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母亲是怎么死的?

用户3376275278


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开始,太皇太后张氏(也就是朱瞻基的母亲)相继离世。从这句正史的信息解读,朱瞻基的母亲是病死的。



明宣宗作为明朝初期的一位守成的皇帝,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君主。宣宗的政治功绩中凝结了他母亲的心血,他从皇太孙到当上皇帝,一直受到母亲的指导教育。

他的母亲诚孝皇后勤于操持内政、外政,教子有方。宣宗从小就十分孝敬母亲,常常细心听取母亲的教育,这些对他处理国家政治事务起到了积极作用。


宣宗即位后,尊称母后张氏为皇太后。每逢军情及国事,他都要向母亲报告,听她的指示。皇太后也是竭尽全力来辅佐儿子料理朝政,避免朝政出现失误。

她经常教育儿子要勤于政事,遇事要多多依靠辅臣,听取众人的意见,不要武断专制,而要善于听取意见,珍视百姓的生命。宣宗在日常生活中也特别孝顺母亲,每天的早晨和晚上都会到母亲的西宫内请安,服侍母亲,仔细观察母亲的气色怎样,身体是不是舒服。


母亲看到儿子也非常高兴,向他询问政事处理得是否得当。宣宗认真对答,并向她报告国家重要的大致方针,征求皇太后的意见。每次谈话之后,母后都十分满意。宣宗不仅自己孝敬母后,还教育两宫皇后孝敬、侍奉太后,他们的关系十分和谐。


峰回路转说历史


仁宗张皇后,历史上有“女中尧舜”之誉。她一生经历了燕世子妃、皇太子妃、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几个封号,她支撑过三个皇帝,见证了明朝逐步走向巅峰,她的死,也为明朝的强盛划上了休止符,她绝对堪称“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最初,她是燕王朱棣的儿媳、世子朱高炽的妻子。后来,朱棣登基,世子成为太子,她自然成了太子妃。在太子妃任上,她严守妇道,甚得公婆喜欢。

当时,太子地位不稳,因为他身体肥硕不能骑射,而弟弟高煦却如其父一样英勇果敢,且屡立战功,于是成祖经常有废长立次的念头。每遇这种危机,张氏就努力从中周旋,为保住太子立下了莫大功劳。

等到被立为皇后,对朝中内外政事,她无不周知。仁宗登基,不到一年即死,宣宗登基,张氏则升级为皇太后。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张皇后崩逝,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葬献陵。


李一般般


历史上朱瞻基的母亲诚孝张皇后是在正统七年病重而死的。

电视剧《大明风华》里孙若微所做的一切实际上都是张皇后做的,包括立年仅九岁的朱祁镇为皇帝,稳固朝纲,重用三杨等。

《大明风华》黑她黑的挺厉害的,实际上张皇后恭贤礼让,是明朝的第一位皇太后,也从来不徇私枉法,她对她弟弟张升管教非常严格,而张升也不是重私欲的人,反而很醇厚谨慎。


汪十月


病死的!

正统七年十月崩。当大渐,召士奇、溥入,命中官问国家尚有何大事未办者。士奇举三事。一谓建庶人虽亡,当修实录。一谓太宗诏有收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宜弛其禁。其三未及奏上,而太后已崩。遗诏勉大臣佐帝惇行仁政,语甚谆笃。—《明史·列传一后妃》

朱瞻基母亲诚孝张皇后,堪称有明一代后妃中最典型人物,历经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五朝,一生尽心辅佐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三位皇帝,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被世人誉为“女中尧舜”。

极力周旋,力保明仁宗朱高炽继位

张氏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八年被封为世子妃,朱棣在靖难之役后称帝第二年封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张氏为太子妃。朱高炽虽然聪明好学,生性沉稳,但是他体型肥胖,不善于骑射,朱棣一度想废掉他改立更像自己对次子朱高煦。

张氏一边安慰丈夫朱高炽,一边“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谨重,得仁孝心”,最终张氏的孝心打动了朱棣,朱棣因此对徐皇后说:“ 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并且张氏生的儿子朱瞻基聪明好学深得朱棣喜欢,朱棣将其立为皇太孙,因为这些,朱棣最终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朱高炽继位后,张氏作为皇后,对仁宗治理朝政常常出谋划策,极力辅佐。明史记载

“ 及立为后,中外政事,莫不周知。 ”

潜心辅政,辅佐明宣宗朱瞻基,开创仁宣之治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不到一年就驾鹤西去,朱瞻基继位后封母亲张氏为皇太后。此时国内大小事宜都是听命于张太后裁决。

当时仁宗驾崩突然,太子朱瞻基此时还在南京祭陵,汉王朱高煦觊觎帝位已久,预防不测,张太后临危不乱,先命内阁起草仁宗遗诏传位朱瞻基以安民心,并且先后派出太监海寿和内阁首辅杨荣前去迎接并保护朱瞻基,才得以逃过朱高煦的半路劫杀。

宣宗继位后,张太后时常不忘教导他如果体恤百姓,同时勉励老臣们要尽心辅佐宣宗,还不忘告诫娘家人不能干政。宣宗一朝,在张太后和“三杨”杨荣、杨士奇、杨溥等人的治理下,四海生平,百姓安居乐业,大明国力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时期,创造了仁宣之治。

拒绝垂帘,打压宦官,摄政明英宗朱祁镇

明宣宗死后,因为太子朱祁镇年幼,朝野传言张太后要立年长的襄王为帝,老臣们听闻后赶紧觐见孙太后探听虚实,张太后遂后召集文武百官,一边哭一边指着八岁的朱祁镇说:“此新天子也”。

朱祁镇继位后,大臣们以“主少国疑”为由屡番劝阻张太后垂帘听政,被屡次拒绝,并说:“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意思是不能破坏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后宫不得干政,当务之急是取缔一切不要紧的事物。并且经常勉励英宗朱祁镇做个好皇帝并且任命英国公张辅、内阁成员杨荣、杨士奇、杨溥、胡潆为辅政五大臣。

张太后极力打压宦官势力,时不时把英宗的心腹太监王振召到跟前严加训斥,并且常常过问内阁事务,以防王振专权乱政,所以张太后在世时,王振一直不敢造次。

临终不忘国事,遗诏一心为大明着想

张太后为大明竭尽全力,付出一生。临终之际还不忘国事,弥留之际召见老臣杨士奇、杨溥,问他们朝廷里还有什么大事儿没有做的。杨士奇随即奏上三件事,第一件,为建庶人(建文帝朱允文)撰写实录;应解除凡收集方孝孺等人书籍者死的条令。杨士奇的第三条还没来得及说,张太后就死了。

在遗诏中同样勉励大臣们好好的辅佐英宗朱祁镇实行仁政,张太后摄政但不干政,唯一的遗憾是在世时没有彻底除掉王振,给土木堡之变留下了祸患。张太后和三杨的先后去世,王振失去制衡,开始兴风作浪,在他的撺掇下英宗将大半个朝廷葬送在了土木堡,明朝由此逐渐走向衰落。


古曲古风


明宣宗朱瞻基之母张氏,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元配。明仁宗即位后,她被册立为皇后。她熟悉政务,“中外政事,莫不周知。”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尊封其为皇太后。

皇太后“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子孝母贤,“两宫慈孝闻天下。”她严禁外戚干政,照顾被废的皇后胡善祥。

宣宗崩,宫中讹传将立襄王为帝。皇太后召来群臣,力挺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朱祁镇即位为明英宗后,“遵遗照大事白皇太后行”,并尊其为太皇太后。

她拒绝群臣垂帘听政请求,重用三杨等贤臣,时时训斥宦官王振,“以故王振虽宠于帝,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1442年10月,她临终前召重臣“问国家尚有何大事未办者”,并在遗诏中勉励群臣“佐帝惇行仁政。”驾崩后,她被与仁宗合葬,附祭太庙。

张氏是明朝著名贤后,时人评:“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


2许云辉


《大明风华》是部大女主戏,讲述的是女主角孙若微历经五帝六朝的故事。可在真实的历史中,孙氏的存在感很微弱,真正的奇女子、大女主是她的婆婆,诚孝张皇后。

为了避免外戚专权乱政,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定下了“后宫不可干政”的规矩,但这还不保险,他还下令皇家子弟迎娶没有根基的小门小户之女,使后宫和外戚不能互为援手。

这些措施很有效,明朝基本杜绝了外戚干政的状况。至于后宫,明朝出名的宠妃很多,比如万贵妃、郑贵妃等等,但是她们再怎么称霸后宫,也无法插手朝堂之事,祖制不许,皇帝不许,大臣们也不许。

张皇后:有吕武之能而无吕武之风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后妃们普遍安于后宫,只愿做君王的解语花。能够插手朝政、并且做得不错的也就两位:大名鼎鼎的马皇后和诚孝张皇后。

马皇后就不说了,和朱元璋是患难夫妻,地位超然,朱元璋敬重她,容许她干涉朝政。但马皇后很有分寸,很多时候是通过劝谏朱元璋来影响朝政,她本人还是隐于后宫。

而张皇后不一样,到了后期,她是直接主政了。

丈夫朱高炽在世的时候,张皇后就是个贤内助,政事上给朱高炽一些意见;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登基,她表现出了极强的政治才能,大事小事朱瞻基会跟她商量。

此时的张皇后,虽有丧夫之痛,但儿子孝顺孙儿可爱,聊可慰怀。不料朱瞻基英年早逝,留下的遗诏中说:“凡国家重务,皆上白皇太后、皇后,然后施行。”

这说明他认可母亲的政治能力,至于皇后孙氏,就是个附带的。

孙氏可以沉浸在悲痛中,张皇后却不能。夫死、子亡,孙儿年幼,她得为儿孙们守好这江山。从此直到去世,张皇后都是实际上的摄政太皇太后,朝堂大事皆由她来决断。

大臣们建议她垂帘听政,被她以祖宗之法拒绝了。无论对于张皇后还是大臣们来说,这都是件很难得的事。

每一代大臣,对于后宫妃嫔们都有着警惕之心,一有干政的苗头就要打压下去,免得出现武则天、吕雉那样的事情,尤其明朝大臣,更是出了名的骨头硬,他们肯奏请张皇后垂帘听政,那是真对她放心,相信她不昏庸、不恋权;

而张皇后手握大权多年,肯定也品尝到了权力的美味。其实名利的诱惑对男人女人都一样,一旦“垂帘听政”,必然能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张皇后果断拒绝,这说明她头脑一直很清醒。

她深深的知道,大臣们欣赏的正是她不贪权的态度,一旦她表现出对权力的重视,必然会被他们联手压制,引起朝堂动荡,就算自己暂时取得上风,身后事也难以保证,就如吕家,在吕雉去世后遭到了残酷的清算。

以其那样,还不如保持现状,表面上绝不走到台前,只在背后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主导一切。这为她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大臣们盛赞她有吕武之能而无吕武之风。

明朝史学家何乔远对她的评价是:“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

汉唐女主,指的就是吕后和武则天。

张皇后:一语定君王

张皇后极有大局观。

朱瞻基突然离世,后宫前朝惶恐不安,不知哪里传来一种流言,说太子朱祁镇才有9岁,年纪幼小不能为君,襄王朱瞻墡将成为下一任皇帝。

张皇后听说后,立刻召集群臣到乾清宫,指着朱祁镇说:“此新天子也。”群臣山呼万岁,止住了流言。

可以说张皇后的一句话,确定了朱祁镇的新君地位。

虽然从礼法上来说,太子必然是皇帝的继承人。但历史上的太子很多,顺利登上皇位的又有几人?

其实站在张皇后的角度,朱瞻墡登基对她更有利。朱瞻墡也是她的亲生儿子,如果朱瞻墡当皇帝,那么她还是皇帝之母;如果朱祁镇当皇帝,她就成了皇帝的奶奶,辈分是更高了,但朱祁镇的亲娘孙氏还在呢,孙氏要是有野心,大可和她抗衡,她的权力会被减弱。

张皇后极为聪慧,不可能想不到这些,但她还是支持朱祁镇。因为这是对大明最有利的,子承父业才是正统,兄终弟及是特例,必然引起骨肉相争、朝堂震荡。

多年后,《大明风华》的女主原型孙氏面临类似的选择。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被俘,在大臣的坚持下,孙氏做了相反的决定,放弃时为太子的孙子朱见深,选择儿子朱祁钰(还不是亲生的),当时似乎是平稳度过了,却埋下许多隐患。

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离心,反目成仇;大臣们各自投资,互相倾轧,党争愈烈;朱见深本应被精心教养,叔叔登基后整日担惊受怕,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口吃,文化教育也没跟上,直接长废了,后来他会爱上年长的万氏,和幼时缺乏来自女性长辈的关爱很有关系。

不管是从母亲的角度,还是从政治家的角度,孙氏似乎都不合格,她没有自己的立场,随波逐流。

当时朱瞻墡还活着,知道朱祁镇被抓后赶紧上书朝廷,请立朱见深为皇帝,郕王朱祁钰监国,这无疑是最稳妥的办法。但奏疏送到京城时,朱祁钰早已当上了皇帝。

如果张皇后还在世,选择的肯定是朱见深,夺门之变及之后的血腥清洗也就不会有,朱见深也许能成为更好的君王。不,如果她在世,土木堡之变根本就不会发生。

张皇后:识人之能

张皇后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有识人之能。主政期间重用仁、宣朝留下的贤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这五位有德有才的大臣组成了顶级辅政集团,哪怕天子年少,国家也运行正常,吏治清明。

除此之外,她还看出王振是个祸害。

朱祁镇之所以御驾亲征,一方面是渴望像父祖那样征战沙场,另一方面是太监王振的撺掇。

这位王振,志大才疏,总想着干预国政大展身手,又善于揣摩上意,深得朱祁镇的信任,但张皇后早已看出他是什么货色,对他极为严厉,时常叫过去斥责。

某天,张皇后召了朱祁镇和心腹大臣议事,过一会儿又叫来王振,王振战战兢兢的跪在地上不敢出声,张皇后厉声道:“汝侍皇帝起居多不律,今当赐汝死!”

话音刚落,她身边的女官立刻把刀架在王振脖子上,王振吓得全身颤抖。朱祁镇是真看重王振,赶紧跪下为他求情,皇帝都跪了,大臣们也只能跟着跪下。

张皇后这才饶了王振,又警告道:“皇帝年少,岂知此辈祸人家国。我听皇帝暨诸大臣贷振,此后不可令干国事也。”

意思是像王振这种人都是祸国殃民的,朱祁镇年少,看不出他的真面目,大臣们多监督着,以后不可让他过问国事。否则严惩不贷。

这里就有个问题,既然张皇后已经看出王振是个奸宦,为什么不杀了呢?如果她下定决心杀王振,朱祁镇难道还能说个不字?

其实,这正是张皇后的稳妥之处。她固然可以杀王振,却会让祖孙之情出现裂痕,也会让大臣们觉得她太过专权霸道,不能容忍皇帝有自己的心腹。这显然是很不好的。

所以张皇后留王振一命,却时刻盯着,只要他出现不妥便马上叫来严词训斥。在她活着的时候,王振虽极得朱祁镇宠信,却从未真正擅政,也不敢太过嚣张。

张皇后没想到的是,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一个有雄心壮志却天真稚嫩的少年天子,一个想建功立业却并无能力的掌权太监,加在一起造成了土木堡之变,给大明沉重打击。

但这不是张皇后的错,她管得了生前种种,难道还能管身后之事?对于大明,她已经尽力了。

总之,诚孝张皇后是明朝少见的女性政治家,“仁宣之治”有她一份功劳,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更稳定了朝局,如果当时她没站出来,对大明绝对是一个灾难。

所以著名历史作家蔡东藩曾说:“明多贤后。若太皇太后张氏者,其尤为女中人杰乎?”











富士康一哥


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开始,太皇太后张氏(也就是朱瞻基的母亲)相继离世。从这句正史的信息解读,朱瞻基的母亲是病死的。



伊琳娜家政


其母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病死在宫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