利用以及残忍,在他心上留下深深得伤痕。但他又离不开,他不但渴望她们的身体,还渴望她们的爱,渴望到一种病态。

这种爱是本能的欲望,也是精神的抚摸。

可,谁不渴望爱?尤其从小缺乏爱的人。

但,他又怕那爱是死神的化身。

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马拉之死》

1908年,蒙克因精神疾病进入疗养院治疗。

从小饱受病魔和精神折磨的蒙克,曾怀疑自己活不过30,但他在这场起起落落的身体状况下,活到了80高寿。

蒙克在晚年的时候说:

"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着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了我的一生。"

1944年1月23日,蒙克终于离开了这个让他痛苦的世界。

他的画充满恶魔色彩,一生流连于娱乐场所和精神病院,并渴望爱

《临终》

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他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是脆弱的,又是强大的。

他的灵魂与他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他的存在却如此真实,他在呼吸和感受,并痛苦的爱着。

就像周国平《人得救靠本能》说的:

"不过是寻找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从而较能够忍,并非不需要忍了,一切透彻的哲学解说都改变不了人格一个人确凿的灾难事实,佛教教人看透生老病死之苦,但并不能消除生老病死本身,苦仍然是苦,无论怎么看透,身受时还是得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