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保持适度的距离,既感受温暖,又不会伤及对方

随着疫情日渐趋缓向好,各地也不同程度下调了响应强度,有的从一级调为二级,有的则直接从一级调至三级。


防控措施也渐渐有所松动,但人们的防范意识还是比较强、行为也非常自觉。公共场合戴口罩、保持适度的距离,已普遍成为习惯。

隔离久了、禁足长了,人们都会怀念起过去熙攘的美好、拥挤的温暖,巴不得立马奔向街头、扯下口罩,来一次饕餮、搞一场狂欢。有太久没有近距离你直面我、我直面你了,很多人调侃已经记不起口罩下对方的模样。

热闹久了想安静、安静久了又想热闹;近了烦,远了想,这些都能集中一个人身上,看上去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合适的空间和频度,离得太远,久了就生疏;离得太近,则很容易由亲密到厌烦再到演变成为一场灾难。

走得太近,天天面对面,时时肩并肩,你看到的是我所有的缺点,我发现的是你全部的不足,久而久之,很容易烦了、厌了、远了,甚至翻脸以至老死不再往来。

这并非危言耸听,世间多少亲密关系,走着走着反目成仇,由曾经的亲密无间,变成最后的势不两立。疫情隔离期间,有很多关系得到修复,也有很多关系降温,甚至走向冰点。

无论是亲子,还是挚友,只有保持适度的距离,才能既可欣赏对方的优点,又不至于被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所伤害,就如两只刺猬抱团取暖一样,紧了会刺伤对方,松了又难以获取对方热量,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保持适度的距离,既感受温暖,又不会伤及对方。

朋友如此,家人亦如此,若要相处两不厌,就应相互留空间。爱情、亲情、友情,情情可贵,若因缺乏距离意识、没有拿捏好尺度,最后分崩离析,实在太过可惜。

距离不仅产生美,更产生尊重和珍惜。不必靠太近,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也不能离太远,彼此的生活圈还需要有交集。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保持适度的距离,既感受温暖,又不会伤及对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