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通往五洲的僑鄉

作為著名僑鄉,泉州擁有眾多的海外鄉親。早在古代就有一群人,揚帆破浪,踏上了遠渡重洋的征程。他們帶著鄉音,“過番”謀生,紮根異國,為東南亞等國家帶去了泉州的傳統文化,他們是最早開啟“民間外交”的使者,他們共同的名字叫作華僑。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早早地就把自己與東南亞乃至整個世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泉籍華僑、華人見證了這一歷史變遷。到達僑居地後,他們發揚愛拼敢贏的精神,與當地居民並肩勞作,拓荒墾殖,修建道路,建立村鎮,興辦文化教育和其他社會福利事業,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共同開發東南亞。在移民的過程中,他們也傳播了泉州傳統文化,將泉州傳統文化逐漸融入當地的文化之中,並在當地產生深遠影響,促進了東南亞經濟文化的發展。

泉州:通往五洲的僑鄉

數百年間,一代代泉州人乘風破浪,漂洋過海。他們懷著對故土的眷戀,對未來的嚮往,肩負著養家餬口的重任,義無反顧,背井離鄉,遠下南洋,“過番”謀生。泉州早期的移民在異域他鄉墾地闢田,疏浚河道,使窮山僻壤變成千裡沃野,使荒灘淺灣變成繁榮漁港。

泉州:通往五洲的僑鄉


泉州位於季風氣候地帶,古代泉州人就懂得利用東南季風和西北季風的風向,駕馭木船,出海捕撈,為泉州人“下南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泉州人比其他地區的人們更能有力出洋。

其次,泉州位於東南沿海地區,宋元時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東方第一大港,泉州人出洋貿易成風。

其三,歷史上,泉州沿海一帶田不足耕,泉州人開始沿著海上絲路出洋謀生。東南亞地區自然條件良好,泉州人首選這些地區移民,將先進的耕作技術帶到當地。

其四,泉州人擁有愛拼敢贏的精神和勤勞勇敢的品格,紮根海外,努力拼搏,成家立業,獲得成功,鼓勵著越來越多的泉州人出洋發展。

泉州:通往五洲的僑鄉


泉州人在東南亞地區從事的行業是多種多樣的。老一輩的華僑、華人主要從事傳統手工業、採礦業,一部分人會參與到當地經濟作物的種植,例如種植橡膠、甘蔗等,也有一部分人從事餐飲業,將閩南特色的菜餚、菜品引入當地。

新一代的華僑、華人,從事的行業則更加廣泛、更具現代化,呈現出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繫的特點。他們有的人涉足經濟領域,在當地做生意、搞貿易、促投資,成為傑出的商界人才;有的人涉足文化藝術、科學教育領域,成為科研、教育、醫學界精英。當然,也有不少泉州人加入當地國籍,涉足政治領域,成為當地政界領袖。

泉州:通往五洲的僑鄉

泉州人到了海外,將中華文化傳播到當地。

第一,傳播中華傳統文化。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忠勇仁義、“和為貴”等價值觀伴隨著移民也融合到當地的文化當中。尤其是泉州人從事商業活動時秉承的誠信、義氣、協作等信念贏得當地人的好評,並得到效仿。

第二,傳播閩南傳統民俗。東南亞等地至今仍保留著閩南地區的傳統習俗,如除夕的祭祖、守歲,初一的“開春”迎新,元宵的觀燈,清明的掃墓,端午的吃粽,中秋的賞月等等,均與泉州本地習俗如出一轍。此外,華僑、華人也將泉州本土的媽祖等民間信仰帶到當地。諸如感念祖德、慎終追遠、眷念親情、愛家思鄉等傳統也在當地社會得以傳承。這就承載著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赤子情懷和葉落歸根的家園情結。

第三,傳播泉州人核心價值觀。泉州人憑藉拼搏進取、吃苦耐勞、樂善好施、團結鄉鄰的精神,在東南亞闖出了一片天地。這種核心價值觀富有感召力,對移民民族性格的塑造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第四,傳播閩南語言文化。俗話說,鄉音難改。泉籍的華僑華人每到一處國家,除了學習當地的新語言外,在家中仍會堅持使用閩南語。特別是在一些社區活動、宗教儀式甚至經濟文化交流場合,泉州人聚集的地方,常會用閩南語交談。據初步統計,海內外講閩南語的人數超過4000萬人。在新加坡,閩南話叫作“福建話”,70%-80%的新加坡人會說或會聽“福建話”。在東南亞,不少馬來人也會使用閩南語。現如今,不少華裔新生代也會講閩南語,閩南語在當地得到了較好發展。至今在印尼—馬來語中仍保留了許多由泉州方言轉化的日常用語,同時,在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一些帶有東南亞文化色彩的外語詞,如“紗文”(sabun,肥皂)、“洞葛”(tongkat,西式柺杖)、“甘仔得”(kamati,西紅柿)等。

泉州:通往五洲的僑鄉


目前,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950多萬人,主要分佈在世界五大洲的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90%居住在東南亞各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地的泉籍華僑、華人數量均超過百萬,成為中國與東南亞等國家聯繫交往的紐帶。他們在無數的領域創造奇蹟,湧現出一大批的工商鉅子、政界精英、文化名人和社團領袖。

泉州華僑“下南洋”的歷史以及他們在異鄉拼搏奮鬥、傳播友誼的動人故事,被一代代傳誦著。


(來源:泉州文化系列叢書、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