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孔子

日前,有关微盟删库的事件在互联网圈子里引起了不小轰动,互联网云时代,数据安全的话题一时间被顶上了热搜,业内开始高呼电商服务企业尽快推进“零信任网络”的部署。

在我看来,这就意味着在创业期特别崇尚“开放信任”文化的互联网行业,即将面临着一场来自“赋能”与“零信任”之间的对垒战。


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删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关于微盟被“删库”的故事,相信网络的吃瓜族们都已经非常熟悉。我简单地复述一下,故事的缘起是微盟的一名内部运维人员在2月23日一波操作把公司的数据库全部删除了,让微盟公司的SaaS业务系统当场崩溃,300万家商户的生意基本停摆。

虽然在微盟团队和第三方技术力量七天七夜的抢救之后,微盟基本找回了所有丢失的数据,但是损失依旧惨烈。不但需要赔付众多商家的直接损失,微盟出台的赔偿方案高达1.5亿元人民币,而且直接导致刚在港股上市的微盟市值蒸发超过30亿港元,公司的品牌也面临着重大的信任危机。


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据悉,本次事件的肇事者是一名只有2年运维经验的职场新人!微盟公司对其作案动机的回应是:该员工一直绩效优秀,被列为公司的重点培养对象。经警方了解,员工此次的反常举动是因为其深陷网络贷,加上春节期间没有回家,一个人在房间里待了30多天,沉重的心理压力所导致的。

大家仔细品一品这个让人咋舌的调查结论,作案动机总结起来不就是“心情不好”?

而且在IT行业,“删库”并不是新词,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不少程序员把“删库跑路”作为发泄工作压力的“口头禅”。于是在运营数据已然成为了企业命脉的今天,在企业推行“零信任网络”架构,保护数据安全,就成了业内不可逆的趋势。


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零信任网络”理念空降

什么是“零信任网络”?顾名思义,其核心逻辑就是,在企业系统中,任何尝试连接网络资产的用户或设备都应该当成不可信的对象处理,需要基于认证和授权等动作重构访问权限。

那么,“零信任网络”所延伸的管理理念就是:对每个员工的身份要有明确的权限层级划分,你在企业内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先进行请示,并得到授权才能进行。


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虽然人们现在所谈及的“零信任网络”指的是线上管理系统的操作逻辑。但是我们不难推断,当这样的系统逻辑在企业内部推广的同时,它所代表的“阶级化”、“权限化”的管理理念无疑也会不断在团队内强化,最终协同形成以“权限”为中心的层级管理模式。

对微盟事件的归因,业界的主流声音是:没有做好管理分权。也就是在员工进行一项涉及公司资产风险的操作时,应该有更高权限的人去审核,或者给予授权,而不是让基层员工自由发挥。但是,这个逻辑,显然和很多高速发展中的互联网企业的管理文化相悖。

微盟的CTO黄骏伟就曾经说过:“如果每个团队事事都还要汇报到CTO这里,那无疑是非常低效的。”


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赋能”是互联网企业的文化基因

众所周知,互联网企业可以说是天生自带自由开放的基因,特别当其处于业务奠基或者高速发展阶段,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给予年轻员工平等的工作氛围,管理都趋向扁平化、去中心化的。

也由此在近几年的企业管理中诞生了“员工赋能”一词。阿里巴巴的执行副总裁曾鸣在《重新定义公司》的序言中说道:“未来组织最重要的职能是赋能,而不再是管理或激励。”

而赋能简单地说就是指企业由上到下全面放开权力,只要员工敢主动去想,愿意去作,公司就会给你额外的权力去尝试,最大限度发挥你的才能。

上面提到的微盟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为了应对研发管理的繁杂,让技术研发跟上公司快速扩张的脚步,微盟施行项目负责人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每个项目汇总到一个负责人,并使得该负责人能够调动尽量多的资源来协同他做事。


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基于赋能理论的小组管理模式


微盟的小组运作模式其实就是稻盛和夫提出的“阿米巴经营模式”,是典型的员工赋能导向的管理模式。所以也解答了很多人心中疑问:为什么上文中提到的只有2年工作经验的运维员工,竟然可以拥有删除数据库的权限?

因为在员工赋能导向的企业里,只要你有想法、有能力,就可以成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公司会赋予你工作的自主权以完成这个项目目标。

不得不说,很多初创企业就是通过“赋能”思维,以高度灵活、创新的团队战术出奇制胜,甚至弯道超车赶上了传统的大企业,微盟算作一个。

而用了不到6年时间就晋身中国互联网第一女装品牌的韩都衣舍也是,它所独创的“产品小组制”模式,就是借鉴了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模式。还有餐饮业的神话——海底捞成功也得益于它对员工的积极赋予,它甚至敢于给一线员工为客人免单的权利。


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韩都衣舍小组制示意图


“赋能”与“零信任”的对垒

也许“赋能”和“零信任”的冲突在目前还并不明显,但是当长久以来血液里流通着互联网文化基因的企业真正实施“零信任网络”架构时,一切就会变得非常微妙。

其本质的矛盾点在于:

“赋能”的价值逻辑是通过信息互通共享的方式,给予员工最大的信任和足够的工作自主权,遵从的是“用人不疑”的原则;

但“零信任”的价值观则是假设每个内部员工均不可信,需要通过验证、授权才能接触公司的重要信息,其遵从的是“用人要疑”的原则。

这就导致了“赋能”与“零信任”文化必然处于对立面,但是又更有优点。那么,是否有可能实现两种管理文化的调和共生呢?

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先立规矩,把“零信任”的理念前置;再放权,把“赋能”思维后置。


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先立“规矩”,再给“权力”

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先礼后兵”,但是在企业团队管理中,我认为应该“先兵后礼”,也就是先设立规矩,再放手办事。重点,在“立规矩”上!

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任何人对事物的印象最容易的就是“先入为主”,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最重要,持续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体印象的作用更强。

所以,“立规矩”我们要做的不是日常的事事请示,项项汇报,而是利用“首因效应”,在员工从进入公司开始,就要为他设立一个思维模式——规矩。

在我的身边就有两个明显的例子,同事A是大国企出身,所以培养了事事谨慎细致,重要事情必然会请示领导的做事风格。而同事B上一份工作是一个草根初创的团队,所以比较大鸣大放,做事有激情,但是过于随心所欲,有时候不小心透露了公司的商业信息都不知道。

我们暂且不谈哪种工作风格更适合互联网企业,但是至少说明先立“规矩”,在员工的心里种下“规矩”的种子,这样当他获得赋能的权力之后,也会有意识地注意在关键时候“更谨慎”,懂得什么时候该请示。


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4条规矩,建议越早立下越好:

一、招人的规矩

李嘉诚说过:“做事要找靠谱的人,聪明的人只能聊聊天。”

对企业来说,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范于未然。“疑人不用”的前置条件是要用“靠谱的人”,只有靠谱的人才才值得你放心“赋能”。

如何找到靠谱的人?看他们是否拥有以下3个特质:

1、做事有始终。靠谱是一种习惯,无法通过伪装获得,靠谱的人即使对待细小的事情都会妥当谨慎,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2、做事有底线。靠谱是一种品质,不是面试时天花乱坠的吹嘘,而是用实实在在的业绩和口碑去认证其能力,而且没有不良的职业黑点。

3、做事有分寸。靠谱是一种情商,懂得把握进退尺度,高效地沟通,高效地办事,有推动事情顺利进行的能力。

找到靠谱的人,是企业实现后置“赋能”的第一步。


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二、分权的规矩

每到年初,各部门的负责人就会向公司要资源,但是公司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公平地分配权力和资源呢?

答案就是:要分权之前先要分责,因为责权利是对等的。

华为把这个叫做责任制经营。阿米巴责任制认为每个阿米巴都是一个利润中心,是以员工利益为基础的一个金融理念,强调的是人心。而华为的责任制经营,有别于阿米巴经营模式,它强调责和权的对等。

华为每年的战略目标定出来之后,他们的人力部门都会做两件事:一、定好每个组织设定KPI指标的规矩;二、定下KPI目标,并按照目标对应给予每个组织相应的权力和资源。

懂得有规矩地分权,是平衡“零信任”和“赋能”的重要环节。


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授权指的是给予员工代表公司做决定的权力。企业管理层必须设定信任边界和监管边界,即使再推行扁平化,对于公司的机密资料及重要权限都必须予以足够的监管和重视。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公司的资料以及权限划定相应的等级,并进行“等级化”的管理,这一点和“零信任”的管理理念一致。

例如公司的数据、资料可以分为“普通”、“秘密”、“机密”、“绝密”,其中第一项是可以放手给员工使用共享的;“秘密”和“机密”则可以根据不同职能的和项目的需要赋予使用的权力;第四项则必须掌握在最高管理层手中。

但是这里说的资料“等级化”管理并不是为了限制员工使用,而是为了把使用的规矩定下,再按照规矩去赋能调度的权力,必要时还必须在授权前签订“授权承诺函”。


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四、用人的规矩

在团队管理中,永远要有plan B,也就是第二梯队。在高速发展的企业中,企业老板往往过于依赖自己的创始团队,或者是某个被认为有培养潜力的种子骨干。而当这些人员异动,或者是出现假借权力做出危害公司的事情时,老板就会非常被动,甚至出现失控的情况。

2019年1月,深圳市螃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案例就非常典型。公司创始人尹柏霖曾经发文控诉,公司的创始员工在游戏上线测试当天,锁死服务器与电脑,并恶意失踪,致公司项目失败,损失惨重。等新员工到职后,熟悉新代码的话需要好几个月时间,所以导致项目无法正常上线和测试,公司解散,他还背了600万的债务。

发生这样的事情,老板过分依赖某名骨干,没有设立后备梯队是直接原因。而追根究底,是企业在发展中,没有立好以上的4条规矩而直接放权了。


企业发展越快,越容易祸起萧墙?这4点“规矩”越早立下越安全


写在后面:

文学评论家塞•约翰逊认为,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互联网企业在行业的高速发展中,灵活自由的团队文化能激发创新,创造高效,是企业弯道超车的重要动力。但是,放任自流,没有规矩的自由,却可能造成事业之舟失控甚至覆灭。

所以,趁早立好以上4条规矩,更好地减少“祸起萧墙”的可能,是当务之急。


---END---

感谢你的阅读。

我是吱己职场,互联网品牌人,自媒体新人,拥抱所爱,分享所学,协同成长。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