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你的教育觀念14個心理學實驗(一)

蘇格拉底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一過。

這句話改一改,放到信息多如牛毛,營銷廣告滿天飛的今天同樣合適——“未經審視的廣告不值得一聽”。

“做人比做事重要,情商決定一切,你看你家孩子不跟別人玩也不分享,這可是個大問題。”

“以後讀書好不好,就看坐不坐得住,我們專注的就是孩子大腦專注力模塊的提升......”


身為一名老母親,總是在各個培訓班的廣告中穿梭,一著不慎,就會陷入“雞湯喝得眾人醉,錯把忽悠當翡翠”的困境。


其實,教育是一門有教育學和心理學奠基的科學。

上世紀20年代開始,心理學家就嘗試通過設定各種特定的場景做實驗瞭解孩子的發展規律,以及對孩子的反應、行為動機、原因等作出分析。


瞭解這些心理實驗,能幫我們練就一雙慧眼,學會辨別“珍珠”和“魚目”,找到更加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實驗一“恆河猴實驗”

標籤:依戀關係

解決的關鍵問題:健康的依戀關係是如何獲得的?

改變你的教育觀念14個心理學實驗(一)

恆河猴實驗,左布母猴,右鐵母猴



1930年,美國心理學家哈羅選取了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高達94%的恆河猴做了一個實驗。

他設計了兩隻假母猴子,一隻由鐵絲編成,一隻裹著厚厚的海綿,兩隻體內都放了供暖的燈泡給幼猴提供溫暖舒適的環境,也都掛了一個奶瓶供哺乳。

哈羅將8只幼猴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由布母猴餵養,一組由鐵絲猴餵養。觀察5個月後,他發現,幼猴和布母猴相處的時間遠遠超過鐵母猴。


為了進一步證明實驗結論,他又做了鐵母猴餵養的實驗——只在鐵母猴處懸掛了奶瓶,布母猴沒有。讓人驚訝的是,所有幼猴只有在吃奶的時候才迫不得已離開母猴。

而且,當幼猴聽到“咚咚咚”的響聲,看到令它們恐懼的玩具熊,他們也是飛快地跑向布母猴尋求安慰,而不是鐵母猴。



實驗說明了什麼?


“恆河猴實驗”一舉打破了“有奶便是娘”的傳統觀念,證明了母愛的本質,不只是簡單地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還應包括對孩子的撫觸、擁抱和心理的關懷。

如此,孩子才能和母親建立起健康的依戀關係。


而與母親的親密度和依戀關係又影響孩子未來人生的社交能力和幸福感



同時期,哈佛大學一項關於“幸福影響因素”的研究恰好證明了這一點。

阿列.博克教授選取了268名哈佛大學的學生,進行了長達76年的追蹤,入選者全都是家境良好、身體健康、儀表堂堂的美國籍白人。


最後結果發現,真正能幫助我們邁向豐盛人生的有如下因素:自己不抽菸不酗酒,鍛鍊充分、保持健康體重,童年被愛、共情能力高,以及青年時能建立親密關係。其中與母親關係親密者,一年平均多賺7.8萬美元。

改變你的教育觀念14個心理學實驗(一)

阿列.博克長達70年的追蹤實驗


值得思考的是,哈羅也對長大後的幼猴進行了持續研究。

他觀察到由布母猴撫養長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也極其孤僻。

於是哈羅對實驗進行了改進,製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布母猴,並保證它每天有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和幼猴一起玩耍。最後發現,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這表明,孩子的健康成長,依戀關係的建立不僅依賴於溫暖的撫觸,也與運動、玩耍等親子互動有關。


後續心理學家對“依戀關係”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又將依戀關係劃分為三種“安全型依戀”“迴避型依戀”“反抗型依戀”。

你和孩子的“依戀關係”屬於哪一種呢?感興趣的爸爸媽媽可以查找更多的資料研究。

改變你的教育觀念14個心理學實驗(一)

依戀關係類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