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人家的職場行業劇,我們還要等多少年?

宅在“雲端”似乎給了中國電視劇市場新的曙光,傳統媒體仍然依靠黃金檔電視劇尋找契機,新媒體則開發出各種雲項目留住會員(雲綜藝、雲首映、雲···)。

翻看朋友圈,的確發現了一個神奇的現狀:平時不看電視劇的開始看了,平時看英美劇的開始看大陸劇了,平時看日韓劇的也開始看國產劇了。

再看貓眼熱度,近期熱播的行業劇《安家》(詳見上一期內容)(鏈接:https://www.toutiao.com/i6797970274852536836/)依舊穩穩坐在頭把交椅,已經把同檔期的《完美關係》遠遠甩在身後。3月7日首次嘗試雲首映的網劇《重生》也獲得了不錯的口碑和流量關注。傳統電視劇和網劇的齊發力,給疫情下的影視行業帶去一絲安慰。


看看人家的職場行業劇,我們還要等多少年?


而接下來的幾個月,屢敗屢戰的職場行業劇大有捲土重來之勢。按照已開機、已殺青項目統計,至少有34部職場行業劇處於待播狀態,涉及26個行業數據來源於燈塔專業版新劇觀察)。

雖說每個劇做宣傳的時候都會自封為“國內首部展示XX行業全貌的電視劇”,但是一經開播便會原形畢露,活生生變回我們熟悉的都市言情劇,在談情說愛中瘋狂甩專業詞彙······結局已經不重要了!


看看人家的職場行業劇,我們還要等多少年?

受夠了國產職場劇的狗血,無意間看到08年一部講述記者群體的韓劇《聚光燈》,瞬間被圈粉。儘管當年被冠以“孫藝珍轉型之作”,但是最終成績平平,並未在當年成為爆款。

十二年過去了,翻看韓國首部講述記者工作的《聚光燈》,我依然覺得這才是職場行業劇應該有的樣子!


1. 挖掘行業內核,聚焦行業痛點

摒棄韓劇殺手鐧——談情說愛的《聚光燈》很用心的呈現了韓國電視臺記者的生存現狀:

身為菜鳥的徐友珍和大多數職場新人一樣,經常犯錯,被對手“灌水”,被同事排擠,被領導責罵,而她可以發洩的渠道就是天台、父母和實習生。這樣的人設一下子拉近觀眾和角色的距離,很有代入感。即使你不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卻可以從中找到哪怕一點共鳴。


看看人家的職場行業劇,我們還要等多少年?

反觀我們的行業劇,出場即高光。下至房產中介上至精英律師,個個都是衣著華麗,豪車豪宅。弱弱的問一句:“這是要給我們的孩子傳遞一種什麼價值觀?”有了好工作,就會有錢有勢?不,應該是有了好工作就會有完美的 愛情吧。(此處省略100字罵罵咧咧


看看人家的職場行業劇,我們還要等多少年?

重要的是《聚光燈》在表現記者的工作中下足了功夫。每天蹲點駐守警察局、醫院、政府就為了能拿到第一手頭條資訊,根本沒有所謂的週末節假日,時刻保證電話通暢,更關鍵的是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這些都在每一個案件中得到充分體現,即保證了劇集的可看性,又沒有過分誇張且偏離行業現狀。


看看人家的職場行業劇,我們還要等多少年?

再看看我們大多數的同類型劇!矛盾衝突確實沒少製造,可最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是靠怒目圓睜,就是靠後臺真硬,沒有看到這個行業應該有的樣子。能不能給底層勞動人民一點喘息的機會,看得我們都覺得自己是不是入錯行了。

看看人家的職場行業劇,我們還要等多少年?

不得不說,韓國在自黑方面確實做到了深入淺出。

社會記者幾乎可以接觸到國家的方方面面,也同時會觸及到很多利益集團的神經。而這個行業也並非課本上給我們灌輸的思想——新聞即真實。更多時候,他們也是身不由己,與自己的良知作鬥爭,與社會的誘惑做鬥爭,與自己的親朋好友作鬥爭。

最後,有勇敢走下去的,也有成為芸芸眾生的,當然還有徹底淪陷的。《聚光燈》沒有迴避記者行業的陰暗面,它用相對柔和的方式揭露了行業的病態,也用理想化的處理給了大眾一絲希望。

吳泰錫和徐友珍是這個行業的希望,而政治部長一行人則是這個行業最真實的現狀,《聚光燈》在結局沒有給出答案,也沒有皆大歡喜,因為一切都是未知。


看看人家的職場行業劇,我們還要等多少年?

而我們的行業劇遠沒有達到這樣的深度,抓不住行業的內核,也表達不出從業者的心路歷程,更不可能做到自黑和自洽,可想而知,也只能靠談情說愛濫竽充數了。


2. 演員與角色,相互內化的過程

行業劇還有一個關鍵——演員。如何保證一部劇讓人信服,演員作為觀眾視聽方面最關注的點,首當其衝。

如果演員沒有深入瞭解自己飾演的角色所處的行業現狀,如果演員沒有讓自己完全融入這個角色和行業中,如果演員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觀眾的反應一定是失望的。

《聚光燈》收視率不佳可能和沒有過多感情線有關,但不能否認其中的每個角色都深入人心。孫藝珍和池珍熙讓人從第一眼就相信他們是記者,那種工作狀態,那種生理反應,那種面對新聞事件的態度,都被演繹的恰到好處。採訪越獄犯的場景儘管有為劇情做鋪墊的誇張效果,但表演的到位,記者與罪犯的你來我往,都讓人拍手叫絕。


看看人家的職場行業劇,我們還要等多少年?

然而,回到我們的行業劇中,無論是《精英律師》中的靳東,還是《完美關係》中的黃軒,亦或是《親愛的翻譯官》中的楊冪,還有諸如楊穎、鄧倫這些演過職場劇的知名演員。只要擺上檯面,第一反應依然是“顏值”而非角色。這在我看來就是一個行業劇的失敗,演員演出來的角色不夠貼近現實,所表現的專業性令人生疑,觀劇全程沒有代入感。


看看人家的職場行業劇,我們還要等多少年?

這些就是我們行業劇不爭的現實!

我們不拿英美或者日韓的行業劇來做對比,就拿九十年代的港劇來看。那些讓內地觀眾津津樂道的警察、律師、企業家、醫生等形象至今仍被奉為經典。其中當然也夾雜著談情說愛,卻並沒有像我們那麼狗血甚至偏離主題,更何況那時候快拍量產的港劇如今還被很多人不齒。

我們不是沒有好的題材,好的劇本和好的演員。可是,如今的我們能想起來的好像還是那部有些粗糙的《重案六組》(還不算完全意義上的職場行業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