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事祕聞」妻為何是“娶”,妾為何是“納”?

我國曆史悠久,源遠流長,而妻妾制也是很久遠,從現已出土文物中,經考古學家考證,我國從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間就已有男性死亡後,與妻妾合葬的現象。

「軼事秘聞」妻為何是“娶”,妾為何是“納”?

我們知道,中國過去是允許三妻四妾的。那麼,是什麼人都可以妻妾成群嗎?當然不是,這是根據當事人所處的地位和財富來決定的。

在封建王朝,帝王可以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這僅是一說,據史書記載,有的帝王后宮佳麗有數千之多,甚至上萬。如:東漢桓帝后宮藏嬌約5000人,晉炎帝后宮蓄美達萬人,而最高記錄保持者應為唐明皇李隆基,後宮及各地行宮佳麗更是有數萬人之多。

那麼各級官員和貧民百姓是否也可娶妻納妾呢?當然不是,以唐朝為例,唐《六典》規定:親王納妾可達12人,君王及一品官員可納妾10人,二品8人,三品六人,四品4人,五品3人等。而普通百姓衣食尚且艱難,哪有餘錢討妾。

「軼事秘聞」妻為何是“娶”,妾為何是“納”?

對貧民百姓納妾規定較嚴的當屬明朝,明朝的《萬曆會典》中記載:普通百姓到四十歲時,仍無子嗣的可以納妾。當然,規定是規定,各階層都沒有嚴格地執行。是否納妾,納妾多少,主要還是看你的財力如何。一些地主豪紳,憑藉著其萬貫家資,常常也是妻妾成群。

那麼,妻為何是“娶”,妾為何是“納”呢?這主要是在過去,人們討老婆時,需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進行。一般情況下,男方要向女方送彩禮,而女方出嫁時也要帶一些嫁妝。這便是“娶妻”。而妾一般都是用錢買來的,或是家裡的丫環、奴俾等,甚至是戰敗方的俘虜或是供品,便稱為“納”妾,亦含有笑納之意。《唐律疏議》就說的很明確;“妾及賤流”,“妾通買賣”。

正因如此,妻妾的權力和地位是不同的。妻一般可掌握家裡的財權和府內的一切事物,其所生子嗣叫嫡出。而妾雖然也承擔生兒育女的責任,但卻沒有妻子的待遇。妾在妻面前仍是奴才,在奴才面前才是主人。妾所生子嗣叫做庶出。雖是兄弟姐妹,但嫡出的權力和地位總是高於庶出的兄弟。

新中國成立後,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沿續了數千年的一夫多妾制的陋習,才被徹底根除。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yunfei9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