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道德經》的人,恐怖的讓人冒冷汗


懂《道德經》的人,恐怖的讓人冒冷汗


《道德經》其實是在以國家領導者為例子,描述了作為領導者的入門邏輯!

為了讓我們現在的人更容易理解這道《道德經》講了些什麼,我們先理解一下現代的“戰略”和“戰術”這兩個基本的概念: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斷解決問題,每個問題都有一個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用很短的時間,很少的資源就可以解決,我們把它稱為“戰術目標”。反之,如果這個目標需要很長的時間,很多的資源,我們把它稱為“戰略目標”,為實現戰術目標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要點,稱為戰術。為實現戰略目標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法要點,稱為戰略。

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類似的所謂“道”和“術”的概念,也有這個意思。我們對別人的預期,來自對別人的“戰略”和“戰術”的認識。一個人如果在做事中的“方法要點”是“損人不利己”,我們會由此產生對這個人的評判,比如,我們會判斷:“這是個壞人”。這種評判會成為我們自己戰略和戰術的一部分,讓我們產生“這是壞人,不要和他合作”這樣的戰略或者戰術。

所以,我們產生對人的“好”,“壞”,“有德”,“無德”,“仁義”,“邪惡”,都是對人的戰略和戰術的一個總結和判斷。也就是說,我們是通過“概念”,也就是一個“名字”來對複雜的現實進行抽象的。

這些是現代的概念。對應到《道德經》中,所有的評判用語,都稱為“名”,有 無 相 生 , 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高 下 相 傾 ,音聲相和,前後相 隨,這些都是名。而“名”和“事實”的差距用“道”來做對比。當我們定義(使用)一個名字的時候,如果我們認為這個名的總結跟事實有差距,我們就說它不“合道”,表示它偏離了事實或者實際情況。特別地,當我們討論戰略的時候,我們希望我們的戰略和未來的實際發展一致,所以合道通常就表示我們的是否可以和未來現實的發展一致了。

評判有時針對戰略,有時針對戰術。在《道德經》中,對戰略的評判用“上”,“大”這些詞語來標識。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上德不德”。就是說,針對戰略的“德”,在戰術上看起來是不德的。你看到一個人倒臥在雪中,連忙上去扶起他來,喂他吃喝,好生照顧他,這是一種“德”,而且很直接。

但如果你是國家的領導人,你就不能做這個事情,這個國家可能有100萬人等著你的決策來救命,你多花一分鐘去討論國家政策,救的人遠遠多於你眼前救的這一個。你看起來沒有救這個人,是“不德”,但你解決更多人的問題,你就是德。你不去解決這些“更多人”的問題,對那100萬人就是不德,兩者相抵,你還是“不德”。這和真假無關。

俗世的電影(比如大部分的美國英雄片)把那些上德沒有做好的人做的下德演成“虛偽”,俗人也有這個誤區(比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彷彿上德和下德是可以統一的,但實際上不是。你不是神,在你的“主業”上,你基本上只能二選一。你當領導,可以調動比一般人更多的資源,你追求下德,用10萬人的利益去討好100人,當然可以做到“很有德(的樣子)”,但你對那10萬人,就是失德。用更多的資源去討好少數人,你能得到更強烈的“名”(對比一下:用10萬塊去給女朋友求婚,和用10萬塊給一萬人扶貧,那個能造成轟動效應?),但“名”上的強烈,並非“道”上的強烈。所以,戰略的德,和戰術的德,是不同的。

所謂,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簡單的戰術組合變成戰略,量變成為質變,就會反直覺。作為操作戰略的領導人,如果追求了戰術的評判,在戰略上就會失敗。

現實中使用這種思維思考問題的人太恐怖了,太厲害了。

這些是道和名的部分解釋,如果想完整的理解一下道德經,可以關注我,一直在更新相關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