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心經》(五)

以下根據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心經》音頻整理而成。


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心經》(五)

第四段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第四段的中心詞就是究竟涅槃。前面說無所得,是要破常人修行時候的執著,破了這個執著之後,還是有所得的,有四種所得之故。

得的什麼呢?無掛礙,無恐怖,無顛倒,無夢想,四種。如果說真有得,也就是這四種。這四種真有所得之果,全以無開頭的。

無掛礙,二個障讓我們有掛礙,煩惱障和所知障。一個是俗情上的掛礙,另一個是知識上的障礙。不能做到照見。

無恐怖,畏生,畏死,畏惡趣,畏眾生。跟人打交道的時候我們有畏,來自於我們根本的孤獨感,恰恰是最親密的人之間最能產生很大的痛。一幫刺蝟在抱團取暖。畏惡名。這一種恐怖。死的時候會怎麼樣?來自孤獨感,叫畏眾生。畏惡名,名聲不好。這五種恐怖。

無顛倒,四種顛倒,與無常執常,與苦執為樂,與無我執為我(怕死),於不淨執為淨。你乾淨到肉邊菜都不能吃(向惠能學習吃肉邊菜),這怎麼行。奧古斯丁(要人家一整顆樹上的梨子,以為佔有那些就可以永久存在了,人拒絕虛無)說我們想集聚事物,以為佔有事物就證明自己存在了。

無夢想,自性分別,差別分別(如一合相),果分別,愛分別,非愛分別,一共有8種夢想,物質沒有實體存在的,緣起性空,世界上的事物自性本空。真正的自性是我們的佛性,叫空性。舉例子復旦培養了,感恩復旦,呼喊復旦萬歲,可能嗎?錯了!(唯物主義,萬事萬物有差別,統一於物質,沒有什麼會消失,因為物質不會消失,佛家叫一合相)前三段遣了所有,好像什麼都沒有了,所以第四段,這四個方面,四個所得,合起來叫究竟涅槃。

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心經》(五)

第五段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一段的中心詞就是真實不虛。六遣全排除之後,我們得到了真實不虛。這個真實不虛,不是頭腦中的認識,而是能排一切苦。

仰仗佛力,橫超三界。直落淨土。我們確認無我。

確認我苦我,方性能除。(這一點很重要)是謂真實,不落空執。不虛就是不落空執,不要執著那個空,先前要空,空而後能大,大而後能含萬法,惠能說的。為什麼說確認我苦我,方性能除呢?你把苦看成是外在世界強加的,你怎麼能除呢?你跟這個世界鬥爭吧,需知人世間,苦境、樂境、順境、逆境都由心生啊。境由心生,這個心是假我,你知道我才是這苦的根源。確認這一點,方性能除。境由心生,各位信不信,兩個人戀愛,一開始是手拉著手,昨天晚上,花前月下,忽然不知為什麼,口角起來,不歡而散,各自回到家裡,回想起來壓馬路的的種種情境,但是想想明天要上班,睡吧,第二天上班就在等短信,9點沒來短信和電話,10點還沒來,11點還沒來,其實這一天是晴朗的天,她覺得周圍是灰濛濛一片,12點,一條短信進來了,這個時候她覺得天空特別的藍,格外的晴朗,每一個同事都向她露出微笑,這就是境由心生。

確認我苦,這個苦不是外在加給自己的。境由心生。

順境和逆境是客觀的,客觀就是比出來的。我的處境與馬雲等人一比,我的人生算失敗。“境由心生”,不要把我們的孩子判定為你將來失敗或成功,你的孩子將來可能端盤子,為什麼不可以?將來有可能做鐘點工,為什麼不可以?他們心裡是溫暖的,你把他們的人生能判定為失敗的人生嗎,不可以的。否則這世界上大多數的人生都是失敗的。所以《心經》是對的,“境由心生”,苦來自於這個放不下的,破除不了的假我。“確認我苦,方性能夠,是為真實,不落空執”,這是我們機會。所以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般若智是真正的度法,第一最真,最上的度。般若是第一波羅蜜多。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第一波羅蜜指的是什麼?就是般若第羅蜜。持戒波羅蜜能除一切苦嗎?安忍只是忍著對付著,前三種是福德資糧,後三種是智慧資糧,那才究竟呢。

復旦大學哲學王子王德峰講《心經》(五)

第六段

(頌咒)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我們怎樣理解咒語呢?有二理解方法,第一種是密宗的方法,就這個文字本身有神力。所以按密宗的原則不翻譯的,到咒語的時候,全用聲音來唸,按照梵語的發音來唸,不能換成漢語,因為這是一種古代的比較古老的信念,就是文字自身有神力。現在有不少修行人是念咒的,有神力,甚至是佛力。第二種按照唯識宗或者禪宗,不是文字本身有什麼力量,而是文字的意義能加持我們,鼓舞我們,讓增強我們信心。我取後一種。當然我也不敢說密宗就一定錯了。

揭諦,其實就是波羅蜜,梵語當中度的意思,“揭諦揭諦”就是度啊度啊。因為它是贊誦語。“波羅揭諦”,波羅是彼岸,波羅揭諦就是抵達彼岸吧。

“波羅僧”,不是僧人的意思,表示徹底,全部。

“波羅僧揭諦”就是全部徹底的去度過去吧。毫不退讓,毫不猶豫。

“菩提薩婆訶”。倒裝句,菩薩是生般若智的覺悟,“薩婆訶”,梵語中表示盡願。盡願覺悟,真心誠意的希望自己覺悟。這四句是揭諦真言,就是度的真言。梵語的倒裝結構。揭諦是度,波羅密也是度,他們肯定是同義詞。

按密宗的說法,我們經常誦這個咒語(佛陀和觀音菩薩),自然會得到佛陀和觀世音菩薩的加持。令我們速得成就。所以有人把這個揭諦真言看非常神聖。260字像我這麼講是粗的。

回過來再看壇經,慧能講般若波羅蜜是第一,壇經是得了心經的精髓,我們的心與宇宙統一,宇宙之心,那叫涅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