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國殤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璀璨絢麗。從鄭和下西洋,開通海上貿易航線後,南亞、波斯、歐洲皇室貴族都以擁有中國藝術品為榮。特別是瓷器、青銅器和書畫。通過改革開放這幾十年,我們逐漸和世界同步,並驚愕地發現我們祖先的東西,我們怎麼有時卻不如老外精、深、全面!東鄰日本對國人的書畫、宋瓷、茶器的審美和探究,確實不遜我們。安思遠、大衛家族、埃斯肯納齊及土耳其託普卡比館藏元青花的精美而數量之巨,都讓我們汗顏。就連我們自以為傲的元青花,也不是我們提出來的(民國前統統歸類到明青花之例,沒元青花之說)。其次是戰爭的掠奪和國家的軟弱(八國聯軍燒殺到民國是中華文物之大劫)。列強的巧取豪奪,各類“探險家”的瘋狂偷盜;敦煌一半精美有重大學術價值的經書、壁畫等在俄、德、法、英、日等國博物館內。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就是典型。加之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可以說對中華文化是摧毀式的粉碎碾壓。許多東西和手藝不是被毀就是斷了傳承。改革開放一切以經濟為導向,致使我們今天文化收藏領域的窘境,老一輩大多已離世,國寶級大師鑑定家寥寥無幾、後繼乏人,磚家橫行。這是我們的文化之殤,文物之殤!

收藏的國殤


收藏的國殤


收藏的國殤


收藏的國殤


收藏的國殤


收藏的國殤


收藏的國殤


收藏的國殤


收藏的國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