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赔了什么,让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

致远影视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率10万骑兵南下,直至渭水便桥北,距长安仅20公里。在形势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李世民只带几名骑兵来到渭水便桥南,隔水责问东突厥为何侵犯唐朝。颉利可汗见李世民镇定自若,认为唐朝已有防备,就向李世民请和。双方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唐朝送给东突厥金帛,东突厥军队撤离唐境。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这便是渭水之盟,用现在的话就是交了点‘’保护费‘’,丢了面子!卧薪尝胆三年后,找回来了


夜间清风83858417


关于渭水之盟,唐史上的记载是夸大了李世民的功绩,突厥大军压进,李世民不为强敌,单刀赴会,把突厥吓跑了,以此证明太宗皇帝强大国君的形象,其实这带有明显的隐讳色彩,源于当年房玄龄等人为照顾李世民的光辉,第一手的史料《贞观政要》、《太宗实录》等都是“删略而成”,并且李世民亲自过目,后来的唐书等史料都源于此,并且是唐代官方的文书,都是表面现象。

初唐时期形势图。

当然,史学家们一直有疑问,突厥几十万大军倾囊而出,打到渭水之滨,都能望见长安城了,难道就被李世民带的几个人可呵住了?突厥人就如此不堪?突厥人在泾阳和尉迟敬德带领的唐军打了一仗,尉迟敬德大胜,为什么2天后突厥更进一步到了渭水?突厥从西北而来,一日之内南侵达三百里,为什么如入无人之境?唐早在西北驻重兵,设12道行军总管,就是为了层层防御突厥,结果突厥如入无人之境,泾阳又是长安城北面重要门户,尉迟敬德所率领的精锐军队都不能抵挡突厥,北方已被突厥霍霍的不行了,可见真相是非常严峻的。

李世民画像。

所以后来有人提出所谓渭水之盟,其实是渭水之耻,李世民狼狈之下用重金委曲求全,才让突厥退兵,只是史料不敢记载罢了,李世民把仇恨记在心里,回去后发奋图兵,允许将士们在皇宫里操练,就为了早一日能打回去,果真仅3年后,李靖率军打过阴山,活捉颉利可汗带回长安,李世民洋洋洒洒的说“自渭水曾面为盟,从此以来,未有深犯,所以录此,不相责耳”,于是赏他田宅,赐予官职,报了当年便桥之仇。

而要说当年的渭水之盟,李世民到底许诺了突厥什么,给了多少好处,估计除了李世民和颉利可汗两人,世人再无人知道,因为是撇开众人两人单聊的,李世民带的高士廉、房玄龄等人都远远站着,不知其内容,最后的结果是剑拔弩张的突厥就此退兵了,显然是给足了条件,其实早在李渊起兵时,就一直依附着强大的突厥,年年给金给银给粮给女人,突厥想要什么,派人到唐境递个话,北方几州迅速准备,全部满足。

3年后,李靖率军出击突厥,成功剿灭东突厥,活捉颉利可汗。

当年的李渊是如何满足突厥胃口的,史料记载“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坐受宝玩,不劳兵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什么意思,当年李渊就是,只要突厥不打长安你要什么给什么,我征伐所获财富咱俩一起分,这才获得突厥的支持,当年的毕可汗死了要办丧事,突厥派人来索取财务,仅玉帛就要了三万段,可想突厥的胃口多大,后来李世民也清口说“对突厥遗赐玉帛多至不可计”,什么意思,多得数不过来了,个人大胆猜测,所谓“渭水之盟”估计把李世民家底都掏空了,而且年年还要上巨额的贡物,实在是顶不住了,必须速战速决,于是3年后削了颉利可汗,盟约解除。


图文绘历史


渭水之盟赔了什么?!什么也没赔,反而赚了,李世民从来没觉得自己受了奇耻大辱,反而是后人给予李世民极高的评价。麻烦题主在提问的时候多去上网查些资料。还有下方有一些回答者,在仔细多方参考一些资料之后,再仔细归类总结,不要被题主带偏了。


隋末,天下乱,边境异族起,突厥既有“控弦者百万之众”,又有属臣诸如:窦建德、李轨、王世充等汉贼。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八月颉利可汗飘飘然,趁着李世民宣武门兵变朝局未稳,统兵十万,南下中原想去拿下李世民屁股还没捂热的宝座,李世民闻讯派大将尉迟敬德兵发泾阳,抵御突厥部队,尉迟敬德虽勇猛,但只是阻挡了颉利可汗的一支分队,但是由其率领的主力二十万突厥兵已抵达渭水河北岸,距离长安城只四十里路,从长安城墙上就可以看到二十万大兵,浩浩荡荡,旌旗延绵数十里,遮天蔽日,但长安城内兵力只有一万余人,可谓是兵力空虚,再调兵救急为时已晚,关键时候,还是李世民这个狠角色咬牙一跺脚,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亲自出城找颉利可汗谈判。不过也让城内故作阵仗,以壮胆色,以作疑兵。


渭水河一分二岸,李世民与颉利可汗隔空对话,先是一通训斥。《资治通鉴》记载“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这赠遗金帛,指的正是之前与你的可汗盟约,赠你金帛无数,是你们背信弃义,不守盟约,难道没有愧疚么?实乃大不义,李世民又镇定自若,劝说颉利可汗快快回去,看我身后大唐兵“军容大盛”,颉利可汗眼看李世民如此泰然自若,又听闻手下被尉迟敬德击败活捉,大俱。终于两日后,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桥上,斩白马,立盟约。颉利可汗退兵回老家,一个月后,估计颉利可汗还蒙在鼓里呢,作为报答李世民不杀之恩,送去马三千匹,羊万口。


至于以后突厥内部如何分裂不说,单说这渭水之盟,哪个不佩服!谁人不仰慕!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李世民果然是成大事者!


兰陵不算黑


城下之盟不在于赔了些什么,而是他本身就是所有君王的奇耻大辱。历史上的城下之盟都是在不对等的军事能力之下以强迫的手段被逼签订的,被压制的一方根本就没有选择和拒绝的能力,因而被历代君王视为奇耻大辱。

渭水之盟中具体的赔偿数字不明,但是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唐王朝付出的代价一定非常惨痛,否则颉利可汗不会轻易的放过长安城和李唐王朝的核心命脉。具体的数字一直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先可以不去讨论,但是渭水之盟暴露出了大唐防御力量的薄弱和守备力量的不足,我相信这才是让李世民最为耻辱的地方。

关中当时是天下的腹地要隘,长安更是大唐的心脏,本来应该是防守最为严密的地方,可是颉利可汗却能够轻易突破防线包围长安,这是李世民这位马上君王的最大耻辱。因为有一就有再,颉利可汗是中原的大敌,手中更有隋朝王孙。很有可能以后会年年犯京,因此李世民在此之后卧薪尝胆,三年就集中力量打败了颉利可汗,速战速决。这才能够洗刷他的耻辱。


经典守望者


渭水之盟是指贞观初期,唐太宗李世民,抗击东突厥南侵,在渭水和敌人对峙,由于李世民刚经历玄武门之变,根基不稳,在面对东突厥数十万大军压力下,李世民能动员的兵力太少,双方实力悬殊,李世民在大骂了东突厥背信弃义之后,在渭水的便桥上,和颉利可汗杀白马立盟,许诺赔重金,对方撤兵,史称渭水之盟。

究竟李世民在渭水之盟的盟约中,赔了什么,赔了多少,正史史书没有记载,根据《旧唐书》,东突厥事后向唐朝送了三千匹马,一万头羊,由此看出,李世民恐怕是将家底搬空,赔给了东突厥,要不然对方也不会大发慈悲,回送这么多牲畜。由于赔偿的数目巨大,面对强势的东突厥,李世民这个结果不得不接受,过程可能是屈辱的。

由此看出,渭水之盟中赔偿数目巨大,使得年轻气盛,刚登基的李世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所以,李世民在随后的三年里励精图治,多次击败东突厥的入侵,最终解除了东突厥对唐朝的威胁。

渭水之盟,虽说李世民感到奇耻大辱,但还是对唐朝有利,稳固了李世民及大唐的根基,为后来唐朝击溃东突厥奠定了基础。


奔走的历史


大家好,我是EVA,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渭水之盟是玄武门之变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与围攻长安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又称渭水之辱。唐太宗李世民像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北宋笔记小说《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630年,唐灭东突厥。

东突厥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图(7世纪)


悲伤的EVA


今夏《长安十二时辰》热播,盛世大唐又一次形成热潮。如今,人们一提起唐朝,便会想起万国来朝的盛唐气象,然而大唐也不是从开始就是如此强大,在唐朝建立初期,实力较弱,突厥实力强大,所以也曾与之交好。在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的第一年,就发生了渭水之盟。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让唐太宗李世民深以为耻的渭水之盟吧。

一、北方突厥实力强大

隋唐之际,天下大乱,割据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突厥实力趁机强大起来,《新唐书》中记载道:“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崛起虎视,悉臣遵之。(突厥)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在群雄并立的北方,为了争夺天下,各个割据势力不得不与之建立盟约关系。当然李渊也不例外,“高祖起太原,遣府司马刘文静往聘,与连和,始毕使特勒康稍利献马二千、兵五百来会”。但是随着国内割据势力的逐渐平定,唐朝政权逐渐稳定后,对待东突厥的政策也逐渐开始改变。唐在对待东突厥的礼仪规格有所降低,这正是唐朝对待东突厥政策改变的表现。同时唐朝消灭众多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削弱了突厥的势力。

二、耻辱的不平等条约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然后进宫禀其罪,威逼高祖李渊退位,八月九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突厥颉利可汗发兵寇边,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一直到距离长安只有四十里的渭水北岸,而长安城中只有寥寥数万兵力,形势危急,京师戒严。李世民令尉迟敬德前往前线,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但是尉迟敬德并不能阻止突厥大军前进的步伐,颉利可汗率领二十万大军陈兵渭水北岸!

迫不得已之下,唐太宗李世民使用疑兵之计,亲自带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大臣前往渭水,隔渭水与颉利可汗谈话,责备颉利可汗背负盟约。“俄而众军继至,颉利见军容既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

而且唐太宗李世民又对颉利可汗许以大量金帛财物,“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双方即在渭水之上的便桥上杀白马以盟誓。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人生一大耻辱的“渭水之盟”,也称为“便桥之盟”。

三、“渭水之盟”后世之说

在渭水之盟以后的数年之间,唐太宗就打造了大唐的无敌雄狮,将东突厥生生撕碎,活捉颉利可汗,李世民用大唐的强盛根基来为自己洗刷了耻辱,从此之后,大唐仿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东灭高丽,西平西域,北出大漠。

但在渭水之盟的当时,大唐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唐朝送给突厥大量金帛财物,双方在二十八日约和,而在三十日正式订立盟约,期间两天的时间双方应是在讨论合约的具体内容,唐朝也是在筹措财物;除了金帛财物之外,在此以后,“贞观初……时颉利可汗自势强盛,每有所求,辄遣书称敕,缘边诸州,递相承禀。”其中“敕”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形式,所以在唐建立以后所要争取的与突厥的平等地位失败了,可以猜测在盟约中存在唐朝恢复称臣于突厥的内容。这其实就是突厥对大唐的不平等条约,所以说这次盟约对于唐太宗来说,是一生之耻。

纵观太宗一生从不是面对敌人委曲求全的人,何曾在自身实力可与敌人相当时退缩。武德三年虎牢关一役,太宗率领三千五百人大破窦建德十万大军,由此可见太宗之勇武。

虎牢关3500大破十万

而在渭河时,太宗选择委曲求全,实际上是大唐当时实力上的弱小的原因,客观实力不如人,加之李世民刚刚即位,其登上皇位的进程中杀兄逼父实在恶劣,皇位不稳,尚未整合朝中力量,所以要以维稳为主。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在李世民立约罢战之前,尉迟敬德已经有小胜一场,但是李世民依然选择以较为屈辱的方式结束这场战争,结合李世民的个人性格可知唐朝在当时与突厥的实力对比是处于下风的,而且实力差距较大。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借太宗之口说的实在是精辟:“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这充分说明了李世民的雄韬大略,而且在渭水之盟后的数年之内,太宗就灭了东突厥,活捉颉利可汗,一雪前耻。值得一提的是,在颉利可汗被俘,送至长安后,在太上皇(唐高祖李渊)的生日宴会上,命颉利可汗跳胡旋舞,这也算是唐太宗报复性的恶趣味吧。

文史君说:

渭水之盟被唐太宗引为一生耻辱,所以他知耻而后勇,发展生产,磨砺兵甲,使得突厥败灭,臣服于大唐脚下。所谓,有耻不可怕,可怕的是,以有耻为耻。如若以有耻为耻,必然不敢正视自己,又如何洗刷耻辱?知耻而后勇才是对待耻的正确方式,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们个人的发展,不要被一丝耻辱扭曲了心态,如此这般才能够有机会去洗刷自己的耻。





潮汕白妹vlog


当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夺取皇位后,北方东突厥汗国的颉利可汗,就率领20万铁骑南下,直逼兵力空虚的长安,迫使李世民单骑赴会,签订“渭水之盟”。李世民将唐朝国库中的财帛尽数拿出,才换得突厥人退兵,此事也被心气极高的李世民,引为生平之奇耻大辱。

此刻称霸漠北草原的突厥人,最早只是柔然汗国的奴隶。柔然人虽然多次被北魏王朝讨伐,屡遭败绩,但仍然乘着后来北魏分裂的时机,短暂复兴,直到被北齐政权的建立者,“英雄天子”高洋迎头痛击,损失惨重。

突厥人趁机独立,只用十余年时间,就将柔然汗国覆灭,取而代之,建立突厥汗国。(柔然人向东欧溃逃,常年袭扰东罗马帝国,被欧洲历史学家称为“阿瓦尔人”。)

突厥成为大漠草原的主人后,在其首领阿史那家族数代英雄可汗的率领下,展现了极强的战略布局,甚至体现了纵观全球的战略眼光,东、西、南三个方向全线扩张。

在远东地区,突厥汗国利用中国北朝的北周、北齐两国相互争斗、不死不休的世仇,与之连横合纵,令两国天子争相卑辞讨好,乞求援助,多次出动10万骑以上的大军,届入北朝内战,竟成为整个北中国的“太上皇”,将疆土一路南推到长城脚下。

突厥汗国向西扩张,面临的最大敌手是称霸中亚和西域数百年的嚈哒汗国(白匈奴汗国),该国攻灭北印度的贵霜帝国而崛起,和波斯帝国常年开战,一度迫使其称臣,还多次入侵印度,掠劫财富。

突厥人联合波斯,东西夹攻嚈哒汗国,历时十年战争(公元558年~至567年),终于将之一举攻灭,然后和波斯人瓜分其土地,即波斯人得中亚地区,突厥人得西域地区。

随后就在公元568年,突厥使者访问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和该国定下了夹攻波斯帝国的新盟约。这场持续二十余年,导致东罗马、波斯两国两败俱伤的大战,却让突厥人趁势将中亚地区也收入囊中,从而控制了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区。

突厥汗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北起贝加尔湖,南到长城,西到里海,东到大兴安岭,囊括了整个漠南、漠北草原、中亚和西域地区的广阔疆土,面积约970万平方公里,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国,亦是的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草原游牧帝国。其治下商业极为繁荣。臣属突厥人的粟特商人,同时联结中原、印度、中东、南俄罗斯草原多处商道,将东方的丝绸等奢侈品贩运至东欧,中东地区,攫取暴利。

也正因为突厥人扩张太过迅速,根基不够牢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很难长久维持如此规模的大帝国,因此隋朝使者本着“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方略,不断分化、利诱、挑拨其各部族首领,终于令他们分裂为东、西两大汗国。

隋军亦在杨素、高颎、史万岁等杰出名将的统帅下,连年出塞,深入大漠数百里,持续打击东突厥,终于迫使东突厥可汗屈意求和,俯首称臣:「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隋朝越国公:杨素

然而隋炀帝杨广统治后期,急于求成,举措失当,国家烽烟四起,东突厥汗国一度回光返照,宣告复兴,北中国众多军阀亦纷纷争相投靠,突厥人也多次出兵介入中原混战,就中渔利。

等到唐王朝迅速统一,战争中锤炼出了一批以李世民、李靖为代表的杰出统帅和精兵强将,次第消灭那些臣属东突厥的割据军阀,多次击退东突厥大举入寇,令其再不能掠劫中原财富来维系统治,对天灾抵御能力、对臣属各部族的统御能力大幅度降低,薛延陀人、回纥人纷纷起兵反叛。

终于,唐军由李靖统帅,苏烈(苏定方)为先锋,突袭其国都定襄,俘斩十余万众,俘虏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汗国。

大唐卫国公:李靖

颉利可汗被捉到长安,给太上皇李渊和皇帝李世民跳舞助兴,大唐帝国一雪渭水之耻,仅仅用了3年时间!

随着唐王朝的强盛,西域东部地区也纷纷臣属于唐朝,数十年后,老将苏烈率军攀越葱岭,一万唐军铁骑大败西突厥骑兵十万,西突厥汗国同样被唐朝攻灭。

大唐邢国公:苏烈(苏定方)

武则天执政时期,突厥降服部众逃归漠北草原,建立后突厥汗国,因武则天为篡位易代,杀害程务挺、黑齿常之、王方翼等良将,是以武周王朝对突厥人的压制不利,令其再度复兴,建立后突厥汗国。

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整顿军政,富国强兵,终由王忠嗣统领大军,会合回纥人将后突厥汗国彻底攻灭,突厥可汗乌苏米施的首级被传首长安。

唐朝清源县公:王忠嗣

从此一部分突厥人遥遥远遁,不断西迁,征服中亚、中东多个当地民族,使之突厥化,建立了多个声威煊赫一时的大帝国,如塞尔柱帝国、帖木儿帝国,最出名的当然是延续600余年,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留在漠北草原上的突厥部族,被新兴的回纥人、突骑施人所同化。而在中原的突厥人,则同样历时数百年光阴,融入了汉民族,源出西突厥的沙陀部族,在五代十国时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等王朝。

唐朝末年,沙陀人首领李克用,协助镇压黄巢起兵有功,被封为晋王、河东节度使,据有晋阳坚城和表里山河的要地,长期和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后梁王朝建立者朱温抗衡。

晋王:李克用

李克用的儿子和义子合称“十三太保”,三太保李存勖是他的亲儿子,后来继承他的权位。其余如李嗣源、李嗣昭、符存审都堪称一时名将,共同辅佐李存勖攻灭后梁,建立后唐王朝,是为后唐庄宗。

后唐庄宗:李存勖

等到李存勖宠信优伶,荒疏国政时,李嗣源起兵取而代之,息兵养民,是为后唐明宗,令战乱了几十年的天下得以粗安。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取代后唐建立后晋王朝。后晋被契丹攻灭后,后晋河东节度使、沙陀人刘知远又号召北方各方镇,驱逐契丹人建立后汉王朝。刘知远死后,汉人大将郭威取代后汉,建立后周王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建立北汉政权,依附契丹辽国,和后周、北宋抗衡,终于被宋太宗赵光义攻灭。作为突厥人别支的沙陀人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北宋王朝尚有两位皇后有沙陀人血统,一位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孝章皇后宋氏,她的祖母是李存勖的女儿、后唐义宁公主公主李氏,生母是刘知远的女儿,后汉永宁公主刘氏;

另一位是宋仁宗赵祯的皇后郭清悟,她是北宋重臣郭崇的孙女,而郭崇的父祖为沙陀人代北酋长。

这两位皇后的家族谱系和事略,刚好映证了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源出突厥的沙陀人,汉化融入汉族的过程。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Zhang说历史


《资治通鉴》中记载上让之曰:“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李世民为了平息这场战乱,陪上了巨额财力。李世民出此之策也是输万般无奈,当时心里是不情愿的,怎奈当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兵力相差悬殊,之后忍了这个奇耻大辱,还好李世民之后报了此仇


南叔NH


导语

无论渭水之盟赔了什么,都会让李世民感到奇耻大辱。但凡有一点自尊心的人,在面对城下之盟的时候都会有深深的羞耻感,更何况是唐太宗呢。

分析

  • 突厥为什么要进攻大唐

渭水之盟发生的地点是在泾阳,而泾阳距离大唐的国都长安只有40余里。能够如此深入腹地,其原因何在

1、隋朝末年的时候,中原地区天下大乱,各方势力此起彼伏。这种混乱的局面给了突厥发展的机会,尤其是东突厥,趁着这个机会迅速发展达到了顶峰。不要说是同周边的部落想比较,即便是当时的许多中原势力都要依附于他们。即便是李唐政权,为了防止腹背受敌,都要与突厥交好,还曾经向突厥借兵。

2、李唐政权成立后,天下恢复了平静。可就在这个时候,唐王朝的内部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的事情,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了夺取太子之位,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成功夺嫡后的李世民,在同年八月登基。权力的更迭让突厥认为有机可趁。于是,他们大举进兵:

于是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馀万骑寇泾州,进至武功,京师戒严。

凭借他们超强的骑兵战斗力,迅速的打到了李唐王朝腹地。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京师开始戒严。

3、随着实力的暴增,东突厥已经不满足于他们原来的生活领域。颉利可汗有着自己的政治野心,他想效仿北魏的拓跋珪,入住中原,建立一个属于突厥的大王朝。

  • 多管齐下,化解危机

在面对突厥的趁虚而入,李世民用智慧与胆魄化解了危机

1、派出勇将尉迟敬德,先挫突厥的锐气。当突厥大军攻入李唐腹地的时候,虽然李世民在京师颁布了戒严令,但他绝不可能坐以待毙的。他任命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应对突厥的进攻:

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与突厥战于泾阳,大破之,获其俟斤阿史德乌没啜,斩首千馀级。

可以说,尉迟敬德的这一仗打的很漂亮,绝对起到了挫突厥锐气的作用。但还是没能让突厥退兵,突厥主力进一步的攻向了长安。

2、李世民亲自出马,怒斥突厥。面对二十万的突厥大军,李世民没有任何的退缩。强悍了一生的李世民这一次依旧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胆魄。仅仅携带了几个人就去亲自与突厥对峙。在渭水河畔的一番对峙,李世民骂的突厥是无地自容: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

3、疑兵之计,故布疑阵,震慑突厥。当时的长安城周边并没有多少能够用来抵御突厥的部队。但这对李世民来说不是问题。他选择周边的精锐部队,频繁在突厥的后方出现,让突厥误以为长安城有足够的兵力,还吓唬突厥说:

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好一番心理战术,真的把突厥给吓唬住了:由是大惧,遂请和,诏许焉

4、扣留执失思力,威慑颉利可汗。执失思力是颉利可汗的心腹大将,颉利可汗安排他做使者,到长安城中观察大唐的兵力情况。遇到李世民后,执失思力很是尽职尽责的恐吓了李世民一番。可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被李世民给扣押了。对此,李世民给了群臣一个理由: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执失思力不仅没有完成使命,反而成了李世民恐吓颉利可汗的筹码。

5、分裂突厥内部,李世民巧用外交手段。当时的东突厥有两个可汗,一个是大可汗颉利可汗,另一个是他的侄子,小可汗突利可汗。而这一局面恰好被李世民利用了。李世民与突利可汗交好,和他结为兄弟,并对他晓以厉害关系。这样一来,突利可汗也就无心与李世民做对。

  • 危机解除,颉利可汗计划落空

在李世民以及群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大唐与东突厥签署和平协议,颉利可汗的中原梦落空

1、双方于渭水边,杀白马,立盟约,订下了互补侵犯的友好协议,颉利可汗率兵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长安的危机解除了。

2、颉利可汗为什么不坚持与李世民作战

①李世民用疑兵之计,让颉利可汗误以为李唐对他的进攻早已有了应对,所有的空虚只不过都是障眼法罢了,他不敢继续作战。

②李世民拉拢突利可汗的事,颉利可汗应该已经知道了。他既然意识到内部的堡垒已经被攻破,自然也不能一意孤行了

③尉迟恭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执失思力的被囚禁,都让颉利可汗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唐不可能被自己所打败,自己并不是李世民的对手

3、双方各自的损失

①对李世民而言,他损失掉的是尊严。虽然最后颉利可汗在一番恐吓之下退兵了,但毕竟城下之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而这就是他引以为奇耻大辱的原因。至于说财物嘛,李唐没有损失,李世民很清楚,一旦给了突厥财物,长安空虚一事就会暴漏出来,所以他不会给

②对颉利可汗而言,他的损失可就大了去了

ⅰ这一次的战争下来,他在李世民这里没有什么斩获,可出动二十万兵力,那绝对是不小的粮草消耗。

ⅱ内部分裂再一次被激化,之前他与突利可汗虽然也是面和心不合,但是双方为了部落的利益还不至于发生矛盾,可是这一次之后,突利可汗有了李世民这个强大的靠山,这也为后来东突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ⅲ心腹爱将执失思力成了大唐的人。执失思力绝对是一个悍将,在他归降李世民之后,为李世民四处征战,立下了不朽的功劳。李世民在对少数民族将领的使用上绝对是其他皇帝比不了的,执失思力、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尔这些人都追随于李世民左右,忠心耿耿、战功赫赫。

ⅳ更为有意思的是,李世民对颉利可汗的一番恐吓,不仅把他吓回了突厥老家,还搞得心惊胆寒的颉利可汗给了李世民一堆东西:九月丙戌,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

  • 渭水之盟的意义

渭水之盟对李唐王朝的意义重大,甚至对中国历史也有着深远影响

1、打破了颉利可汗的中原美梦,企图趁虚而入,占领中原的颉利可汗,在此之后再也没有了如此狂妄、自大的想法

2、给了百废待兴的李唐王朝休养生息的机会。历经了隋末战乱,百姓的生活逐渐开始好转。可如果渭水之盟协议失败,势必又会刀兵四起,但他的和平签订,让百姓免于战乱之苦。也给李唐王朝赢得了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宝贵时间。

3、向世人再一次证明了李世民的能力,巩固了自己的帝位。虽然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就已经多次证明过,只有李世民才是李唐王朝的合格继承人。但玄武门之变毕竟还是杀了自己的哥哥,武力胁迫了自己的父亲。自然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可李世民在渭水之盟所表现出的智慧和胆略,让这些不满之人也都纷纷服气。

4、引发了东突厥内部的分裂,这一点咱们在上面也说过了。李世民与突利可汗的交好,让这个第二可汗蠢蠢欲动了。果然,没过多久,突利可汗与颉利可汗发生了正面冲突,东突厥内部开始分裂。

结语

渭水之盟可以说是城下之盟,东突厥趁李世民登基不久,而对李唐发动的战争,让李世民的内心深处有了很大的羞耻感。但这个天生的帝王,用自己的胆魄与智慧化解了危机。

坏事变成了好事,渭水之盟给李唐王朝赢来了休养生息的时间,同时也时刻提醒着他,在李唐的周边还有敌人存在,纵然已经成了皇帝,也不能有丝毫懈怠。

在李世民以及群臣的励精图治下,李唐王朝蒸蒸日上,而东突厥反而开始内部分裂。过了没有多久,李世民就开始对东突厥发动战争,把尊严重新夺了回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