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会在什么情况下,带全家老小千里大“移民”?

创新基础学科创立者


中国一直都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故乡,一直都是最美而令人深刻的汉字。乡愁是一个伟大的力量,牵绕着每一个在外游子的心。

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一下几个。

第一,开疆扩土。

在汉武帝时期,为了打败匈奴,在河西走廊建立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为了联通西域,更是为了对抗匈奴。为了发展这些地方,从内地不断的迁入大量的军民,建设四郡。这是帝王为了稳定边疆采取的策略,不得不称赞汉武帝的睿智。

第二,战乱。

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南方太平无事,很多民众纷纷到南方避祸,最大的迁徙家族就是不得志的皇族司马睿了,本来轮不到他来当皇帝的,只不过,八王之乱后,没有更多人是他的对手了。《桃花源记》也是一个文学上避难的佐证。

我的先辈也是因为战乱而迁徙的,在明朝初年,大片的区域空旷无人,“千里无鸡鸣"的景象很是常见,也是令人胆颤,朱元璋下达了命令,让人口多的地方迁徙一部分到人口少的。我的先辈就是从山西洪洞老槐树迁出的,那是我先辈生活的地方。

第三,建设都城。

在明朝朱棣的时候,为了迁都北京,指定了很多优惠政策,让江南的富商迁徙北京,比如,五年你可以不缴纳赋税,这无疑对江南的很多富商吸引力很大。政治中心的改变就会带动人员的变动,帝国的臣子都是拖家带口的全部到北京了,一时之间繁华无限,也让朱棣圆了回家的梦。

第四,为了更好的生活。

在清末的时候整个国家凋零不堪,民众为了更好的生活,很多都选择下南洋,这也是为什么东南亚地区很多都是华人的原因。当然,这不是一朝引起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为了更好的生活,也是到世界各地,现在的”唐人街“就是明证。以前很多人到国外工作也是如此,现在国家强大了回国建设国家,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我是曹城少年,愿你顺心康健。


曹城少年


故土难离,叶落归根,这些词都是古人传下来的,那么为什么古人还会拖家带口的移民,究其原因有三点,或政府强迁、或躲避战乱、或缺粮少食,寻找活路。

一、政府强迁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洪武年间由于常年战乱,河南、河北、山东人口锐减,由于地理优势山西却未逢战乱,政府就把山西人分迁到十八省五百县。从大明王朝建立的洪武年间到永乐十五年,五十年间就大规模迁移了十八次。

二、躲避战乱

“客家人”顾名思义就是客人。为什么是客人,躲避战乱移民迁徙。东晋时期,五胡乱华大肆屠杀汉人,不少中原人士纷纷度过黄河,南下避难,跑到广东、江西、福建这些有山阻挡敌军的地方立足定居。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历朝历代中原土地都要经历战乱,老百姓想要过安生日子就得拖家带口的移民,唐末黄巢起义、宋朝末期、明末清初、太平天国那次移民不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缺粮少食

“闯关东”清朝末期山海关以里大部分的田地都在政府官员、八旗子弟、乡绅富户手里,没地种的人就豁出命去到山海关以外找吃食。“大逃港”1957年农村集体化进一步升级,农民不准开荒、不准经商,到1959年广东出现了严重的饥荒,而此时对岸的香港的经济繁荣远超大陆,就出现了长达10年的大逃港浪潮。

“月是故乡明”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思乡情节不是没办法,谁有舍得远离故土哪。


知其然百科


一:政府性强制移民

比如汉武帝时期为了打压地方豪强,于是下令把地方豪强几千家,全部迁到茂陵,当时的关东大侠郭解不愿意搬迁,专门找大将军卫青,让他帮着求情。汉武帝说,他竟然能让一个大将军为他求情,可见他权势很大,所以迁徙郭解全家。

明末清初四川因战乱人烟稀少,老虎都逛大街,政府遂从各地迁徙人口去补充到天府之国,迁徙最多的是湖广行省,历史称“湖广填四川”。

二:为了躲避战乱

有些家族为了躲避战乱,也会举家搬迁,比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三为了寻找更好的居住地

有些家族人口太多,耕地分配太小,为了获得更多的耕地和生存空间,我的家乡村庄最早就是大姓搬迁至此,开荒耕种,良田上千亩,外姓都是给他们家族打工的。

中国人历来“安土重迁”,不逼到一定程度,一般不会举家搬迁的。




wsbg的小新


大移民一般发生在战乱时期,或者是一个王朝的扩张时期。

王朝扩张时期,为了巩固地盘,会大量的迁移百姓,特别是迁移贵族到一些地方去,如汉武帝时期,迁移了数十万人到朔方一带居住,目的就是把这个地区牢牢的控制在西汉王朝的手中,使这里的汉族居民数量增长起来,有人就有一切。

还有在大明建国后,当时山西还有江西的饶州人口众多,大量迁移这二个地方的百姓到全国各地,如江西填湖广,就是从饶州府不断的迁移百姓出去,很多百姓是举家迁移,因为朝廷给的优惠政策让他们看到希望,同时朝廷也是恩威并济,那些闹事的人是满门抄斩的。

再就是战乱时期,如唐朝的安史之乱时期,大批河北地区的百姓不堪忍受,全家老小往南方迁移,这个时候,不迁的话,意味着就是死路一条,因为叛军太残暴了,而大唐的官军又节节败退,留下来就要负担沉重的赋税甚至于全家不得安生,女人会被抢走,男人抓起当炮灰或者是当劳力,至死方休。所以百姓为了生存,会全家千里大移民。

靖康之耻代表的是北宋灭亡,这一时期,大量的百姓和贵族南迁,如李清照就渡过乌江南下,在乌江畔望着江水,李清照写出了夏日绝句,可见在那种大时代的背景下,百姓没有办法,要生存下去。

还有走西口闯关东,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所以大家怀着希望迁移而去。像山西的大槐树移民,就是因为山西人多,然后分迁各地填补人口缺失的情况。

树移动的话容易死掉,人移动是为了讨生活。

如果能在家乡安安分分的活命而且能活的很好,那么谁会千里举家移民。

移民不是朝廷政令,就是时局所迫,要生存下去。


指挥使吴铁锤


古代有很多的大移民,在中国古代有一次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这次人口的大迁徙的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人口迁徙运动。“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关于这次人口大迁徙流传几百年的歌谣。

古人为什么移民呢?从这个大致分为几个原因。

1.自然灾害,在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科技不发达,预测手段也较为低下,种粮食往往就是靠天吃饭,自然灾害对于粮食的生产影响非常大,所以丰收的年份和灾害的年份粮食产量相差很大。

2.战乱不断,在中国古代经常发生战争,战火让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的影响,人们为了躲避战乱,而选择背井离乡。

3.版图变化,随着国家疆域的增大,一些人就会选择去别的地方发展生活。

4.政府政策。有一些移民是强制性的,朝廷为了增加生产力,而从其他地方强制移民一些人来提高此地的生产力。



珂珂爱好历史


多数会在战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移民。

元朝末年,朝廷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繁,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的暴政。战争连绵不断,加上各种灾害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中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田地荒芜、人烟断绝的凄凉景象。
而这时候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明朝推翻了元朝之后,为了巩固新的政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朱元璋根据当时国家的现实状况作出了一个大的决策——“移民屯田,开垦荒地”

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就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从明朝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近50年的时间里大槐树下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


哈尼德德


古代大至会有以下情况带领全家大小千里移民?

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很大程度就是一部移民史、生存史:

一,远古先民,为了生存繁衍,总是要找到适合居住生存的地方。最显著的就是依“河”而住。比如黄河长江流域,就是生存繁衍的最佳地址。

二,躲避战乱。因战争导致社会动荡,许多百姓流离失所,举家远迁,躲避战乱。

三,天灾所迫。比如一九四二年豫东旱灾,百姓饿死无数,为了活命,举家西迁,往山陕求生,一路饿殍遍野,惨不忍睹。电影《一九四二》就描写了当时的状况。

四,躲避人祸。比如历史上皇室夺位、各派党争,很多人为躲避祸乱,不得不抛家舍业,远避千里,只为活命。!

五,囯家命令。如明朝政权,因战乱而导致很多地区人烟稀少,为补各地人员空缺,稳定政权,下令迁移人多地区以补不足。国家的命令,百姓岂敢不从。

六,投亲靠友。有的家庭有人在外发达了,或当官显贵,或经商巨富,也可能出现家庭随任迁移的现象。

其他情况也都有,或千里迁移而定居,或反复迁移而流转,各有不同。但大致来说,古人全家迁移的情况有以上几种。

希望能为题主提供参考帮助


书香居


大家好,我是EVA,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概念问题。移民指人口在空间上流动的现象,或从甲地迁移到较远的乙地定居的人。

古代中外历史上都有过很多移民现象,有主动,也有被动,据我所知,多数移民是被动的。从人类祖先走出非洲的移民运动开始,古代人类多数情况下是因为被动原因而进行千里大移民。

历史上,由于匈人的入侵导致欧洲的民族大迁徙,最终造成了连锁的移民事件,大量民族流离失所,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

地理大发现之后,白人大量移民到美洲、大洋洲等地,对当地的传统文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哥伦布首航舰队旗舰圣玛利亚号(仿制品)美洲殖民地

卡拉维尔帆船(Caravel,又译卡拉维拉帆船,葡萄牙语为Caravela,或拉丁式大帆船)为一款盛行在15世纪的三桅帆船

美国建国之后,不断向西移民扩张,当地原住民族遭到沉重打击。俄罗斯从16世纪起,不断向东移民扩张,吞并西伯利亚,当地民族同样遭到沉重打击。

黑奴贸易,这里专指大西洋奴隶贸易是16世纪至19世纪时期(也有人认为早至15世纪,并持续至20世纪),在环大西洋地区将非洲大陆人民作为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美洲大陆殖民地地区的一种贸易。奴隶的来源主要是非洲西部和中部,黑人被欧洲人通过贸易或袭击、绑架等手段抓获并贩往美洲大陆进行超强度的劳作。这是一种带有强烈殖民主义色彩的血腥黑暗的贸易。奴隶贸易者包括(根据规模排序):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美国人。部分贸易者在非洲的海岸拥有前哨,前哨有他们收买的当地的部落首领为他们提供奴隶。

目前估计约有1200万人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部分学者得到的数据相对更高,尤其是从非洲得到的。将航运死亡的一千万人计算入内后,非洲人口损失数据可以达到三千万。

粗体字略译:“待售一货轮九十四个上等、健康黑人”

非洲黑奴贸易主要区域,15-19世纪

检查奴隶

一个在北美的三角贸易例子

《我难道就不是一个人、一个兄弟吗?》,约书亚·威治伍德为不列颠废奴运动所设计的徽章,1787年。

18、19和20世纪时,数以百万计的贫困家庭或在国内遭歧视、受迫害、缺乏发展机会者离开欧洲移民至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各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整个世界造成了深远影响。据《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欧洲卷1750-1993》给出的数据,在1850—1920年间,约有1567万英国人、431万德国人、233万奥匈帝国人、858万意大利人和38万法国人离开本国去往欧洲以外的地方定居,其中英国人主要移居北美、澳洲和南非,德国人主要移居美国,意大利人主要移居巴西南部、阿根廷和美国,法国人主要移居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

福特·马多克斯·布朗的画作“英伦末路”,描绘了移民离开英国的情况

在拉丁美洲国家当中,巴西是最多日本移民聚居的国家,大概有130-150万名日裔在当地生活。首批日本移民于1908年从神户港口乘船抵达巴西,他们多为农民,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而离开家乡。

政府向日人推广移民巴西之海报

这些移民事件发生的时间离我们比较近,所以数据相对是完整、清晰、可参考的。日本

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也有很多主动或被动而背井离乡移民的案例记录。汉族历史较大规模的迁徒路线

秦汉南北朝

  • 秦朝徐福奉命带3000人为秦始皇入海求仙药东渡扶桑。
  • 秦朝末年,大批秦人为逃苦役到达朝鲜半岛南部成为辰韩。
  • 昭君出塞,汉元帝在位时,王昭君自愿嫁到匈奴(其势力范围位于今蒙古国)。
  • 汉朝日南郡朱吾县居民不满县吏苛政,逃至屈都昆(今马来西亚丁加奴)。
  • 汉武帝年间,骑都尉李陵降匈奴娶了且鞮侯单于之女为妻,率部移居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的阿巴坎。
  • 南北朝时乐浪、带方两郡(今朝鲜半岛西北部)汉人大批流亡日本。

唐宋

  • 唐朝贞观年间,有一批高僧,到佛逝国取经,其中包括义净、运期、彼岸、智岸、善行、智弘、无行、法郎、孟怀业、道宏、贞固等;其中僧人孟怀业,留恋佛逝,不回故乡。
  • 咸亨年间丰州僧哲到东印度居留,僧人玄游居留师子国。
  • 五代(943年),阿拉伯旅行家马素提记录苏门答腊有中国人耕种,巨港华人最多。他们是黄巢起义失败后逃亡至苏门答腊的华侨。
  • 宋嘉佑三年(1036年),嘉佑四年,安南虏走大批中国人到安南。
  • 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赵汝适著《诸蕃志》蒲甘条记载:“国有诸葛武侯庙”。
  • 南宋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印度半岛卡弗里河口的纳格伯蒂讷姆城有中国式瓷砖塔,高数丈上刻汉字:“咸淳三年八月毕功”。占婆国有唐人。

元明

  • 元朝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航海家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单马锡有华侨定居。元初有大批华人定居在婆罗洲格兰岛。渤泥国敬爱唐人。朱杰勤假设马来半岛古国龙牙门可能已有中国人和当地人通婚杂居。这部分唐人是初到此地的暂居人口,生活了几代人并没有记载,至明代大部分已经不存在。
  • 真腊国有唐人居住经商。真腊风俗,由妇女进行贸易,因此华人到此,必先娶真腊女子为妻,方便贸易。
  • 唐人水手,因真腊的米粮、妇女、房屋容易得到,买卖容易做,往往逃避到真腊求安乐。
  •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太祖赐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
  • 洪武三十年(1397年),时旅居三佛齐的华侨一千多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三佛齐国王。
  • 永乐年间,爪哇岛的华人多由广东、福建等地方逃亡来此,多从回回教门受戒持斋。
  • 爪哇有一个几千户华侨聚居的村庄,华侨称之锦石(今格雷西〔Gresik〕),村主是广东人。
  • 爪哇岛东部有一个华侨村杜板,华侨称之为厨闽,有一千多户漳州、广东移民。
  • 爪哇岛苏鲁马益也有中国人居住。
  • 旧港(今巨港)居民多由广东潮州、泉州逃来此地,相当富饶。
  • 郑和下西洋时任命施进卿为巨港宣慰使。
  • 东爪哇有“施大娘子俾那智”传伊斯兰教,施大娘子是施进卿的女儿。
  • 马六甲有唐人居住。
  • 爪哇顺塔国王陆自立是广东潮州人,永乐九年遣使贡方物。

  • 正统年间,勃泥有很多华侨居住,曾有漳州人张某成为那督。
  • 成化年间丁州盐商谢文彬到暹罗国经商,后来成为暹罗国的官员,并出使中国。
  • 正德年间满者伯夷有来自广州、泉州的华侨几百户。
  • 嘉靖年间,海盗许氏兄弟、何八、郑兴宇等居佛大泥。
    • 嘉靖四十五年,潮州江洋大盗林道干攻打韶安、由南等村,遁至北港。后聚集二千余人攻占北大年。因助暹罗王破安南,受暹罗王嘉奖,赐其女与之成婚。林道干曾在北大年建立一所规模宏大的枪炮厂,铸造黄铜大炮。
  • 1572年西班牙殖民者累加斯皮说,在马尼拉有40位已婚的中国人居住。
  • 隆庆六年(1572年)吕宋有华侨150人居住。
  • 万历年间,旧港国王王连是广东人,婆罗洲国王是福建人。万历二十一年(1594年)吕宋已有几万名华侨聚居。文莱岛有许多华人,系随郑和下西洋留下定居。
    • 北大年华侨很多,摩肩擦踵。北大年的张那督是漳州人。
    • 柬埔寨的篱木州(今金边),以木为城,是华人聚居之地。
    • 16世纪初黄衷著《海语》记载暹罗国有奶街,是一条华人寓居的街道。
    • 1613年葡萄牙人伊里狄绘制满剌加地图,其中表明漳州村、中国村和中国溪,显然是华侨聚居之地。
  • 郑成功驱除荷兰人,使得原先以南岛语系民族为主的台湾自此迈入汉人优势社会。

清朝初中期

  • 康熙三十五年,广州长寿寺主持大仙,被越南顺化政府聘为国师。越南会安港有一条长3-4里的沿河街道,名为大唐街,街上福建人开的商店,鳞次栉比。越南风俗,贸易由妇女经营,因此华人到此,必先娶妻,方便贸易。顺化有关夫子庙和闽会馆,尖碧萝有伏波将军庙。
  • 雍正中,河仙镇总兵(又作河仙,另又被称为“港口国”,即今越南坚江省)莫玖(Mok Kui,即鄚玖,越南语:Mạc Cửu)是广东雷州人,改姓鄚,为该地统治者。莫玖传位子鄚琮(Mok tong,即鄚天赐,越南语:Mạc Thiên Tứ),前后约一百年。
  • 清雍正年间,广东澄海华富里(今汕头市澄海区上华镇)人郑达,南渡暹罗,居大城府,是一位摊主,后致富,改名为镛;娶暹罗女人洛央为妻,生一子郑昭;日后郑昭成为暹罗王。郑昭成为暹罗王,被后人尊称为达信大帝,此雕塑位于今日泰国曼谷吞武里县
  • 婆罗洲戴燕国王吴元盛是广东嘉应人。
  • 婆罗洲昆甸国王罗大是广东嘉应人。
  • 爪哇华侨人数达10万人。

  • 乾隆年间华人罗芳伯在婆罗洲岛上(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世界第一个由华人所创立的“共和国”-“兰芳共和国”。国家元首称“大总制”。
  • 嘉庆年间广东嘉应显人叶来,流寓新加坡。嘉庆末年,柔佛王下令驱逐华人。柔佛华人推举叶来为首,率领众人战胜柔佛王;叶来更购买军械,遣人返国,纠集嘉应县及邻村族人万余,渡海到柔佛,血战八年,平定柔佛全境。其时槟榔屿华人,与土人冲突,叶来率众助战,三年平定槟榔屿。后叶来自量不敌英国势力,将此二地主权交与英国,自保土地所有权。
  • 1821年福建平和县大族吴福星,年二十只身南渡,来到北大年,初经营锡矿,后建立出入口商行,很多族人渡海投奔吴福星。1832年,北大年并入暹罗,吴福星之子吴万利被任命为第一任海关监督,整顿税务,深得百姓赞扬。

    李光耀, 新加坡第1任总理,也是新加坡建国之父之首。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党溪村。曾祖父李沐文(Lee Bok Boon)生于1846年。李沐文于1863年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迁至海峡殖民地新加坡。

    英拉·西那瓦(泰语:ยิ่งลักษณ์ ชินวัตร,皇家转写:Yinglak Chinnawat,[jîŋ.lák tɕʰīn.nā.wát];1967年6月21日-),汉名丘英乐,第28任泰国总理。生于泰国北部清迈府,是泰国著名商人及政治人物。她不仅是泰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也是前总理他信·西那瓦的妹妹,属于第四代泰国华裔。

清朝后期的华人向海外移民运动更是数不胜数,按照2012年的数据统计,全世界有超过5000万的华人居住在中国本土之外,这些人是华人移民和移民的后代。总的来说,移民海外的华人对祖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巨大的贡献,在此,谨以我个人名义向爱国的华人华侨华裔说声:谢谢!

洛杉矶华埠

日本横浜华埠

开平碉楼为旅美和旅加华工衣锦还乡后出资兴建,是该时期华工的历史见证。

张尊三,近代日本著名浙商

1949年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前与陈嘉庚(左)、庄明理合影海外各地华裔人口数量分布

最后总结起来:在原生活区遭到歧视、受到压迫,因为饥荒和死亡的威胁,或希望在其他地方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人们会选择背井离乡而移民外地。另外,还有像传教、淘金、狩猎、采摘、被贬官等非主流因素产生的移民。当然了,像美国西部淘金热潮而引发的这类移民浪潮,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原生活区因为生活质量不高而待不下去了,不然谁会愿意到荒蛮西部那种随时被人剥头皮的地方去讨生活啊……


悲伤的EVA


战争,饥荒,国家强制迁移,或者说战争移民,灾害移民,行政性移民。

第一个比如晋朝汉人南移

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第二个比如下南洋,走西口,闯关东

1. 下南洋

所谓南洋是明清时期中国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包括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群岛和中南半岛等地。炎黄子孙到南洋去,很早就开始了,比如汉末、唐末、宋末等历史时期。只要中国出现大规模的动乱,就会有许多人远走南洋进行谋生。明清两朝交替期间,下南洋的人数出现了大幅度的激增。而1840年之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持续的内部动荡,大批的华人开始前往南洋海外谋生。据葛剑雄等人所著的《简明中国移民史》估计,从1840年到1930年的九十年中,由福建和广东两省输出的移民每年就平均在十万人以上。这是世界史上一股巨大的移民潮。

2. 走西口

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是指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的杀胡口,出了这个关口,就到了内外蒙古草原以及新疆等地。由杀胡口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当年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曾经是多么激烈。清代,满族以满蒙联盟君临天下,改杀胡口为杀虎口。虽然,这时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已经统一在一个国家里,但是其政治经济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分割状态。清朝在杀虎口设置税关,对出口的货物和商旅征税。后来,这样的税关沿长城一线又设置了许多,并明令口内的货物必须由法定的关口运到口外,而不允许从其它的通道私运。乾隆时代中国内地人口的巨增以及生存竞争的日渐激烈,使得许多人走向口外谋生,逐渐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移民潮流。

3. 闯关东

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东北。东北是满族的龙兴之地。明朝曾在抚顺、沈阳、辽阳一线建立边镇。这一线以西汉民为主,为明朝统辖。这一线以东则为满人控制,虽然在形式上,女真族曾经臣服于大明王朝。但他们拥有实际独立的治权。努尔哈赤与明朝政治绝裂后,不断越过边线向西进攻,并开始屠杀辽西的汉人,导致辽西汉人几乎绝灭。所以,现在东北的人口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明代辽西汉人的后代,而是清王朝建立之后一直到民国时期为止,关内汉人对东北移民的后代。清王朝建立之后,在东北修筑了著名的柳条边,将其一分为二,施行禁边政策,汉人不准非法越过边墙到东面也就是满人的龙兴之地去。这导致中国东北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人口增长缓慢,特别是黑龙江流域,更是处于实际上荒废的境地。这是沙俄在十九世纪能够从中国割走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根本历史原因。

在沙俄割走黑龙江东面的土地之后,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如果再不增加黑龙江、吉林等省的人口,那么这些地方也早晚有一天会落入沙俄之手。于是,1860年,禁边开始松弛,大批关内汉人开始到关东谋生。中国在康、乾时代所发生的人口激增,以及鸦片战争之后的经济危机,导致关内的人口极度过剩,生存环境恶化,这也为移民造成了直接的促因。

第三个比如清朝的湖广填四川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清军大肆滥杀,地方豪强结社自保,乡村无赖造反。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戮。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

2016-09-03


醉饮一曲叹往事


中国人自古就是 安土重迁!

若不是有大利益,或者真的活不下去了 ,一般是不会轻易搬家的!

我们古代到近代 有数次的大迁移!基本上百姓都是被迫的,或者是统治者的压迫 或者是生存需要所迫!下面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几次迁移!

.“永嘉丧乱”时期

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

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

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

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

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

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