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8本書:從大清官僚體制到汶川地震NGO


推薦 | 災難8本書:從大清官僚體制到汶川地震NGO


災難8本書:從大清官僚體制到汶川地震NGO

綜合整理/白雲蒼狗 圖/Online


“那些能將我殺死的事物,會使我變得更有力。”——尼采《偶像的黃昏》

“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魯迅

“發燒不說的人,都是潛伏在人民群眾當中的階級敵人。”——新冠肺炎疫情下,某地宣傳標語。


親歷著病毒的肆虐,目睹著生命的流逝。小編覺得,比可怕災難更可怕的,是我們繼續為下次災難的到來繼續埋下伏筆,而那句“人類從歷史中唯一學習到的,就是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似乎成了一句無法逃離的讖語。為大家推薦幾本相關書籍,不求同理幡然醒悟,但求同理之心。


NO.1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譯者:謝延光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4-1


推薦 | 災難8本書:從大清官僚體制到汶川地震NGO


內容簡介

為什麼是歐亞大陸人征服、趕走或大批殺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亞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為什麼麼小麥和玉米、牛和豬以及現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現在這些特定地區,而不是其他地區?社會發展出文字、技術、政府、有組織的宗教――同時也更有可能發展出兇惡的病菌和戰爭中的強大武器。在這部開創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學家賈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實上有助於形成歷史最廣泛模式的環境因素,從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毀了以種族主義為基礎的人類史理論,因其突出價值和重要性,本書榮獲1998年美國普利策獎和英國科普書獎,併為《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作品。


賈雷德·戴蒙德,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以生理學開始其科學生涯,進而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被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會員,曾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員基金及全國地理學會伯爾獎,在《發現》、《博物學》、《自然》和《地理》雜誌上發表過論文200多篇。


NO.2


《瘟疫的力量:人類與微生物的殊死鬥爭》

作 者:(德)克勞迪婭·艾伯哈特-麥茲格(Claudia Eberhard-Metzger)

(德)雷拉德·瑞斯(Renate Ries)

貴州科技出版社

推薦 | 災難8本書:從大清官僚體制到汶川地震NGO


內容簡介

瘟疫肆虐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它首先歸咎於人類的貿易行為,其次是日益增長的全球化人口流動以及部分人的陋習和違法行為,比如性濫交和國際動物走私大大促進了瘟疫的擴散。所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導致病原微生物可以“瞬間”在全世界範圍內落地生根。美國遺傳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瑟華·萊德伯格(JoshuaLederberg,1925年生,美國遺傳學家,細菌遺傳學的創始人之一,因為發現細菌的基因重組、提出新的遺傳觀點而獲得195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指出:“微生物的世界就像一個擁有相同基因信息的萬維網絡,微生物能夠無比迅速地適應基因變化並且將其世代相傳,這使得它們在進化競爭中與人類不相上下。”因此,我們必須更加關注人類與微生物之間的鬥爭。沒有人能夠保證人類在這場鬥爭中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克勞迪婭·艾伯哈特-麥茲格,1958年出生於萊茵河畔的賓根市。生物學家兼日爾曼語文學家,致力於生物學基礎研究在應用層面的新聞報道。她為各家報刊與科技期刊撰稿,同時管理諸多的科技出版項目,也撰寫過多本專業書籍


NO.3


《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推薦 | 災難8本書:從大清官僚體制到汶川地震NGO


內容簡介

本書所講述的是一個關於“盛世妖術”的故事。在中國的千年帝制時代,乾隆皇帝可謂是空前絕後的一人。他建立並鞏固起來的大清帝國達到了權力與威望的頂端。然而整個大清的政治與社會生活卻被一股名為“叫魂”的妖術之天錯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幾個月裡,這股妖風竟然衝擊了半個中國,百姓為之惶恐,官員為之奔命,連乾隆也為之寢食難安。作者細緻入微的描寫令人顫慄,他生動地再現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變成一場全國性的除妖運動。


孔飛力(Philip A. Kuhn),1933年出生於英國倫敦,1964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當費正清1977年從哈佛大學榮休後,孔飛力由已任教十年的芝加哥大學轉回母校接替其空缺,任哈佛大學歷史系和東亞語言文化系講座教授。他曾擔任過芝加哥大學遠東語言文化系主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委員會主席。曾獲得包括古根漢姆學術研究獎在內的多種學術榮譽,是美國藝術人文科學院院士。《叫魂》(1990)一書為他最主要的代表作,獲“列文森中國研究最佳著作獎”;此外他所著《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970)、《中國現代國家的起源》(2002)和《海外中國人》(2009)等,均有重要深遠的影響。


NO.4


《18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

Bureaucratie et Famine en Chine au 18e Siecle

江蘇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1月1日)


推薦 | 災難8本書:從大清官僚體制到汶川地震NGO


內容簡介

關於明清時期的國家及其對社會經濟的作用,至少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否定觀點佔據學界主流。本書作者自20世紀70年代起,就以救荒為中心,對上述問題進行了重新審視。本書以1743-1744年隸救災為實例,瞻前顧後,研究了國家的救荒制度、措施及其成效,所論延及官僚制度與管理、國家財政、地方社會、糧食安全、商業與市場、鄉村經濟和生活,等等,視野廣闊。作者所提出的18世紀國家所具有的積極精神,在管理經濟方面的高度組織能力、權威性和效率性,已為學界所肯定,由此也證明了本書的開創性學術地位。

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生於1944年,法國著名漢學家。早年攻讀歐洲古典文學(拉丁、希臘、法國)和中文,1975年獲巴黎大學博士學位,1969年入法國國家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任教至今,1991年當選法蘭西學院院士。研究範圍遍及人口史、災害史、水利史、荒政史、明清國家與經濟的關係、明清官僚制度等,有專著2部及論文50餘篇,成就卓著,在國際學界享有盛譽。


NO.5


貧困與饑荒》

商務印書館 2001年


推薦 | 災難8本書:從大清官僚體制到汶川地震NGO


內容簡介

本書的重點是關於飢餓的一般原因和饑荒的具體原因。第1章從一般意義上引入了基本方法,包括對“權利體系”分析。之所以在詳細論述貧窮概念之前就進行這一分析,是因為“權利方法”是這本著作的核心。第2章和第3章研究了關於貧困的概念和度量問題。第4章從一般意義上論述了飢餓這一特殊問題。第5章分析“權利方法”。隨後幾章分析了發生在世界不同地方的一些案例:1943年的孟加拉大饑荒(第6章)、1973至1975年的埃塞俄比亞饑荒(第7章)、70年代時期非洲薩赫勒地區的饑荒(第8章)以及1974年的孟加拉國饑荒(第9章);第10章是關於“權利方法”的總結,即在具體層面上分析了一般貧困與權利體系的聯繫。特別是什麼樣的治理模式有利於民生?有利於人最基本的生活價值?有利於避免或更好應對這種大的災難?


NO.6


《熱浪:芝加哥災難的社會剖析》

2014年版


推薦 | 災難8本書:從大清官僚體制到汶川地震NGO


內容簡介

1995年7月,美國芝加哥市遭遇了歷史記錄上的最高氣溫,這場熱浪導致了七百餘人非正常死亡。作者對這一事件提出的問題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在孤獨中去世?進一步的相關問題是,人應該如何有尊嚴地活著和死去?埃裡克·克里納伯格編著的《熱浪(芝加哥災難的社會剖析)》對包括個人生活環境、都市社區、社會服務機構、市政府、公共領域中新聞媒介機構等各層次的社會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由於缺少社會支持而出現的社會孤獨,以及社會公共服務機構的失靈,包括救助機構過於市場化、政府組織機制不能有效反應,推諉等,是造成這場災難背後的社會因素。這一深入並富有解釋力的社會剖析,使此個案研究具有典範性的指導意義。


NO.7


《中國國家治理的制度邏輯:一個組織學研究》

  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3-1


推薦 | 災難8本書:從大清官僚體制到汶川地震NGO


內容簡介

關於中國國家的治理邏輯,本書主要沿著兩條脈絡進行探討:一是中央權威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這體現在各級政府體制的制度設施和行為方式;一是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係,這體現在國家與社會群體的相互影響上。本書從學術上推進了當前國內的國家治理研究,併為社會科學研究者提供了一種可以參照 的研究路徑和視角。


周雪光,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斯坦福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兼職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組織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組織社會學十講》(2003)、The State and Life Chances in Urban China: Redistribution and Stratification, 1949-1994(2004),合著有The Dynamics of Rules: Change in Written Organizational Codes(2000)。


NO.8


《汶川地震公民行動報告:緊急救援中的NGO》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5


推薦 | 災難8本書:從大清官僚體制到汶川地震NGO


內容簡介

《汶川地震公民行動報告:緊急救援中的NGO》是由清華大學NGO研究所牽頭,組織在京若干高校師生,共同開展的一項關於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公民公益行動的系列性、年鑑性實證研究。該項目計劃用三年左右時間,圍繞震災發生後中國公民以有組織的志願、慈善、公益、合作、創新等各種形式,在緊急救援、災後重建和制度創新三個方面的實踐探索,開展深入的實證調研、案例分析、政策及法律法規研究等,

系統總結汶川特大地震對公民社會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和作用。該項研究得到世界宣明會的資助。這並非一組無序的數字,這是一年前那場災難留下的永恆的碑——汶川豎立了中國公民志願公益行動的永恆的碑。


汶川,讓中國更加走近了公民社會?


iTibet Team

主編\\白雲蒼狗

策劃\\極草格格

記者\\朱玉霞 閆靜

設計\\Sinead

攝影\\李鵬宇


更多內容


推薦 | 災難8本書:從大清官僚體制到汶川地震NG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