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灿烂千阳》我看到了和平的珍贵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只可惜我还没能将这本书读完,但是从另一本书《灿烂千阳》里我好似对这一段话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不止是一本小说,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部阿富汗的近代史,是对战争、是对那些争权夺利的政客、是对那些将人命视作草芥的人的诉状、也是对公平的人权的向往和呼唤。

当第一个女主人公玛丽雅姆以一个私生女的身份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的时候,她还是一个单纯可爱的小孩,对这个美好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对自己的未来满怀希望。可是生活从来都不会安心让一个人如此心安理得的活着。玛丽雅姆唯一的靠山,也就是她的母亲死了,年仅十五岁的玛丽雅姆被嫁给了一个足以做他父亲的男人,于是她的生活完全失去了原本的样子。她沦落成了一个生男孩的工具,供那个男人泄欲的玩物。她没有了尊严、没有了人权、没有了自由,她完完全全的成为了一个没有了灵魂的行尸走肉。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越是在落后贫穷的国度里,越是寻找不到人权。对于女性的尊重在这个国度里彻彻底底的沦陷了。男权至上,让原本就弱势的女人,更加的渺小,更加的可怜。她们只能那样苟且的活着,就连出门也必须有一个男人带着,否则就是违法。

接着第二个女人主人公莱特出现了,这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为她的父亲是一个老师,所以她有幸可以看到书本来那个美妙的世界。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战争,莱特和塔里克定然可以幸福的生活。然而,所有的故事都不会按照人们想象得那样进行下去。战争的爆发,将所有美好的愿望,将所有充满了希望的明天,将所有应该存在的光明,瞬间的吞噬毁灭了,留下的只是一具具冷冰冰尸体,和充满了硝烟的空气。

当莱特在目睹了一颗颗炮弹落在她们的身边,带走了她父亲和她母亲生命的时候,她的心到底是经历怎样的一场绝望呢?我不知道,但悲哀的是我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数以万计的人正在经历着和她同样的遭遇。从头到尾,他们都只不过是政客们争名夺利的牺牲品。当莱特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的时候,被她的邻居拉希德,也就是玛丽雅姆的丈夫救了回去,可是拉希德却并非出自于好心,只是做着趁火打劫、不要成本的买卖而已。他要让年轻漂亮的莱特成为他的第二个生男孩的工具。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甚至不惜让人带来塔里克死去的谎言,来骗取莱特留下。我知道如果不是莱特发现自己有了塔里克的骨肉,她一定不会答应拉希德的要求。但是此时的她不仅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为肚子里的骨肉,塔里克的儿子活着。然而这又是一个男权至上的国度,她如果要活着就必须依靠这个禽兽一般的男人。于是她答应了。

从此这两个可怜的女人便战战兢兢匍匐在课拉希德脚下,像狗一样的活着,不是被骂,就是被打,但是她们别无选择,只能如此,苟且的活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终于,心如死灰的玛丽雅姆被莱特唤起了心中的那丝血性。她们联合了起来,将那个残暴的毫无血性的禽兽,将那个视人命如同刍狗的畜牲,将那个藐视女性人权的败类,将那个即便让人千刀万剐也难以解除心头之恨的人渣,将那个奴役了玛丽雅姆、挟持了莱特却趾高气昂的刽子手杀死了。然而,她们悲惨的命运却远远没有因为拉希德的死而有所好转,因为那是一个男权至上的国度,所以她们必须用她们的生命做出代价。

无论是玛丽雅母还是莱特又或者是其他的人,都只不过是巨大的历史的篇章里的一个。她们所遭遇的不幸切切实实的发生在那些阿富汗人民的身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遭受外来的入侵,也不怕内部的巨大矛盾,怕的是焚书,是阻止教育,是藐视人权,然而不幸的是,这一切都被明确的记载在这本书里。

战争将原本美好的生活变得面目全非,将人们怀揣着的幸福的希望破碎,将家园破灭,一颗颗炮弹,把一个个平凡的人推到了绝路。

而今,这样的悲剧依旧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角落上演,这样的悲剧依旧存在……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烂得时代,

这是最美好的年代,这是最邪恶得年代,

这是最光明的岁月,这是最黑暗的岁月,

这是最温暖的季节,这是最寒冷得季节。

这里到处都有人间正道,这里到处都有地狱之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