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多皇帝,他們都姓什麼?

這個話題源於一次無聊時的突發奇想:

自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統一後結束封建開始中央集權的皇帝專制到1912年晚清滅亡。

這麼多的皇帝,他們分別都姓什麼?


首先我們只歸類皇帝,歷史上稱過皇帝(稱王的除外)的基本都算,後代追諡的也不行,某些人自己稱了皇帝恨不得把祖上都追封皇帝;其次,對歷史上的起義軍、反叛軍等不列入其中,如:隋末王世充等諸多政權,唐末黃巢,明末李自成大順等,另外,南明也不列入其中;清朝之後的也不列入其中,如短暫復辟的袁世凱、張勳。最後,我們把這些皇帝家族分為三個梯隊,分別是:統一朝代為代表的第一梯隊,相互征伐、爭霸的政權勢力為代表的第二梯隊和地方割據政權的第三梯隊。涉及內容梯隊劃分並不完全客觀,因為有些政權雖然小但確實繞不開他,而有些雖然大但是太過零散,如慕容家族的燕。

話不多說,我們這就開始吧!


那麼多皇帝,他們都姓什麼?

那麼多皇帝,他們都姓什麼?

那麼多皇帝,他們都姓什麼?

那麼多皇帝,他們都姓什麼?

那麼多皇帝,他們都姓什麼?

那麼多皇帝,他們都姓什麼?

那麼多皇帝,他們都姓什麼?

那麼多皇帝,他們都姓什麼?


因為標準不同,有一些皇帝就沒有列入其中(比如唐少帝、魏國公趙敷等,這些都極其短暫的當過皇帝),按照我們的統計,單從數量上講簡單做個前三:

第一是6個政權、53位皇帝的劉姓;

第二是5個政權(算上西夏)、41位皇帝的李姓;

第三則是2個政權19位皇帝的朱姓。


國號一般是根據自己起家的地方(或封地)命名的,如:晉、吳、宋等;還有一種是按照跟自己同姓的前朝定國號的,如蜀漢,後唐,南漢北漢;有個特例就是南朝陳武帝陳霸先,他是唯一個用自己姓氏做國號的皇帝。

是使用最多的國號,共有七個政權使用過,有六個是劉姓,一個是李姓;看來大家都喜歡“匡扶漢室”呀!


那麼就有一個問題,出現了這麼多漢,而且大家都姓劉,那麼理論上大漢是不是已經傳至千年?


這些後來的漢其實互相都八竿子打不著,惟一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姓劉。其實老劉家的第一代創業人劉邦想過一個類似的問題,楚漢戰爭結束後,剛建立的漢朝並未完全達成中央集權,因為大多數人的想法還是按照周的制度搞分封,功勳卓著且手握兵權的功臣被封往全國各地,中央實際控制的疆域並不大,這些異姓諸侯王就成為劉邦難以過去的心病,但最後的結果諸位都知道了,實力大的異姓諸侯王依次被除,劉邦在臨終前又打了最後一道保險,那就是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這樣一來,大家都姓劉,不管怎麼折騰,都是我劉家的後代稱王稱帝,這下總可以了吧?可事情並不如意,接下來的鬥爭就演化成了劉家自己的內鬥,但仍然是歷代王朝長達數千年的鬥爭的本質:地方與中央此消彼長的對抗這種對抗,在景帝劉啟時期爆發,在武帝劉徹時期以中央的勝利而短暫結束,但隨著日月更替,中央皇權又日漸式微,身為外戚的王莽為西漢王朝畫上了句號,這種結果也是“計劃通”劉邦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的。


所以以皇帝為中心的中央一定見不得地方坐大,其最好的方法就是“推恩令”,這個幾乎是無解的手段,中山靖王之後的劉備就是被這麼一代代推成賣草鞋的了;但這種方法的前提也是中央必須擁有足夠的威信和權利,要不然就像漢靈帝一樣,稍有意外,滿天下的軍閥諸侯便揭竿而起了;這也是鮮有朝代能超過三百年的原因,皇帝專制的情況下,對帝王的個人要求是很高的,稍有一代的疲軟便一發不可收拾,周朝的八百年很大一部分是東周天子的權利已經完全讓位於地方諸侯,這才苟延殘喘了幾百年。


當然在做這些統計的時候,我也總結了一些有意思的細節:

  • 李姓建立的唐朝最後被朱溫篡奪,然後覆滅;朱姓建立的明朝被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滅亡。
  • 嚴格點來說,其實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是北魏的第十位皇帝元氏(真名不詳),她的父皇孝明帝暴死,她作為唯一的後代,被她的祖母胡靈太后硬稱做是“皇子”擁立為帝,然後又匆匆廢除,連名字都沒留下,實在令人惋惜。
  • 秦代之後,有三週,分別是武則天的武周,宇文姓的北周和郭威柴榮的後周,前者篡唐上位,最後又讓位於李唐,後兩者分別讓位於隋文帝楊堅和宋太祖趙匡胤,說白了就是被篡位。
  • 秦和隋都是結束紛爭的大一統,也都是二世而亡;秦和隋之後都有一個繁榮的統一王朝,一個是漢,一個是唐;漢和唐中間都出現了外戚篡權,一個是新朝的王莽,一個是武周;漢和唐之後都出現了斷層式的分裂期,且都是以篡周(隋篡北周,宋篡後周)而結束;漢之後的晉和唐之後的宋都出現了被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破國南遷的局面:即西晉永嘉之亂和北宋靖康之變。
  • 孛爾只斤氏建立的元朝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朱姓皇帝建立的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
  • 金庸先生的《天龍八部》裡慕容博心心念念要光復的就是十六國時代的慕容燕國。
  • 唐之前的皇帝多用諡號(武帝,景帝,宣帝等),唐之後的基本都是廟號(高宗,太宗,穆宗等),有一個原因就是後來這些皇帝加的諡號字越來越多,動輒十幾二十個字,稱呼起來簡直太麻煩了。
  • 遼國耶律姓漢化姓氏為劉姓;金滅亡後,完顏姓多改為:顏、王、符、汪、完、顧、銀、金、高等漢姓;元朝孛爾只斤氏的後代又改漢姓為:鮑、包、奇等;清代滅亡後愛新覺羅姓多改漢姓:有金、肇(趙)、王、孫、艾、羅、肇、範、關、鄂、依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