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了!上市公司"蹭热点"市值暴涨100亿,上交所“打脸”立跌14%

在全民“战役”期间,“防疫概念股”有多火热这里就不必再赘述了。反正A股市场上,但凡蹭上的,几个涨停板都是少的。虽然监管层万分重视严加监管,但终有那吃了“熊心豹胆”的。

博瑞医药正是其中之一。

2月11日晚间,博瑞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成功仿制开发了瑞德西韦原料药合成工艺技术和制剂技术,已经批量生产出瑞德西韦原料药,瑞德西韦制剂批量化生产正在进行中。

出手了!上市公司

万水千山总是情,点个关注行不行

瑞德西韦是目前最受关注的治疗新冠肺炎的希望药物之一。能生产瑞德西韦,那妥妥的是要被资金追捧的。果不其然,次日(即2月12日),资金蜂拥而至,博瑞医药股价直接就是一个涨停一字板。提醒一下,博瑞医药所属科创板,现涨停一字板的涨幅是20%。

因此,短短的三个交易日时间,博瑞医药股价就上涨了58.65%,总市值暴涨了100多亿元。这一波涨幅,可以说热点蹭的非常成功了。

出手了!上市公司

但在交易所严监管下,如此明目张胆的蹭热点,遭到监管层的严查那是一定的。所以可以看到3月1日,上交所对博瑞股份的“监管关注”决定就出来了,于此同时,还有对公司董事会秘书王征野的通报批评的决定。

经上交所核实,博瑞医药公告中所称“批量生产”实际为药品研发中小试、中试等批次的试验性生产。公司尚未取得药监部门批准,也未取得专利权人授权,不具备进行药品商业化批量生产的应有资质。

上交所认为,博瑞医药未能明确区分相关药品试验性生产与商业化生产,所披露的“批量生产”实际属于药品研发阶段,而非已完成审批并开始正式生产销售瑞德西韦原料药和制剂。

出手了!上市公司

且“批量生产”并非医药行业专用术语,而是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广泛使用的用语,通常易被理解为规模化、商业化生产。博瑞医药理应知悉相关专业用词含义与通常理解存在较大差异、容易导致混淆,但未在公告中就其差异进行说明。

看到这里,只想感慨一句:果然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还啥都没有的情况就敢信口开河引人遐想,让股价就像吃了膨大剂一样,蹭蹭上涨。这要是真生产了,那还不得把股价吹上天啊。

如今上交所出手,博瑞医药的股价果然偃旗息鼓,开盘就是大跌19.99%,虽然盘中有拉升,不过截止到收盘,还大跌14.67%,收报53.22元/股。

但打倒热门股的不仅是监管层的“出手”,上交所的处分公告,顶多是火上浇油,而真正点着火的,却是机构的退潮。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博瑞医药大涨期间,机构可是在大量出货。

出手了!上市公司

2月12日-2月13日博瑞医药连续涨停一字板,而龙虎榜信息显示,12日有机构专用席位趁机卖出博瑞医药股票320.68万元。13日、14日机构继续出货,分别卖出1568.77万元、1.71亿元。机构大量出货的后遗症也很明显,14日之后,博瑞医药就进入震荡下跌的调整中了。当25日再次大涨17.94%后,26日机构再度卖出4884.77万元。而27、28日再度陷入了下跌状态。

上述机构席位前后共计

出手博瑞医药3.41亿元,累计约为500万股,占博瑞医药流通股的13%左右。仔细来看,机构卖出的时间点,可以说是几乎都是踩在了股价高位,可以说相当精准。而机构大量出货之后,股价都大跌。不过机构在高点自主卖出了结是否得到了相关方配合炒作股价进而获利,却是没人得知的。

所以,热门股的炒作落幕,从来都是资金的获利了结,监管层的出击,不过是推波助澜火上浇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