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災難之下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廢墟上建立繁榮的背後邏輯分析

  “有多少英俊的男子、美麗的姑娘、活潑的小夥子,在早晨還同親友們一起吃點心,十分高興,到了夜裡,已到另一個世界去陪他們的祖先吃晚飯了。

”——喬萬尼·薄伽丘《十日談》

  歐洲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實主義鉅著,是意大利作家喬萬尼·薄伽丘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十日談》,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短篇小說集,被人稱為“人曲”,與但丁的《神曲》並列。

  《十日談》的創作背景,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瘟疫大流行。而佛羅倫薩瘟疫大流行的更大背景,則是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大流行。

  正如本文開篇引用的句子所言,《十日談》用著“樸實”的語言,描述了朝活暮死般的人間煉獄慘相。這都是“黑死病”大流行期間的真實歷史。

  黑死病是發生在歐洲中世紀末期的超級瘟疫,它在1347年9月襲擊意大利南部墨西拿開始,一路席捲歐洲各國,經西歐到北歐,轉東歐,於1353年來到俄羅斯肆掠。至此,已有2500萬歐洲人喪命於黑死病之下,佔到了當時歐洲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比例。這樣空前絕後的死亡比例,讓黑死病儼然成為了歐洲的“滅洲危機”。

  奇怪的是,黑死病終結了歐洲的中世紀時代,也終結了歐洲的愚昧落後。

  黑死病之後,歐洲從農業社會開始向工商業社會轉型,科學技術突然加速發展起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也在這一段時期興起。歐洲文明的發展煥然一新,並漸漸領先於世界。

  可以這麼說,黑死病是歐洲文明的一次“置之死地而後生”,它帶給了歐洲一次令人無比恐慌的“滅洲危機”,也帶給了歐洲一次崛起的巨大繁榮。沒有黑死病的爆發,歐洲黑暗愚昧的中世紀時代可能還要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歷史上有很多“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經典,它們跟黑死病的爆發一樣,是在一場近乎毀滅性的災難過後,從廢墟上建立起了繁榮。

  雖說災難各種各樣,但是仔細剖開來看,其背後催生繁榮的邏輯都有相通之處,我們不妨來試著分析一下。

  歷史上的繁榮,大都遵循一條清晰的邏輯線,那就是社會文明越來越符合物質世界和精神思想的變化發展,那就會繁榮,否則就會衰落。

  老舊的文明,往往保守。保守,便意味著維持現狀不發展。但是人類所處的整個物質環境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人們的精神思想也是在不斷地演化發展。

  歷史滾滾向前,老舊文明卻停滯不前,那麼,就該打破它!

  不管是天災,還是戰爭,災難性的事件,往往是對人類社會的最強刺激,它會以絕對的不可調和的力量打亂甚至是摧毀舊有的社會結構和秩序,達到“破舊”之效。

  沒有任何改革,能像災難一樣“高效”、“粗暴”地摧毀舊有的頑固勢力。

  這方面最為經典的歷史例證之一,便是黑死病的爆發。

  歐洲歷史有三大傳統劃分,分別為古典時代、中世紀和近現代時期。黑死病爆發之前,歐洲便處於中世紀時期,又被歐洲人自己簡單粗暴地稱為“黑暗時代”。

  為什麼黑暗?因為戰爭與愚昧。歐洲的中世紀,是天主教會下的神權統治時代,神權甚至大於封建王權。天主教禁錮人民的思想,壓制科學和生產力的發展,整個歐洲,便是一片愚昧落後的荒野。

  黑死病的爆發,天主教會的解釋是“天譴論”,荒唐地認為黑死病是上帝對人間的懲罰,人們通過祈禱和懺悔,便可洗刷罪孽,擺脫瘟疫。

  然而,人們無窮盡的祈禱和懺悔,換來的是近乎無窮盡的死亡。上帝面對黑死病,似乎也是蒼白無力的。

  所以在黑死病疫期過後,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根基受到極大動搖。短篇小說集鼻祖《十日談》便帶有批判天主教會的主題思想,它拉開了文藝復興的序幕,以往看似絕不可能的社會轉型突然變得順暢了,宗教改革的興起,科學技術的發展,啟蒙運動的誕生,這一切,都證實歐洲文明走入了另一條更加光明的發展道路。


歷史災難之下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廢墟上建立繁榮的背後邏輯分析

黑死病與歐洲中世紀


  “破舊”,僅僅是建立繁榮的第一步。“破舊”之後,就該“立新”。沒有“立新”,整個文明或系統就直接垮掉了。

  破碎而重構,這是很多歷史文明都經歷過的階段,但重構之後迎來的,可不一定是繁榮,可能是越發的破碎。

  比如結束西漢王朝統治的“新朝”開國皇帝王莽、結束唐朝統治的後梁 開國皇帝朱溫等,這些都是抹除老舊王朝的統治而建立新生王朝的大人物,可謂是“破舊立新”。結果這些新生的王朝一個比一個短命,連老舊王朝的繁榮期都遠遠達不到。

  破舊立新,並不代表就是建立繁榮。適應現實變化進而演化發展的“破舊立新”,才是建立繁榮的正確邏輯。

  而人類歷史中所遇到的種種災難,便是極強刺激下的巨大現實變化。

  還是講我國古代的一個例子。

  戰國前期的公元前389年,當時並不算強大甚至還很落後的秦國,欲要東進擴張領土,遂舉全國之力組建50萬大軍,進攻魏國城邑——陰晉。戰爭結果是,魏國以5萬魏武卒精銳,徹底擊潰秦國50萬大軍。

  此戰失利,讓秦國國本動搖,根基近碎。這對秦國,無疑是一場巨大的國難,正是為了渡過這場國難,秦國上下才開始勵精圖治、變法圖強。在以後的歷史中,煥然一新的秦國才有了統一天下的繁榮。

  所以說,災難的降臨,讓人們不得不“破舊”,而“重構立新”的最大動力,便是克服災難,戰勝災難。


歷史災難之下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廢墟上建立繁榮的背後邏輯分析

陰晉之戰——秦國的崛起之始


  人類文明的老系統因為災難的衝擊而崩塌,新系統在以戰勝災難為目標的主導邏輯下搭建而成,自然是為了能夠抵禦下一次類似災難的衝擊,這就是一種進化。這種系統進化,便會帶來系統內外一系列連鎖反應,各種協同進化的結合,就是整體繁榮的基礎。

  歷史上的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黑死病的爆發,倒逼歐洲的醫學大發展,解剖學、生理學誕生,一切都是為了戰勝像黑死病這樣的疾病。

  歷史上奪走人類數億生命的天花病毒,倒逼人類創造出了疫苗技術,而疫苗技術就成了人類抵禦傳染病的最強武器。


歷史災難之下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廢墟上建立繁榮的背後邏輯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超級戰爭,給人類世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壞。戰後重建的世界,為了避免再次出現世界大戰,成立了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關稅及貿易組織等管理世界秩序的組織,引領整個人類世界走向戰後繁榮。

  ……

  歷史上的種種災難,就是人類世界的種種試錯,它能引發人類文明在發展道路上的自我糾正。

  糾正不過來,會帶來滅亡般的後果。糾正過來了,便能再次迎來史詩般的繁榮。

  我國今年開年以來的這場新冠疫情,毫無疑問是一場災難,同時也是一場考驗。

  我們如果挺過去了,我國的醫學技術、防控能力、國家凝聚力等便是一次巨大進化,人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可能會有更高層次的刷新。

  那麼,我們就是既有重建繁榮的強大能力,又有重建繁榮的強大邏輯。

  災難不美好,但我們會戰勝災難,重建更美好的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